劉金并
摘要: 有效處理語文課后習題,要做到“八性”:注重基礎性、借助現成性、運用靈活性、體現人文性、綜合趣味性、加強針對性、明確取向性、講究技巧性。
關鍵詞: 語文教學課后習題利用方法
課標的實施已是第三個年頭,我將新老教材的課后習題題型加以比照,從中發現老教材十分注重“雙基”訓練,而新教材在練習的設置上已由基礎性向能力性轉化。盡管文言文單元課后練習沒有多大差別,但新版教材中現代文教學單元、寫作教學單元后設置的練習題體現了知識性、趣味性、能力性、開放性和時代性的特點。一些思考練習題更注重學生鑒賞能力、思辨能力、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一些練習題把課本知識與課外知識、把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有助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時代感。另外,新教材還增加了一些課外資料補白,既能激趣,又有助于學生對課本內容的深層理解。
可是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課后題的地位因教師的認知程度、重視程度不同而變得起伏不定,要么題題落實,浪費時間;要么略講一二,一筆帶過。無形中課后題成了課文的附屬品甚至累贅,失去了其讓學生思考、領悟的獨特價值。出現這樣的結果,一方面是因為一些教師沒有仔細研究新教材的編排體系,另一方面是因為教師本身對語文課程基礎性和選擇性精神理解不夠,是有悖于編者的良好意圖的。
如何在教學中靈活又有效地利用課后題?我認為首先需要鉆透教材;其次要根據學生實際和教師教學風格以及文章本身特點,大膽剪切,重新組合。在語文教學中我進行了以下一些嘗試。
一、注重基礎性,拓展課后題
注重基礎是我國語文教學一貫堅持的原則,對此我們圍繞新教材的課后題,根據學生實際,靈活找到學生訓練基礎的落腳點。讓學生在鞏固基礎的同時,應變能力也相應得到加強。
從近幾年的高考分析可以看到,文言文越來越強調學生的翻譯,其分值從過去的5分提到了現在的9—10分(包括斷句在內),學生文言文翻譯能力的提高迫在眉睫。文言文單元每一課的課后第二題是辨析多義詞含義,第三題一般設置為翻譯句子或段落,這恰好是我們有效利用課本資源鞏固基礎的有利時機。于是先讓學生完成第二題,然后我結合學生實際和課文重難點,在第三題中補充相關語句、語段的翻譯,通過拓展性的基礎練習來強化對課文內容理解,強化對重點實詞和虛詞的把握,強化對五種文言句式的熟知。如在《鄭伯克段于鄢》中我補充了涉及文言句式的翻譯:姜氏何厭之有(強調賓語前置句的翻譯);《祭十二郎文》中補充“是年,吾佐戎徐州”、“唯你是問”(考查“是”的義項),“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注重語氣的翻譯)等等。每篇文章或側重句式,或側重虛詞,或側重古今異義或側重一詞多義,都是從課后題中延伸出來的,而并不局限于課文安排的習題。
至于對小說、散文、戲劇等單元的基礎知識,我指導學生在課后習題中補充上重點詞語、易錯詞語、優美句子識記與積累等題型,比如學了《囚綠記》后,我讓同學們默寫出學過的古詩詞中有關“綠”的名句,這樣學生對綠的意境描寫和象征意義就有了更深層的認識。如此溫故知新來夯實基礎,讓學生實實在在得益于課內。
二、借助現成性,把握文章內容
不同體裁、不同風格的篇章在思考練習設置的側重點上是不盡相同的。古詩文練習設置十分注重文言基礎知識的鞏固落實,因此涉及語言語法方面的練習居多;現代文課后練習設置因文而異,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如小說單元課后練習設置多為文章語言、精彩細節、人物形象的分析鑒賞和評價;雜文隨筆、散文較注重主旨和思路的分析理解,等等。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必有一至兩道提示了該如何把握課文內容或思路的題目,因此,學生可以借助這一板塊來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提升理解能力。
如必修5的新聞單元和古文單元的課后第一題,其設計都和文章內容緊密相連,這主要是幫助學生迅速地把握課文。如《東方風來滿眼春》課后第一題設置有三個小問題:⑴本通訊是怎樣選擇和安排材料的?⑵本文的標題特點與作用是什么?⑶文章開頭有什么特色?我讓學生通讀全文后借助該題準確理清了寫作思路并對課文內容有了整體把握,在上課分析時,又順勢完成了板書,真可謂一題多用。
三、運用靈活性,熟悉題型設置
新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語文教材是豐富的語文知識的載體,也是深厚的民族文化的載體,而且涉及社會各領域,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好例子。”因此教師在處理教材時,除了要將教材作為一個范本,借教材完成多個任務外,還要注意它與考試的有機聯系,做到以題帶考,以題落實考試要求。
在具體操作中,我們可以采用限制對某道題的回答字數來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限制回答時間來培養學生的敏捷性,給要回答的問題附上分值。如:柳宗元的《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用了哪些表現手法表達了詩人的思鄉之情,試作簡要分析。(4分)暗示了至少有3個答題要點,從而訓練學生對出題者的意圖進行揣摩等。又如:《五猖會》一共寫了幾次迎神賽會?(1分)分別用最簡潔的語言為它們各擬個小標題。(4分)這樣來達到以題帶考,目的性強。
四、體現人文性,加強情感體念
新課改倡導一種“體驗性學習”,即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創設情境及引導鼓勵,充分調動學生個體的閱讀興趣,使新的教學內容與原有的認知結構相聯系,以實現學生內心自主精神的成長。如此強調“以生活示范生活,以激情感動激情”,將學生引向自然、社會和生活,讓學生能夠積極思考并用心靈去感悟,在情境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必修5的《陳情表》一文融情于事,強烈的感情色彩是其一大特色。在學生完成了翻譯,領悟了作者的孤苦無依與祖母相依為命的深厚親情后,文本設置了一道開放題:“中國古代統治者注重以孝治國,忠孝兩全往往被看做一種傳統美德。參看下列資料,說說你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并寫成200字的文段。”針對我班學生實際知識結構水平以及不理解父母的現狀,我設置了如下幾個問題:(1)結合課文和題中所給材料,談談你是如何看待李密的孝情。(2)在父母或長輩對你的摯愛中最讓你感動的是什么?(3)談談你對孝的認識,要求將內容整理成文字。因為在開放題中強調了學生自身對孝的感悟與反思,所以同學們在作文中寫出了充滿真情實感的句子:“孝是一首余韻不絕的歌,把浪漫的情懷和嚴峻的現實交織在一起,撥動人們的心弦,孝是江河里奔涌的激浪,天地間回蕩著澎湃的激情。”“孝讓我體會到母愛的博大,孝讓我成熟,孝教我理智。”……
又如在教完《師說》一文后,我把課后的一個思考練習題(課文中有關“尊師”與“重道”的觀念,是否適合現代社會?你認為最理想的師生關系應該是怎樣的?)作為專題用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去討論。就這一個問題,學生不僅加深了對課本內容的理解和認識,而且能利用課本觀點聯系社會現實提出自己的看法。他們用一種求知的心態描摹出自己理想中的師生觀:“課堂上是嚴師,課外是知己的平等友愛和諧的師生觀。”“教師要用自己的才學、愛心和人格去感化學生。”“教師要深入學生生活學習中,與他們打成一片。”……爭論是激烈而真誠的。從中我不僅了解到了學生對教師的要求,對教育的關注,而且還認識到了自己距學生心目中的教師還差很遠。與其說是一節討論課,不如說這是一次師生面對面、心與心的交流溝通。把這個練習題引入課堂教學,真正意義上完成了智育、德育和美育的完美結合。
對于其他開放性的課后題,我們也可以采用類似的方式,“重視學生理性思考的能力,讓他們用自己的眼光去看,用自己的腦子去想,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
五、綜合趣味性,實現能力遷移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盡可能開闊學生視野,讓學生認識自己學習語文的潛能和傾向,并根據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愛的方面有所發展。
例如《小公務員之死》課后第三題要求學生舉例說明古今中外文學畫廊中的眾多典型性特征性的描寫。完成前要先讓學生明確:任何一部好作品,都會有一些特征性的描寫,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征可以是一句話、一個細節動作、一個人物、一個場景等。再讓學生暢所欲言:類似這樣的中外作品我們學過不少,如莫泊桑的《項鏈》中的項鏈,使瑪蒂爾德成為愛慕虛榮、追求奢華的庸俗的小資產階級的婦女形象。再如魯迅的《藥》中的人血饅頭,寥寥幾筆,使華老栓成為落后、迷信的小市民的典型代表;《孔乙己》中的長衫,讓深受封建制度毒害的讀書人典型形象躍然紙上……之后,我還利用語文課堂的時間及課外時間安排學生讀中外優秀文學作品,讓學生接觸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地區的作家與作品,接觸不同思想、不同文學風格流派的作家與作品,在比較、撞擊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與此同時,我給學生推薦了2004年福建卷的優秀作文,讓學生寫一篇《我眼中的文學人物》一文,讓課外閱讀化為具體的文字形式,使學生在文字中提高認識,深刻領悟。
六、加強針對性,培養比較閱讀能力
課后練習題有的十分注重知識的縱橫比較,總結歸納,體現了系統性、規律性、綜合性的特點。對這類練習加強對比閱讀,有助于學生知識體系的歸納,也可把學生從課本學習引向課外拓展,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教學效果。
比如《報任安書》的第二題要求比較本文與《陳情表》在“陳情”方式上的異同。首先我讓學生通讀本文并重溫《陳情表》,接著從所呈現對象與所用的抒情方式上讓學生展開討論,學生很快得出了比較結果。
在閱讀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對比閱讀理解,并授之以漁,長此以往學生自然會養成一種比較閱讀的習慣,從中總結出閱讀規律和技巧,為提高學生現代文閱讀理解能力奠定一個強有力的基礎。
七、明確取向性,提高寫作能力
認真研究課后練習題,你就會發現,有些思考題為學生課外練筆或課堂寫作提供了寫作素材、角度和契機。教師充分挖掘練習題中的能力元素,讓學生進行仿寫和再創造,從而打開寫作難的被動局面。
如學了節選的《哈姆雷特》劇作,我先請同學們談談心目中的哈姆雷特,再寫成200字的小文章。學生眼中的哈姆雷特形象各異:有的說哈姆雷特是一個厲害的批評家;有的說他是一個敢愛敢恨有勇有謀的熱血青年;有的說他是個悲慘的英雄,一個罪人;有的說他是一個富有責任心、具有遠大理想的王子……說法各異,但都能自圓其說。
盡管教材只是一個例子,但若以此為出發點,就可以讓學生從已知走向未知,從課內走向課外,一步步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
八、講究技巧性,活躍課堂氣氛
課后練習中富有創意的題目既能扣住教學重點,又能適度向課外輻射。備課中若能巧妙利用,這類題目就可成為課堂教學的興奮點,必能收到預期的甚至是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例如《想北平》的課后第三題要求從“綠色北京,環保北京”的高度來分析20世紀30年代老舍對北京城的看法還有怎樣的現實意義。實際教學時我就是從這個問題入手的,先讓學生精讀課文的4—7自然段,然后分項討論北京在整體結構、建筑格局、環境氣氛和生活情態四方面的特點。15分鐘后同學們踴躍發言,并驚嘆老舍對北京的看法帶著很強的超前意識——“處處有空兒”這幾乎成了現代大都市必須遵循的定律了。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氛圍,又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由此觀之,在新課程改革中如何恰當地處理課后題也得講究一點藝術,一個教師的教育理念也應靈活地體現其中。
新課標明確指出:“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項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基于此,我們大可在充分發掘現有教材資源的前提下,以靈活性、輻射性、開放性為原則,積極對課后習題進行了大量的嘗試,大膽剪切,重新組合,巧妙運用。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學習語文的生活,又開創了學生語文學習的新格局。
而在對課后習題的開發利用過程中受益最大的還是學生。激發興趣,培養習慣,實現能力的遷移,提升綜合素養……總而言之,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才是學習語文的真正主人,“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師生的涓涓細流交匯成了一條源源不斷、生生不息的廣闊河流,奔騰在流光溢彩的語文天地中,盡享學習語文帶頭的無限風光。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張悅群.走出“課后拓展”的誤區.中學語文教學,2008,(3).
[3]葉圣陶.葉圣陶教育論文.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