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英
摘要: 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開放式的教學尤為關鍵。教師應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鼓勵師生在交往互動中即興創造,強調學生本位,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開放的思維、開放的時間、開放的方式下,讓學生更好地閱讀文言文,更快地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關鍵詞: 文言文教學開放式閱讀教學體系
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然而,多年來,文言文教學都處于教師在課堂上唱獨角戲,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即使進行語文教改,文言文教學也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死角”,仍然是一派“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荒涼景象。因而,在教學中急需構建開放式的文言文閱讀教學體系。
一、教學觀念的開放
觀念的開放是教學改革成敗的關鍵。具體來說,就是要樹立體驗的課程觀、交往的師生觀、三維的目標觀、生成的教學觀與發現的學習觀,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簡言之,就是講求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探究新知的過程,尊重學生,平等對話,共同參與,體察學生的學習情感,鼓勵師生交往互動中的即興創造,超越預設目標及程序,強調學生本位,提倡發現學習,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徹底改變過去放不開、放不下的觀念,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主體。
二、教學設計的開放
教學設計是指對整個教學活動所作的系統策劃,是把一般的教學理論應用于教學實踐的過程。傳統的教學設計的內容是預定的、程式化的,步步相扣,不易改變。開放式閱讀教學設計既注重文言基礎知識實詞、虛詞、句式的積累,又挖掘教材內容中的創新生長點;既有“以文為本”的教學理念,體現教師怎樣教,又有隨機調控的準備,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預留教學時間和空間。
三、教學過程的開放
語文學科中的講解,在影響學生認知興趣和認知結構方面比討論等更有價值。但也有它的負面作用:教學環境封閉,信息傳輸較單一,不能保證有足夠的凝聚吸引作用,易使學生疲勞,易受外部條件的干擾。因此,要改變死板僵化的教學方式,進行開放式閱讀,讓學生對閱讀材料進行積極主動的思考、探究,獲得整體發展。
1.課前預習的開放——誦讀。
教師在新授之前,必須引導學生預習古文。而預習的重要環節就是誦讀。所謂誦讀,就是有表情地以記誦為目標的朗讀。強調誦讀,這是文言文教學之根本。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人讀書未必先疏通字詞的障礙,字詞的意義是從反復誦讀乃至“倒背如流”中“悟”出來的。誦讀是學生對文章進行整體把握的重要環節,它能夠使學生克服語言障礙,消除時代隔膜,領會其思想感情,加強對文章的理解。文言文的風格是豐富多彩的,有的豪邁奔放,有的靜穆閑適,有的委婉含蓄,有的深沉凝重。它們都是作者心靈的產物和情感的結晶。因此,誦讀的過程也是讓學生能讀出文章的語氣、語調和節奏,表達出文章和作品內在的情感的過程。誦讀,這是學生直接接觸課文的開始。通過誦讀,學生還可以找出生字,查閱工具書,弄清字音、字形、字義。參照注釋,把文中有礙于了解內容的多義詞、活用詞、古今異義詞、虛詞找出來,體會它的含義和用法。把文中不理解的句子畫出,以便向老師請教。通過預習,學生便能夠很好地把握文言文的大體內容,為教師的教學做好準備。
2.課中環節的開放——探究、點撥。
過去,文言文教學僅強調實詞、虛詞、句式,教師過分強調知識點,學生在課堂上只顧記筆記。一篇血肉豐滿的文章,經過這樣的處理,變成了一堆支離破碎的“古漢語材料”。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扼殺了學生的主動精神,也妨礙了他們智力的發展。這樣的文言文教學,已經“變調”、“走樣”了,致使那些經過篩選的最具教育意義、最具感染力、最具趣味性的古代散文變成枯燥乏味、干巴巴的技術課。要讓學生真正處在主體地位上,就應改講讀為學生探究,教師點撥,既讓學生明確重點、難點,又不至于完全讓老師牽著鼻子走。例如,《蘭亭集序》中有一段寫集會的文字:“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苯處熤v解到這一段時,只需在字詞上稍加點撥,然后指導學生吟詠背誦,啟發他們展開豐富的想象,在腦海中疊印一幅美麗的圖畫。而所謂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以及寫景的井然有序,也可在啟發中、吟誦中慢慢體會到。
實踐證明,教師在課堂上掌握了進行啟發、點撥的方法就好像掌握了開啟學生“心靈窗扉”的鑰匙,撥響了師生共鳴的琴弦,可以收到將已有的知識合理遷移的效果??梢哉f改講讀為點撥的開放式教學過程,實際上是一個體現學生主體性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老師始終處在教的主導地位,而學生則處在學的主體地位上,這使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最大程度的強化。
3.課后作業的開放——選題、編題。
放開對題目的壟斷。過去,出題人是老師,出的題目往往是依據教材的要求,或干脆就是老師編好,很少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水平,學生做起來自然困難、沒勁。如果讓學生自己選題、編題,不但能更好地掌握文言基礎知識,也可以對文章的內容有更好的了解,還可以提高學生學文言文的積極性。
四、教學內容的開放
生活處處皆語文,生活處處有教材?!罢Z文水平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這不僅反映了學習的方法,而且反映了教材即學習內容開放化的重要性。而且,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教材中有人文的,科普的,可謂文史經哲無所不包,天文地理一應俱全。因此,對承載古人思想的文言文,更應該廣泛閱讀,尋找相關文段,采用一文帶多文的方式拓展教材,增加信息量,并把學習文言文的觸角由課內伸向課外,把課內學到的知識、方法遷移到課外,使其獲得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在教《過秦論》一課結束時,我又讓學生閱讀了《呂氏春秋·壅塞》和蘇轍的《六國論》,從古文的基礎知識到文章內容,再到政論文的寫作,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量。這種做法能更好地實現“課內向課外”、“課堂向課后”的開放,日積月累,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會逐步提高。
綜上所述,在文言文教學中,只有實現教學思想、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內容的開放,構建開放式的閱讀教學體系,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才是真正實踐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才能使文言文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