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素花
數學是中學階段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數學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渠道之一。我認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應立足課堂。如何通過課堂45分鐘,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創新能力得到培養?這個問題很值得研究,下面我談談做法與體會。
一、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教學是師生雙邊的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由于受陳舊的教育思想的束縛,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并沒有取得真正的主體地位,而是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這樣的教學,從根本上抹殺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民主的數學課堂教學是開放式的課堂教學,它不限于教師講,學生聽,還可以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相互啟發和交流,師生完全處于平等的地位,民主討論,共同切磋,這就產生一種立體交叉、相互輻射式的信息交流,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鼓勵他們解放思想,進行創造性思維,這非常有利于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培養。要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和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教師就要給學生營造一種有利于創新的民主教學氛圍,積極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思考問題,有效地開啟學生創造的門扉,進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突出過程,激勵探索
數學創新教育不再僅僅為了傳授現成的數學結論,更重要的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展過程,在過程中形成知識、技能和能力。事實上,學生探求知識的過程和科學家們的研究過程是一樣的,他們先產生想要了解某事物的動機,然后制訂方案、收集資料、組織過程,最終分析并得出結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必須創造性地思考問題,改變傳統教育在傳授知識中只注重知識結論傳授的弊端,在能力教學中,只注重形式邏輯思維培養的弊端。把教學的重心由教學生記憶現成的規則和結論轉移到引導學生主動探索上來,從親歷知識過程中獲得發現的快樂,并在反復的成功創新體驗中,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突出數學過程教學,可以在教學結構中的每一個環節進行。例如(1)數學概念的教學。①數學概念教學的提出。如概念的來源與形成過程等;②數學概念的建立,即揭示概念的內涵、外延的過程,如選擇定義方式、探求判定方法、確定分類方法等;③概念的應用。(2)命題教學。如命題的發現、確立和表述,命題證明思路的猜想和推理論證過程等。另外,展示解題思維、優化學生認知結構、強化學生認知反思等都是過程教學不可忽視的環節。通過教師及時肯定學生的探求成果,激勵學生不斷思維,大膽探索,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水平。
三、在問題解決中培養創新精神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問題解決作為一種教學模式,深受教師的重視。問題解決的模式包括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以及問題的引申與推廣等。問題的解決前提是必須有問題,必須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重要的發現、發明可能隱含在問題的提出中。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有時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眴栴}是教學的出發點,是思維的起點,有問題才會思考解決的辦法。數學教學正是在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循環反復的過程中,提高學生能力的,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思考解決問題的措施與途徑是培養創新精神的有效方法。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材中設置的練習題,習題基本上是與節的內容相對應的,學生課后完成習題時,往往知識應用、思考方法單一,形成一種定勢,即本節作業用本節知識解決,一道習題用一種方法解決。教師若不加以引導,則勢必影響學生思維廣闊性、靈活性、創造性的培養。我認為改變習題解決單一性的途徑有兩條,一是教材編寫上對習題設置必須有意識地穿插能綜合已學知識的內容;二是教師在布置習題時,必須適當給予指導,引導學生不就題論題,可通過一題多解培養思維的廣闊性,通過多題一解培養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和創造性。
四、強化活動,發展創新意識
主體性是素質教育區別于其他教育的最顯著、最根本的特征反映到創新教育中,活動性應是主體性的具體體現。只有在活動中,人的特征才得以形成和發展,人格的各種要素才得以產生并結合成一個整體。人的活動越豐富,人的發展就越充分,越全面;人的活動越深入,人的研究意識就越強,越有創造力。創新教育依賴學生對再創造過程的深層次參與,因此活動是創新教育的核心和靈魂。在實施創新教育的過程中,活動性是建立在以學生為主體制定教學策略、選擇教學方法等主體性教育基礎上的,在體現活動性的同時,主體性也得到了充分體現。好奇、好動是中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充分利用這一特點組織教學活動,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營造一個開放性的活動環境,讓學生在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中積極動手、動腦、動口,逐漸參與深層次的探索活動中,在活動中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發展能力,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五、在課后延伸中培養創新能力
由于受班級環境、時間、程度等因素的制約,課堂45分不能解決所有問題,部分學有余力的學生的創新精神必須通過課后延伸得到進一步發揮,通過第二課堂得到進一步提高。因此加強對課后延伸和第二課堂活動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的問題很值得探討。
我認為,根據學生實際和教學內容及要求,設計課后思考題是利用好課堂延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它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各自不同的發展。如在解析幾何第一章的復習課中,舉了實例:“過點A(1,4)的直線在第一象限內與坐標軸圍成的三角形面積最小時,求此直線方程?!闭n后我布置給學生思考題:“過點A(1,4)的直線與坐標軸圍成的三角形面積為4,則此直線有幾條,分別求出直線方程?!眴栴}從探索性轉向開放性,由唯一性轉向多向性,給學生思維創造了更大的空間。
合理設置課后思考題,可以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讓學生打破常規,另辟路徑、不沿襲前人走過的路,發揮自己的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尤其是開展素質教育,重視和加強解題能力更應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各取所需,挖掘潛能。
培養具有一定創新意識和能力,是中學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時代賦予教師的歷史使命,課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大膽探索,勇于提出新問題的習慣,使學生能運用數學的立場、觀點和思想方法分析、解決問題,不僅要解決已經提出的問題,而且要解決尚未提出的問題,真正使課堂教學成為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主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