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艷
摘要: 作者根據Robinson的認知假說理論探討任務認知復雜度和語言產出的關系,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任務復雜度對任務的產出的流利性、準確性和復雜性產生不同的影響。任務復雜度沿著資源指向維度此時此地/彼時彼地增加,復雜任務的準確性和詞匯多樣性都發生顯著性變化,而流利性和句法多樣性沒有達到顯著度。這基本證明Robinson理論在中國大學英語學習者環境的適用性。
關鍵詞: 任務教學法任務復雜度大學英語學習者英語記敘文寫作影響
1.引言
任務教學法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興起以來,得到了廣泛的關注,研究頗多[1—6]。如何設計和安排一系列的任務,促使學習者持續使用任務提高語言的學習和使用一直是任務教學法研究的熱點問題。Prabhu的Bangalore Project是對此問題的第一次大膽嘗試,當時他對任務的設計和安排是自己對任務的直覺,但是Skehan[5]和Robinson[6]主張根據任務的復雜度設計任務,給任務排序。Skehan認為注意力資源有限,不能同時關注任務的流利性、準確性或者復雜性,這三者之間有可能會相互抵消,尤其是流利性和復雜性,導致優先處理某方面而影響其他方面的發展。總的來說,任務的復雜度高,認知要求高,有限的注意力資源可能不會注意語言的形式,而是更多關注任務的內容。
對于任務的復雜性和語言產出之間的關系,Robinson[6]持相反的觀點。他提出了認知假說(Cognition Hypothesis),認為不同的任務其認知負荷不同,最后的語言表現也會有差異。任務復雜度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資源指向任務(resource directing),主要能引導注意力和記憶力資源滿足語言功能和語言本身的要求的任務。一種是資源消耗任務(resource depleting),根據此維度進行的任務,會消耗認知資源主要是注意力和記憶力資源。
我主要根據Robinson理論從此時此地/彼時彼地(+/-Here-and-Now)角度來討論任務復雜度對中國大學生英語記敘文寫作的影響。提出如下問題:中國大學英語學習者在“彼時彼地”條件下寫作的流利性、準確性和復雜性是否高于在“此時此地”的條件下語言產出?
2.實驗設計
2.1受試與研究設計
本研究采用的是單因素組間比較的實驗設計,共涉及2個實驗組共72人。2個實驗組分別為同一水平,此時此地任務小組和彼時彼地任務小組的人員全部為大一新生。為了保證學生的語言程度處于同一水平,我首先進行前測實驗,要求被試寫一篇看圖作文,時間為30分鐘,之后運用社會科學統計軟件SPSS 11.5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個實驗組寫作產出的流利性、準確性和復雜性,結果沒有顯著性差異。
2.2任務
在實驗中,第一組36人要求完成在“此時此地”任務的寫作。第二組要求完成“彼時彼地”的任務寫作。在“此時此地”和“彼時彼地”試驗開始前,教師發給學生用漢語寫好的考試說明。之后發給學生漫畫和草稿紙,寫作時間為30分鐘。在“彼時彼地”條件下的學生會被告知5分鐘準備時間過后,將會收回他們的圖片。
2.3自變量和因變量
在本研究中,自變量為“此時此地”或者“彼時彼地”,因變量為受試寫作產出的三個維度:流利性、準確性和復雜性。
2.4統計方法
流利性指在有限的時間里可以使用更多的詞匯和語言結構[7]。我對流利性的測量采用計算每個受試作文文本中平均每個C單位的單詞產出數。準確性指所產出的語言與目的語目標相一致的程度,所得到的數值越大,準確性的程度就越高。
復雜性分為句法復雜性和詞匯多樣性。對于句法復雜性,本研究采用的是每個T單位里小句測量法。把受試的寫作文本劃分為T單位和小句,之后統計出T單位和小句的數目。然后用小句的數量除以T單位的數量便可得出每個T單位里小句的比例,從而得出復雜性的數值。
得出的數值越高,句法的復雜程度就越高。對于詞匯的多樣性,我采用WT2/W,這一方法可以避免由文章長度而影響統計數據不準確的問題。WT2/W指的是類符的平方與型符之比,數值越大表明學生使用了更多不同類型的詞匯。
2.5實驗結果
注:W/T指的是T單位內的單詞數;EFC指的是無錯誤小句比;C/T指的是小句與T單位比;
WT2/WT指的是類符的平方與型符之比。
*P<.05
2.6任務復雜度與語言流利度、準確度和復雜度
由上表可見流利性沒有顯著影響。這一結果與Robinson的認知假說[2]預測的有差別。這主要是因為他的研究以口語為主,而本研究是研究寫作。寫作與口語不同,因為受試有更多的在線準備機會來監管已經產出的語言,所以不流利的情況在寫作中出現比較少。
寫作準確性隨著任務認知復雜性的增加,在“彼時彼地”條件下,受試的作文的確比在“此時此地”的條件產出更準確,并且存在顯著性差異。因為在“彼時彼地”條件下寫作,圖片已經被收回,記憶負擔比在完成“此時此地”的任務要重,受試不得不努力地靠記憶提取他們的程序性知識來描述圖片內容,進而表達出來。
句法復雜性沒有顯著性差別。Robinson[7]也提及這有可能是由于任務本身缺乏交互性造成的。詞匯多樣性與任務復雜度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彼時彼地”的均值58.60明顯高于“此時此地”(45.156),在“彼時彼地”情況下,受試使用了更多的不同詞匯類型來完成任務。這說明復雜任務可以激活大腦中的記憶來提取更多詞匯。在“彼時彼地”任務條件下,學生應該消耗更多的認知資源在詞匯的準備上。
3.結語
本研究致力于分析不同的認知任務復雜度對中國大學英語學習者記敘文寫作的影響。實驗結果回答了本文的研究問題:流利性隨著任務復雜度的增加而沒有發生顯著變化,與Robinson的預測一致。當任務沿著資源消耗維度發生簡單變化(如有準備時間),而沿資源指向維度發生復雜變化時(如,“彼時彼地”),注意力資源將會同時分配給復雜和流利兩個方面。
總而言之,任務復雜度對語言產出有影響。本研究中任務沿著資源指向維度發生變化,增加認知復雜度,語言產出會更準確。這也表明學生用了更多的注意力資源注意語言的形式。句法復雜性并沒有發生顯著性變化,但是詞匯復雜度隨著認知任務復雜度的增加而提高。本研究基本證實了Robinson認知假說,也說明了其理論在中國外語環境的適用性。
參考文獻:
[1]Bygate,M.,Skehan,P. and Swain,M.(eds)Researching Pedagogic Tasks:Second Language Learning,Teaching and Testing[M].Harlow:Longman,2001.
[2]Ellis,R.Task-based reserach and language pedagogy.Language Teaching Reseach[J].2000.4:193-220.
[3]Ellis,R.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4]Long,M.H.,Norris,J.Task-based teaching and assessment.In M.Byram(eds.)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Teaching[M].Londen:Routledge,2000.
[5]Skehan,P.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J].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6]Robinson P.Tas1k complexity,cognitive resources,and syllabus design:a triadic framework for examining task influences on SLA. In Robinson P.(eds.)Cogn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7]Wolfe—Quintero K.et.al.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writing:measures of accuracy,complexity and fluency[M].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1998.
[8]Robinson,p.Task complexity and second language narrative discourse.Language learning[J].1995a.45,(1):9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