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美 余珊珊 章佳敏
摘要: 作者在需求分析理論的基礎上,根據Steven Widdows和Peter Vollen設計的The PANSI Questionnaire問卷調查,并根據國外學者Masuhara和Mackey的需求分析理論,設計了合理的問卷調查表,結合此次所做的問卷調查結果,提出了改進日語專業對第二外語(英語)的學習的建議。
關鍵詞: 寧波三本院校日語專業第二外語(英語)需求分析
1.前言
在我國在小語種第二外語(英語)教學的實施過程中,外語學習者需求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尤其在三本院校,學生自身的學習積極性不是很高。因此考試的導向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教師仍然處于主導地位,忽視了學生的主體需求,學生的個性發展,以及他們對于英語的需求被掩蓋在同義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下。(庾鮮海、康秦,2010)寧波有多所三本院校,如寧波大學科技學院、寧波理工學院、寧波大紅鷹學院等。這些三本院校比較突出地體現了小語種專業學習二外(英語)時的普遍缺點,即學生學習自主性不是很強。因此我們在寧波三本院校開展對小語種專業中第二外語(英語)的需求分析可以用于了解學生對英語教學的要求,分析學生學習中的薄弱環節,確定外語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所在,以便引起重視,從而改變小語種學生學習二外(英語)只是為了學分和通過必修課程的被動局面。由于寧波三本院校的小語種教學中以英語作為第二外語的主要集中在日語專業,因此,在本文中所涉及的小語種教學主要為日語,且它們的第二外語為英語。
2.理論基礎
在了解需求分析之前,首先我們要了解什么是“需求”。國外不少的外語教育工作者探討需求分析中有關需求的不同涵義。由于不同的ESP研究者分析的視角不同,加之不同的情境下需求包含的內容也不一樣,因此專家學者對“需求”的涵義眾說紛紜。Hutchinson和Waters從不同的著眼點提出了目標需求和學習需求這兩個概念。Berwick和Brookfield把需求細分為規定的需求與意識到的需求。Brindley和Robinson提出了客觀需求與主觀需求這一概念。他們把所有關于學習者的客觀情況籠統地稱為客觀需求,而把學習者在語言學習中的認知和情感需求概括為主觀需求。(庾鮮海、康秦,2010)盡管專家們對“需求”的涵義不一致,但是對需求分析的比較統一的看法是全面的需求分析,應該包括“目前情景分析”和“目標前景分析”。總之,在外語教學過程中,需求分析是評估研究范疇中為實施和改進下一步教學計劃而開展的一種診斷過程。它涉及為了解決問題而先了解具體問題的一個過程及需求的涵義。需求分析屬于實證調查與研究,最終是為了形成決定、改進教學,而不是為了幫助使用某種主觀推斷或者評判的方式來改進教學。(余衛華,2002)
需求分析應用于外語教學過程在國外外語教學界已經有二三十年的歷史了,Richterich(1972)第一個提出了外語教學中的需求分析的模式。需求分析模型研究到現在已經相當成熟和完善,它共經歷了4個階段:(1)Munby的目標情景分析(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TSA)(Munby,1978);(2)Allwright的目前情景分析(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PSA)(Allwright,1982);(3)Hutchinson和Water的分析模型(Hutchinson & Water,1987);(4)Dudley Evans和St John的分析模型等(Dudley Evans & St John,1998)。(陳冰冰,2010)從內容上看,需求分析主要包括“目標需求分析”(target needs analysis)和“學習需求分析”(learning needs analysis)兩個方面。目標需求分析是外語課程結束后對學生的個人學習情況、學習目的和外語水平開展的分析。學習需求分析主要是為了了解學生在學習外語課程前的語言水平,調查學生的語言優勢和欠缺及學習態度、學習偏愛、需求與期望等。目標需求分析中最著名的一種模式是由Munby(1978)提出的。Munby的模式考慮了學習者個人的語言需求,卻忽視了他們的學習需求,因為學習者的學習態度、學習動機和學習風格等認知和情感變量都有意識地被排斥在需求分析之外。Dudley Evans和St.John(1998)對Munby的模式進行了糾正和改進,拓寬了數據收集范圍,增加了有關學習者學習不足、偏愛的學習方式和方法,對所學課程的需求與期望,以及課堂教學所處的環境等方面的內容。Widdowson(1981)認為,需求指“外語學習者為真正習得一門語言所必須要做的事情”。Hutchins on和Waters(1987)指出,不論是普通英語還是專門用途英語,任何課程都建立在學生的某種需求之上。
3.實驗設計
3.1實驗目的
了解日語專業學生英語學習的需求分析狀況。
3.2方式
調查問卷。第一部分:個人信息;第二部分:學習需求。
我們參考了Steven Widdows and Peter Vollen設計的The PANSI Questionnaire問卷調查,并根據國外學者Masuhara和Mackey的需求分析理論進行了分類。在本次調研中,寧波三本院校日語專業的學習需求被分為五類,分別為課程需求、發展需求、工作需求、學術需求及媒介需求。學習需求調查問卷中的1—3題,4—6題,7—8題,9—11題,12—14題分別用于研究寧波三本院校日語專業學生對英語的課程需求、發展需求、工作需求、學術需求和媒介需求。問卷對不同的同意程度采用五點制里克特量表確定。(庾鮮海、康秦,2010)1=這個句子完全或幾乎完全不符合我的情況;2=這個句子通常不符合我的情況;3=這個句子有時符合我的情況;4=這個句子通常符合我的情況;5=這個句子完全或幾乎完全符合我的情況。
3.3調查問卷
共發放調查問卷90份,回收80份。其中有效問卷72份,無效8份,有效率80.00%。
4.調查分析
4.1問卷調查對象及其現狀分析
本次問卷調查對象是寧波三本院校日語專業的大三大四學生,由于大三大四學生正處于校園至社會的過渡期,他們對自己未來的學業規劃或是職業選擇有了逐漸清晰的認識,再加上較之大一大二學生豐富的社會實踐與歷練,他們對自身對英語的需求有更為廣泛的理解,而同時,日語專業的學生第二外語(英語)的學習從大三階段開始,因此中間出現了斷層。相對于其他語言類專業而言,其第二外語的學習有特殊性。因此選取日語專業大三大四的學生作為問卷調查對象能夠更科學更系統地反映寧波三本院校日語專業對第二外語(英語)的需求,同時更能對我們的教學提供有意義的建議。
根據調查顯示,有84.72%的學生認為有必要從第一學期開設英語課,有61.11%的學生已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有9.73%學生已通過大學英語六級考試。這一系列數據表明寧波三本院校日語專業的學生認為有必要在基礎階段就開始獲得第二外語(英語)教育,并且大部分學生只能把握大學四級的英語知識,六級的英語知識只有少數學生能夠熟練且準確地掌握。
4.2學習需求分析
根據調查問卷數據,寧波三本院校日語專業對第二外語(外語)的五類需求平均值如圖一所示。
從圖一可以看出寧波三本院校日語專業對第二外語(外語)的需求中,工作需求最為突出,平均值為3.66,其次為媒介需求、課程需求,而學術需求與發展需求不是很明顯。
寧波位于沿海地區,是浙江的三大經濟中心之一,擁有中國貨物吞吐量第一大港口,外貿經濟發達,相關外貿企業對工作人員的語言要求比較高,再加上三本院校致力于培養應用型人才,讓大學生走出校園就能踏進企業、走上工作崗位,因此大多三本院校日語專業的學生將工作需求作為他們學習英語的最重要的需求。在工作需求中,“學習英語是因為以后的工作要用到英語”的平均值達到3.74,這說明大多數學生能夠意識到英語在今后工作中將起到的重要作用,而且希望能夠從事與自己語言類專業相關的工作。
媒介需求排名第二的重要原因是英語作為一種交際工具將會帶來巨大的益處,這一因素的平均值達到了3.07,這表明英語作為一門國際交流語言,它的廣泛性與實用性已經得到了學生們的認可。而其他兩項“用于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政治和科學技術”和“欣賞英文歌曲和電影”的平均值也較高,這說明在全球化和多元化背景下,寧波三本院校日語專業學生逐漸培養了主動接受、了解、學習英語國家文化的意識。
課程需求排名第三,這表明寧波三本院校日語專業學生還是有一定的應試傾向,不少寧波三本院校日語專業學生學習英語是為了通過期末考試和英語等級考試,這與如今國家倡導的素質教育背道而馳,因此寧波三本院校日語專業應加強學生學習目標與目的的正確教育,使學生能夠有正確的認識。
五類需求中的另兩類需求:學術需求與發展需求不是很明顯。學術需求中“學習英語是為了參加國際會議”的平均值最低,僅為1.78;發展需求中“學習英語是為了去英語國家留學”的平均值最低,僅為1.74。由于英語已經是第二外語,在此五類需求中,學術和發展需求不明顯還是可以理解的。
5.建議
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各沿海地區對外貿易不斷深化,位于長三角地區的港口城市寧波迎來了快速發展的契機,作為貿易溝通基礎的英語更是受到了相關企業密切的關注。但我們通過調研發現不少寧波三本院校日語專業對英語的需求并不與日語專業學生的需求相符,這種需求的錯位將導致教育出現很多問題。對此,我們根據本次的調研結果對寧波三本院校日語專業應如何開展小語種(英語)教學提出以下建議。
5.1夯實寧波三本院校日語專業的英語基礎
通過對寧波三本院校日語專業學生個人信息的調查,不難發現大部分學生英語基礎比較薄弱,但84.72%的學生對英語的學習有著很強的需求,他們認為有必要從第一學期開始開設英語課,而這與寧波部分三本院校日語專業的課程設置有著明顯的出入。部分院校的日語專業在大一學年并沒有為學生開設英語課,這不僅使學生逐漸淡忘初高中階段習得的英語知識,而且導致學生的英語學習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在無時無刻不在與外界交流、聯系的寧波,小至四五歲的小孩,老至八九十歲的老頭老太太都在學習英語,更不用說年輕人了。處于如此激烈的競爭環境下,三本院校日語專業的學生僅僅獲取專業的語言知識就夠了嗎?答案是否定的。日語專業的學生需要更努力地去探究這本寶典的精髓,在熟練地掌握日語的基礎上,不能丟棄已經有了至少七年基礎的英語,只有這樣,才可以在開放的寧波或者說中國獲得更多的施展才華的機會。因此,寧波三本院校日語專業的老師應該為學生提供更多精學英語的機會。
5.2根據寧波三本院校日語專業學生需求開展教學
寧波三本院校日語專業的大部分學生的英語學習是工作需求在起主導作用,因此院校應該適時做出調整,使英語教育能夠在最大限度上滿足學生的需求。具體調整可以如下。
5.2.1盡早地向三本院校日語專業的學生提供充分的就業知識,使學生能夠明確自己今后的就業方向,有了明確的方向,就有了前進的動力與可能。
5.2.2根據目前社會需求提供相關專業英語知識。寧波三本院校應該積極與企業,特別是寧波本地的企業接軌,及時獲取社會、企業需求信息,然后根據這些不同崗位的不同需求有目的地對不同方向的學生進行教育。例如寧波大多數外貿企業要求員工掌握外貿專業詞匯及基本知識,因此寧波三本院校應該向致力于做外貿的日語專業的學生教授相關方面的英語知識,使這些學生的競爭力在外貿方面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5.3對三本院校日語專業的學生加強教育,調整需求結構
目前,我國推行素質教育,即根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根據調查結果,寧波三本院校日語專業的學生學習英語,課程需求起到了不小的作用,這些學生承認他們學習英語是因為學校規定英語是必修課,而且是為了滿足通過英語等級考試的需要。學生的這種想法表明大學生仍很有可能重蹈應試教育的覆轍,因此寧波三本院校日語專業的相關領導及老師應該及時對這些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擺脫應試教育的禁錮,真正從內心迸發出學習英語的激情,以滿足自己更多其他方面的需求。只有學好、學精英語,寧波三本院校日語專業的學生才更能獲得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參考文獻:
[1]庾鮮海,康秦.非英語專業學習者英語需求分析的動態研究[A].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
[2]余衛華.需求分析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A].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8).
[3]柯于國.我國外語教學理論研究的需求分析模式——界定,理據和應用.學科教育,2010.
[4]陳冰冰.大學英語需求分析模型的理論構建[A].外語學刊,2010,(2).
[5]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D].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102.
指導老師:李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