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友全
摘要: 高職英語在“工學結合,能力為本”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進行教學改革,項目化教學便是高職英語教學改革發展的產物。情景教學法也是常用的英語教學法。本文談談如何結合高職學生的特點,在項目化教學的過程中使用情景教學法這一問題。
關鍵詞: 高職院校英語項目化教學情景教學法
一、引言
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建設步伐的加快,高技能人才應具有一定的對外交流能力和用英語處理職業崗位相關業務的能力。這就說明了高職院校開設英語課的必要性,但高職英語的實際教學效果令老師和學生都不太滿意,老師抱怨學生英語基礎太差,學生嫌棄老師課堂毫無吸引力,覺得講得東西沒有用,部分學生上課不是睡覺就玩手機。英語教師應將情景教學法融入高職英語項目化教學中,讓學生對英語課堂感興趣。
二、情景教學法的含義
20世紀20年代英國帕默(H.E.Patmer)和洪貝(A.S.Hornby)等人提出情景教學的理論,認為語言學習中最重要的是為學生提供真實自然的語言環境,使學生自然“習得”語言。情景教學法就是指教師在創設教學情景的過程中,有目的地設置一些生動形象的環境,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從而提高學生掌握課堂知識,提高學生學習技能的一種教學方式。其主要優點如下。
1.有利于調動高職學生的積極性。通過模擬以后工作中的場景,學生能從主觀意識上想掌握知識,覺得對自己有用。
2.能把學生引入具體的生活和職業情景。中國學生學習英語最感缺乏的就是語言環境,加之教學方法和手段的落后,許多學生感到英語學習枯燥無味,從而失去興趣。情景教學法能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使學生盡可能多地接觸英語,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語感,有利于學生聽、說、讀、寫、譯能力的提高。
3.有利于學生理解英語文化通過語言環境的塑造。學生能夠對英語語言國家文化有親身的實踐,對平時學到的關于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有更多的了解,更深刻的認識。
三、情景教學法在高職英語項目化教學中的應用
1.高職英語項目化教學。隨著高職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入,我院對高職英語教學實行項目化教學。根據本課程的培養目標,我們改變了原來按照教材內容、按照教材的編排順序進行教學的模式,以典型工作活動中需要的英語知識和技能將教學內容進行了整合,根據能力培養目標將高職英語的教學內容整合為迎接客人、召開會議、安排旅游、貿易業務、售后服務及求職應聘六個大的活動項目,每一個活動項目都包括若干小的職業活動和學習主題。通過這些活動項目的學習、訓練和實踐,培養學生的語言技能和職業能力。
2.情景教學法在英語項目教學中的具體應用。以“貿易業務”這個大項目為例,例如策劃外商進駐廣交會,其中的工作項目有:預訂展位、布展設計、公司簡介、名片制作、服裝定做、樣本參觀、紀念品贈送等,可以根據這些項目來創設情境,讓指定的學生分別負責一個項目,在這些實際的工作項目中扮演一個角色,如接待、翻譯、銷售、談判等人員,各司其職。當然整個過程要求用英語進行模擬外商工作的情景。
又如在“迎接客人”這一項目的活動展示中,老師可以叫大家把平時上課練習的內容(自我介紹、公司介紹、名片、接電話、通知、便條、接機、點菜等)整合起來,創設一個新的商務情境檢查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如活動要求:The Purchasing Manger of ABC Company visits EPF Co.Ltd.(with the Purchasing Specialist),具體可以分為三個情景。
(1)The receptionist answers a call from the Purchasing Manager of ABC Company and takes a phone message.The receptionist writes a note to the Secretary to the General Manager.
(2)The Secretary reports to the General Manger about the Purchasing Mangers visit and meets the Purchasing Manger at the airport.
(3)The Administrative Manager asks his assistant to introduce the company to the guests and the Administrative assistant does.
模擬情景進行小組活動,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在工作中具有積極的進取精神及團隊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計劃、組織、管理及溝通等職業能力。根據學生今后工作的實際項目來創設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這也充分地體現了工學結合的必要性。
總之,高職英語項目化情景教學集直觀性、形象性、生動性、趣味性、簡潔性和教、學、做于一體,要求教師做導演,而非演員,創設引人入勝的情境,更多地讓學生參與其中,師生在創設的情境之中達到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