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波



構建政策、管理、技術、人才、資金的互動激勵機制,打造一批高新技術企業的旗艦
250公里的動車組風道項目,由于缺少研發費用一直不能實施——這件曾經讓長春市天瑞機械有限公司頭疼的事,眼下已經不是問題了。該企業所在的寬城區政府得知后,提供了150萬元的科學技術支出費用。目前,天瑞的產品研制已成功,已形成產業化,產值突破5000萬元,新增就業崗位120個。
“在長春市寬城區,像天瑞這樣受益的企業絕不是因為運氣好,而是因為成長在一個重視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的大環境里。”天瑞董事長崔詢銘所言不虛。
2011年,長春市寬城區被國家科技部評為“全國縣(市)科技進步考核先進區”,這是寬城區第二次蟬聯此項國家級殊榮,區委書記張寶祥也第二次獲得“全國縣(市)科技進步考核先進個人稱號”。用張寶祥本人的話說:“只有依靠科技進步,才能提高全民素質;只有依靠科技進步,才能帶動經濟可持續發展;只有依靠科技進步,才能打造和諧社會。”
“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
寬城區是長春市最老的城區,民間素有“先有寬城子,后有長春市”之說。
長春火車站、長春客運中心站均坐落在寬城區域內,擁有55條鐵路專用線和全國電氣化水平最高的四個編組站之一的小南鐵路編組站,以及2.28平方公里的倉儲用地和14個大型專業批發市場,中、省直和市屬國有企業150余戶,占地面積350余萬平方米,資產總額近60億元……
歷史的積淀給了寬城區厚實的產業發展基礎與空間。如何進一步突破與創新?
“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寬城區委、區政府把‘科教興區戰略作為全區三大戰略之一,對科技工作的重視程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且由黨政一把手親自掛帥,一路為科技創新開綠燈,以務實政策引方向。”張寶祥介紹,區委、區政府先后研究制定了《中共寬城區委、寬城區人民政府貫徹市委、市政府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決定的實施意見》、《寬城區科技進步獎勵辦法》、《寬城區關于大力發展民營科技企業的若干意見》和《關于進一步合理使用農業科研資金的補充意見》等文件和優惠政策,形成了實施“科教興區”戰略,促進科技工作開展的政策支撐體系。
以寬城區區長周賀為組長的全區科技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健全了黨政聯合推動科技工作新機制。兩年來,累計召開12次常委(務)會議、辦公會議或專題會議,研究科技進步有關工作。各街、鎮都配備了主管科技的副主任、副鎮長,形成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區人大每年都組織對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工作進行審議,開展全區性的科技執法檢查。區政協圍繞科教興區工作進行專題調研,積極為推動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建設創新型城市出謀獻策。
一系列努力讓全區形成了科技創新的綠色環境,在確立企業主體地位、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加強服務載體建設、創新人才激勵機制等方面為建設創新型城市提供制度保障,基本形成了一整套較為完整的長效管理機制。積極探索建立與市場相適應的科技投入新機制,不斷提高資金使用效率。2010年及2011全區科學技術支出分別為1223萬元和1448萬元,占區本級財政支出的1.3%和1.31%,建立科技風險基金1446萬元。近兩年來,區本級共投入重大科技項目經費3600萬元,吸引企業、社會投入近5億元。
“組合拳”促自主創新
吉林省車橋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的無縫鋼管固體填料內高壓成型汽車橋殼總成項目,在項目中試后企業出現資金短缺,經考核后,寬城區支持該公司項目資金80萬元,企業當年實現產業化,銷售收入1.2億元。
“資金的扶持僅僅是一個方面。圍繞企業做大做強,區委、區政府一直在積極構建一個政策、管理、技術、人才、資金的互動激勵機制,努力打造一批高新技術企業的‘旗艦。”車橋總經理閆永東對此感觸良多。
對區域經濟來說,人才更是強區的根本。寬城區深知此理,一把手親自上陣擔任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負責人,制定了《引進人才暫行辦法》,先后建立了全區高、中級職稱人員數據庫和高級專家信息庫,大力實施“百名高端人才看寬城”、“服務高層次人才”等7個重點人才項目工程。積極與深圳綜合發展研究院、上海法奧建筑設計有限公司等溝通,引進一批城市規劃、項目運營等方面專家,為項目實施提供人才保證。積極利用高校、科研機構人才資源和企業開展聯合協作,促進“產學研”一體化,對符合產業發展方向,技術含量高、創新性強的應用開發型項目,給予幫扶,使其發展壯大。
為使企業形成集群效應,寬城區在蘭家鎮工業小區內規劃出了一平方公里的科技企業園區,在銀行信貸、稅收減免、職稱評定、人才引進、戶籍管理、外貿進出口、科技成果評獎等方面,給予入園企業相應的優惠待遇,形成扶持了一個人,輻射了一大片,帶動了一個產業的興起發展格局。同時,成立了“民營科技企業服務中心”,創辦了42家民營科技企業。
理順了知識產權管理方式,根據需要,合理提高專利工作的專項資金;科技三費明顯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項目傾斜。每年都要抓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項目5-8項,重點扶持。圍繞鐵北地區的老工業基地改造后的“二次創業”工程,形成高新技術成果轉化中心。每年組織一批重大的科技攻關項目,攻克制約緊急發展的關鍵、共性的技術難題。
制造業企業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的項目可優先列為寬城區重大科技攻關項目,予以科技經費的優先支持,以提升創新能力。目前已經向長春鍋爐儀表程控設備股份有限公司等重點企業的7個重點項目投放科技費用1000多萬元。
一套“組合拳”打下來,寬城區的自主創新交出了怎樣的答卷?張寶祥為記者提供了一組數據:兩年來,全區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6戶,其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6戶,全區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高新技術企業工業增加值的46%;共有64個項目先后列為科技扶持計劃,投入科學技術支出2504萬元,專利申請1096項,授權專利862項,獲科技部、科技廳、市科技局項目50個。
重科普宣傳入民心
“啊!地震了!”一陣驚呼過后,孩子們慢慢回過神來——這是4D動感地震模擬平臺,不是真的發生地震了。
參觀一圈下來,寬城區科技局局長楊佐雄告訴記者,地震展區設有認知地震、應急避險、地震小屋、4D動感地震模擬平臺及地震監測站五部分內容,讓學生們通過細致的觀察和親身體驗,了解地震的成因與地震的危害,以及應對地震的措施及地震發生時如何自救與互救的方法。
上述展區其實僅僅是寬城區科學技術館的一部分。這座于2011年12月中旬剛剛對外開放的科技館,坐落在47中學校內,由寬城區政府投資1000多萬元興建的,占地面積2800平方米,面向學生和全社會開放。館內設基礎科學展區、地震展區、4D動感地震模擬平臺、機器人制作室、陶藝室、科學DIY制作室、中美日科學探究實驗室、理化生探究實驗室、科普閱覽室、科普報告廳等,以互動體驗型展品為主,集知識性、趣味性、互動參與性為一體,輻射知識面廣,涵蓋學科領域多,學生可以通過動手實踐,了解科學原理與知識的內涵。
“我們一直在通過各種渠道在全區進一步形成‘愛科技、學科技、用科技和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風尚。”張寶祥告訴記者,科技館只是宣傳渠道之一。為了強化宣傳,寬城區利用科技網絡、廣播、電視、科技專欄等媒體,集中對《科技進步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學習、普及工作,營造了全社會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還制作了“寬城區星火計劃網站”,利用網絡媒體實行“網上聯動”,對鍋爐儀表等重點科技企業進行網上宣傳,擴大知名度。
例如,在“5.12”地震發生后,區政府投資25萬元,開發“防震減災計算機教育系統”,將防震減災安全教育知識植入學校、機關、事業單位和網吧的計算機中,每次開機時都能了解到相關的安全教育知識,從而打破了傳統教育模式,增強了安全教育的針對性、時效性和趣味性,每次30秒的安全逃亡游戲,在全區每年有120萬人次受益。
國家重視科技,企業實踐科技,群眾推崇科技。在寬城區,記者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科技的主體地位。
“科技興區是未來寬城發展的戰略重點,也是調結構、轉方式的重要抓手。”采訪即將結束時,張寶祥表示,未來寬城區將繼續實施科技項目帶動戰略,以科技創新為支撐,培育高新技術產業,提升企業、產業競爭力,讓區域發展路更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