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20年,中國經濟到底在世界上的哪個位置?是在半山腰,還是沖上了主導世界的頂峰?從現在到2020年,再到2030年,中國是否還會保持如此強勁的增長勢頭?中國經濟的增長點到底在哪里?真正了解中國經濟,一定要從世界看中國。
在這本激起國內外經濟領域爭辯的書中,作者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做出了史無前例的大預測。他極其準確地預測到,2030年,以購買力平價衡量,中國將占世界GDP的近1/4,而美國只占12%;2030年,中國的貿易額將會是美國的兩倍;中國的人均GDP在2015年將達到1.7萬美元;中國主導地位在未來20年間會很明顯,能與處于帝國時期的英國或二戰后的美國相媲美……
他認為,在未來20年時間里,人口老齡化、高比例的制造業以及低估匯率政策,將使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放緩下滑3.5個百分點,而不是其他經濟學家所預測的兩個百分點的下滑,作者認為他對這一點的預測可能性是100%。他還分析認為,主導地位的獲得不需要中國繼續維持當前的增長率,中國維持一個低得多的增長率仍然可以獲得主導地位。
他還提出了善意的“批評”,人民幣要實現國際化就必須滿足其他國家人們的需求:人民幣必須從中國流向世界,或通過經常性賬戶,或通過資本賬戶(提高人民幣的可兌換性)。總而言之,中國在很多方面都與一個真正的儲備貨幣大國相距甚遠。
中國采取行動以維系當前開放、基于規則的貿易體系的可能性將會非常大。但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凡事都不能預測得太絕對,這個世界需要一些保障以防止中國濫用手中的主導權,確保中國不會逆轉當前的政策,并使其逐漸開放那些當前正處于高度貿易保護主義之下的經濟領域。如果中國沒能這樣做,那么考慮到中國龐大的規模,其引發的沖突將有可能破壞全世界在“二戰”后逐步建立起來的國際體系。
作者認為,對其他國家來說,要想與中國處理好關系,“應該讓中國習慣多邊主義的存在,而不會感到困擾和不便。在未來幾十年,也就是中國有可能轉型為經濟主導國的這段時期里,將多邊主義確立為一個常規、合理的國際關系準則,讓有朝一日上升為主導國家的中國意識到一旦脫離了多邊主義,就會在名譽上和物質上造成嚴重的后果。”
本書作者是全球知名經濟學家,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和全球發展中心的資深研究員,曾擔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研究部副主管,參與世界貿易組織貿易談判烏拉圭回合,任教于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作為一位嚴肅經濟學家的嚴肅作品,我們有理由相信,《大預測》將是你看清未來20年中國經濟發展的最佳讀物。
2012年3月19日下午,“兩會”閉幕后首個國家級大型國際論壇“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和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分別約見阿文德·薩勃拉曼尼亞進行會談。作者應邀出席該論壇并做主題演講,暢談中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