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輝
摘要: 當前中小學教育改革的方向應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法制教育的轉軌。教育是為了培養新世紀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接班人,是21世紀人才培養的客觀需要。在歷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法制基礎知識教育,使法制教育滲透到每個學生心中。歷史學科教材中對法律的介紹比較多,如何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在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是每一位教師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 歷史教學法制教育德育教育
鄧小平同志曾經提出了“法制教育要從娃娃開始,小學、中學都要進行這個教育”。歷史教師首先要重視法制教育。部分老師認為法制教育是學校領導和班主任的事,談法制和教學內容沒關系,會影響教學進度和質量。殊不知現在不少青年學生法制觀念比較薄弱,尤其我國正處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型期,社會上各種道德準則、價值觀的沖突,加之學校周邊網吧、游戲廳大量存在,學生難以抵制社會上種種誘惑。如今中學生思想活躍、興趣廣泛,對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較強,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加強對中學生的德育教育和法制意識的培養。唐代文學家韓愈曾對教師的責任作了深刻的解釋:“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將“傳道”放在首位,告訴我們教師的首要責任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教會學生如何做人,深刻認識到做人對個人、對社會、對國家的重要性。古人尚且如此,作為素質教育下的歷史教師,更應該重視法制和德育教育,將其放在教育教學的首位。
其次,在備課中要精心設計,精心選擇,根據教學目標,結合中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和身心發展的規律,以及學生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制定出科學又行之有效的法制教育教學案例。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挖掘出法制教育的素材,找到實施的切入口,把歷史教學中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再選擇恰當方法,這樣滲透才不會落空。同時教學案例忌空,空不能在學生心靈深處留下印記;忌高,太高,懸在空中,使人感到不真實親切。目標要實,從小處著眼,以小聚大,要讓學生切身體會法制對自身的重要性。
再次,利用課本知識進行法制教育。利用課本知識向學生灌輸法律知識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徑。例如我們在學習羅馬法作用時,知道它可以調整社會和經濟生活中的糾紛,緩解社會矛盾。老師可以強調它雖然從根本上維護奴隸主的利益,但使得平民包括奴隸的地位較以前有了一定改善和提高,突出法律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十分重要。再如學習資產階級法律時可以看出資產階級法律是用來打擊專制,保障民主的。在現代史的教育中,中國工農紅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是紅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法寶,解放軍鐵的紀律是戰勝日寇和國民黨八百萬軍隊的保證。讓學生懂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有完善的法律作保證,才會有和平發展的繁榮局面。尤其我們學習新中國成立后所制定的法律,使得廣大人民群眾能更好地行使民主權利。老師可以讓學生感受、討論《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選舉法》等給我們帶來的真正的民主,法制對社會和個人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可以用優秀歷史人物和他們的事跡對學生進行教育,以他們為楷模,做對社會有用之人。如陳勝、吳廣不畏強暴揭竿而起,于謙一心保衛國家“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鄧世昌“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譚嗣同喋血街市、喚醒民眾;共產黨員吉鴻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等等。另外,可以通過學習古今名人的名言警句使學生體味其中豐富的做人道理,培養學生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如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霍去病的“匈奴未滅,何以為家”;司馬遷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品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孫中山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周恩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利用這些中華民族幾千年沉淀下來的倫理道德和優秀品質,培養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質,規范行為。
最后,可以開展豐富多樣的課內外活動,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舉行知識競賽,組織法制是否會制約民主的辯論會,觀看電影,開展影視評論,編輯歷史小報,舉行歷史報告會、故事會,組織觀看影視錄像,舉行法制教育會等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課外教育活動。這樣可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受到法制教育,通過實踐激發學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樹立報效祖國、建設美好未來的遠大志向,也可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接受規范教育、法制教育。
在對學生的法制教育中,不僅要向他們傳授法律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法律觀念,所以在歷史教學這個陣地上進行法制教育內容就顯得尤為必要。在新形勢下,中學歷史教學一定要抓住發展契機,更好地定位,增強中學歷史教學與法制教育的實效,注重德育與法制的滲透,為社會培養出優秀的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