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麗
摘要: 教學情境創設是教師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師生進行心靈情感、思想、知識的交流,從而達到激活學生已有經驗和探求知識的欲望的目的。在教學情境創設中,學生可以利用教學情境中的各種信息捕捉知識,達到學習目標。
關鍵詞: 情景教學歷史課素質教育
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它需要既素質全面發展又擁有一技之長的復合型人才。正是這種需求,教育上正在興起一場偉大的改革: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而如何真正實施素質教育呢?情景教學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受到一線教師們的青睞。我結合自己的教學體會談談初中歷史課堂中情景教學的重要性。
一、情景教學有利于學生理解復雜多變的歷史現象
歷史現象是復雜多變的,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必須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還歷史的本來面目,不被表面現象及假象所迷惑。
歷史研究的主要內容是社會,社會內容是豐富多彩、生動形象的,只不過是過去的社會,是活生生的過去而已。歷史本身的這種生動形象性決定了在歷史課堂中要采用情景教學,否則就失去了歷史最原本的東西。當然,設置情景具有選擇性,要依據一定的主題選擇典型的情景。設置具有代表性的情景,便于學生以此情景為基點進行思考,得出歷史結論。比如,在講到清政府為什么會禁煙時,就可設置這樣的情景:清政府的營房里,煙霧彌漫,將士們貪婪地吮吸著鴉片。教師或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或放有關錄像。在這一情景下,學生就會很容易想到,鴉片走私嚴重削弱了清朝軍隊的戰斗力,而軍隊是國家的強大支柱,可見鴉片走私嚴重危及了清政府的統治,所以道光帝接納了林則徐要求禁煙的上書,主張禁煙。可見,歷史本身的形象性、生動性、豐富性要求高中歷史課堂設置情景,這有利于學生從感性到理性進行思考。
二、情景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良好方法
素質教育是對受教育者德、智、體、美、勞、心的全面教育,使各方面教育協調統一,從而培育全面發展的人。由此可見,素質教育更注重學生全面的發展,更注重從學生這個角度來思考教學,不同于應試教育僅僅偏重于教、偏重于對學生的灌輸。具體到歷史課堂,情景教學就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考慮到學生的心理感受,它不是強迫學生被動地接受什么,而是設置情景,讓學生主動走入這個環境虛擬地感受,喚起學生的心理反應。比如,還是上述對清政府軍隊吸食鴉片的描述,學生仿佛看到了清政府軍隊官兵的無精打采、極端虛弱,這樣理解“英國大量走私鴉片危及清朝統治,道光帝采納禁煙”也就容易多了。從中也可激發學生的情感,認識到大量的鴉片走私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嚴重危害,激起對西方列強憎恨的感情,從而培養了愛國情感,實現了德育目標。又如,在對清政府軍隊吸食鴉片的場景作了生動形象的描述后,老師在這種情景下,可以設問:“清朝將士大量吸食鴉片會帶來什么影響?”學生回答:“會削弱清政府軍隊的戰斗力。”老師接著引導:“軍隊是一個國家的強大支柱,在當時西方列強對外大肆侵略擴張的情況下,清政府軍隊戰斗力的削弱又會帶來什么影響呢?”學生很容易了解正是因為鴉片大量走私嚴重危及了清政府的統治,所以道光帝才主張禁煙。從這些方面可以看到,情景教學為素質教育的實施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平臺,成為實施素質教育的良好方法,正受到許多老師的青睞。
三、情景教學可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如果在一堂課中教師能夠精心設置情景,采用情景教學,則學生的反應是最為顯著的:“知識間的聯系容易理解了!對歷史知識印象加深了!”這就是情景教學取得的效果,這就是老師希望看到的。情景教學為什么會便于學生理解呢?這是因為情景教學能夠使學生進入歷史環境,這個歷史環境對他不陌生,他好像是這個歷史環境中一份子。這樣,他就能更自覺更好地思考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為什么會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印象呢?歷史情景的形象性、生動性自然會刺激學生的感官,加上學生由于置于歷史情景中而進行思考,印象加深是顯而易見的。更重要的是,這種情景教學促使學生掌握了思考歷史問題或其他問題的重要原則和方法,即思考問題要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去思考,不能脫離這個環境。
四、情景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方法有其認識論依據
認識必須經過感性認識才能上升為理性認識。也就是說,在歷史教學中,學生必須有大量的感性認識,最終才能形成理性認識。否則,學生就只能死記硬背,而不能很好地理解歷史結論,更不能培養歷史思維能力。而采用情景教學,就可以大大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設置情景需要把大量的資料和圖片,或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或用多媒體展現給學生,這不僅能夠大大引起學生的興趣,還能夠大大刺激學生的感官,促進其思維的活躍,從而有利于學生形成理性認識。比如在講解中華民國成立時,就可以設置這樣的情景:用幻燈片顯示“孫中山宣誓就職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誓詞”、“孫中山主持召開的第一次國務會議”的圖片,并配上解說,這樣就可以給學生展示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新面貌。此感性認識容易上升為理性認識:資產階級革命派已經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起碼在形式上已經建立。
總之,課堂是教授、學習知識的課堂,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的平臺;歷史與社會教學課堂則是培養學生人文精神、塑造人格的陣地。在創設情境基礎上的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學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學生人文精神和塑造高尚人格的巨大作用,其他學科永遠無法替代。
參考文獻:
[1]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普通高中新課程放方案學習資料匯編.2000.11.
[2]陸志平主編.激活創造的潛能——南京金陵中學研究型課程探索與實踐.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8.
[3]安桂清.研究型課程探微,課程教材教法.2000,(3).
[4]胡永生.中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方法與范例.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