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桂珍
多媒體教學通常是指以計算機為中心,把超文本的圖形、圖像、動畫、聲音等運載信息的媒體結合在一起形成合理教學結構的過程,而歷史教學的有效性主要體現在歷史教學的預定目標的實現。
根據《歷史課程標準》,歷史課程目標主要有三個:“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具體來說,是指“通過普通歷史課程學習,擴大掌握歷史知識的范圍,深入地了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學會運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認識歷史和現實問題,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歷史觀;樹立不斷完善自我、為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貢獻和關注民族與人類命運的人生理想”。那么,利用多媒體教學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多媒體這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更好地實現歷史教學的三維目標。
一、多媒體歷史教學的優勢
1.有利于激發學生學史的興趣,增強歷史教學效果。
在歷史課導入部分,多媒體技術在創設歷史情境方面有不可比擬的優越性。創設歷史情境意在把學生帶入所要講述的歷史環境中,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如《“一國兩制”和祖國的統一大業》一課,學生一進入多媒體教室,聽到的是《七子之歌》,看到的是高高飛揚的國旗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馬上就能夠調動學習興趣,同時知道了這堂課的學習任務,這實際上是把目標告訴學生,可以幫助他們在上課前組織思維,調動已有經驗,激活學習過程,并使學生集中注意獲取所要求的行為結果,為后來的課堂探究打下了基礎,提高了學習效率。
2.突出重點、難點,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有些比較復雜、抽象的歷史知識點,用傳統教學方法和媒介很難具體形象地加以描繪,而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提供形象化的教學信息,變抽象為具體,變無聲為有聲,以多種方式向學生提供學習材料。屏幕顯示的內容可以隨意重復和快速更換,不僅可以表現事物的動態變化,還可以隨畫面變化產生相應的聲音,把抽象的歷史概念、歷史理論變得通俗易懂,使某些抽象的、難以表現的教學過程得以實現。從而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視覺感官,做到視聽并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優化歷史資料積累,擴大課堂教學容量。
利用多媒體技術的超文本功能和網絡資源共享的特點,補充許多課外歷史知識,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豐富歷史人物,增強歷史事件的趣味性,加深學生對歷史人物、事件的印象,強化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利用計算機建立教案庫、試題庫可以集中許多優秀教師的經驗和智慧,并可不斷補充、增改,隨時可用。計算機按一定的要求編排的教案、課件、試題條理清晰,可節省很多整理時間,使教師有更多的精力完善教學和教研,提高教學和教研水平。在傳統歷史教學過程中,學生在課堂上訓練材料解析題的機會不多,原因之一就是這種題目的容量較大,傳統的教學媒介很難實現,而材料解析題往往是學生的一個薄弱環節。多媒體技術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它可以容納大容量的題型。通過多媒體教學,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訓練解答材料解析題的能力,提高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水平。
4.運用課件創設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情感教育是歷史教學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尚道德情操是歷史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運用多媒體聲像效果和感染力強的特點,為學生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歷史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通過內心體驗,引起情感共鳴,就能讓學生自覺地接受熏陶,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如講到中國近代現代史下冊《抗日戰爭的爆發》一課中“南京大屠殺”內容時,可以向學生展示日軍屠殺中國平民的歷史圖片:《日軍在南京以中國青年作拼刺刀用的靶子》、《日軍在南京殺人后拭去屠刀上的血跡》、《砍頭》、《殺人取樂》、《殺人比賽》、《軍犬撕咬》、《活埋》等,這些血淋淋的場面讓人觸目驚心,加強了對學生的感官刺激,然后播放電影《南京大屠殺》中的大屠殺鏡頭,這些活生生的場面,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認識到日軍的兇殘野蠻和法西斯的丑惡面目,從而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加強了情感教育,使學生產生了為維護國家和民族利益而努力學習的決心。
二、多媒體歷史教學的有效方法
1.樹立一種正確使用多媒體技術的現代教學理念,對多媒體教學的地位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從思想上糾正多媒體教學的一些誤區。
多媒體教學只是一種教學輔助手段。它是為教學服務的一種工具,因此,它不可能替代教師進行教學。然而我們在使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卻存在著一些思想誤區,比如,錯誤地認為多媒體可以代替教師做一切,把所有教學內容都預先搬上課件,教學隨著多媒體走;把多媒體輔助教學與多媒體電腦上課混淆起來,認為只要在課堂教學中使用了多媒體電腦上課,就是多媒體輔助教學。
2.在現代教育理念的指引下科學地制作歷史課件,體現現代教育理念。
現代教育理念強調的是學生的“學”,而不是教師的“教”,要以學生為中心。所以課件的制作一定要圍繞學生如何“學”做文章,一方面要利用多媒體的強大功能給學生提供學習與探討的平臺,另一方面,要給予學生充足的學習與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成為課件的主人。
3.符合學生的實際。
一是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學生注意力相對趨于穩定,邏輯思維、抽象思維和理解能力相對較高,課件制作沒有必要刻意追求形象生動,而要制作一些有利于啟發和誘導思維的課件,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二是要從學生的問題出發。教學任務是組織學生學習,多媒體教學設計就要從學生的真實問題出發,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而不是從教師假想的問題出發。
三是要體現歷史學科的特點和功能。歷史學科的知識建立在“過去”的基礎之上,強調“論從史出”,但過去離我們太遠,具有不可感知性,這就不利于我們以史為鑒。所以歷史課件的制作應充分利用各種素材為學生感知和理解歷史多角度提供情景平臺,以利于培養學生從材料中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產生對人類歷史的認同感,加深對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釋。
歷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為現實服務。歷史課件素材的選擇就必須聯系現實,借助歷史與現實的互動,引導學生關注現實、關注社會、關注人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4.多媒體內容的選擇有重點性。
設計課件時應把精力集中花在每堂課的重點、難點的突破上,切忌面面俱到。不能因追求花哨熱鬧和所謂的吸引學生而偏離教學目標,既占用不少時間又沒有對教材進行深入分析,沖淡了教學主題。
三、處理好兩對關系
1.處理好多媒體的輔助性和教師主導性之間的關系。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教師為主導和學生為主體的關系,切不可讓多媒體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角,大量地向學生“傳授”知識。教師要負起指導和組織課堂的職責,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多媒體利用時間不能過長、頻率不能過快,教師的精講、點撥和學生的討論才不會被多媒體的連續演示擠掉,教師才有時間搜集學生反饋的信息,學生也才有對知識內容進行深入細致思考的時間,才有利于師生互動。這樣,在教師的主導下,利用多媒體的輔助功能,使師生雙邊活動順利展開,從而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處理好現代化教學手段和傳統教學手段之間的關系。
多媒體教學具有許多優點,傳統教學雖有不少急需變革的東西,但也有許多優勢長處,不能隨意拋棄。如教師深入淺出的分析引導,激情的演講,人性化的表達,以及自身的人格的濡染,作用難以估量,多媒體課件根本替代不了教師。再比如板書,傳統的板書具有持久性、完整性、操作簡便性等特點,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記憶和思維,還有助于學生知識的建構。多媒體課件由于畫面經常變動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那么,如何對待和運用兩種教學手段呢?不厚古、不薄今,一切從實際出發,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相宜的教學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