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磊
摘要: 作者認為要提高化學課堂的效率,就應該從以上幾方面考慮: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豐富學生的知識。
關鍵詞: 高中化學教學效率提高策略
我從事中學化學教學已經有12年了,長期的教學實踐讓我深深認識到:化學課課堂的教學效率,直接決定了教師在整個課堂知識量的設置和學生的吸收情況。因此,在教學中,我一直在做這樣的思考和探索,特別是《新課程標準》實施后,我從中獲益匪淺。我認為要提高化學課堂的效率,就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以人為本,樹立正確的學生觀。
許多科學家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就像一個沉睡的巨人,它比世界上最強大的電腦還要強幾千倍。”因此,教師要以人為本,相信學生的潛能,相信學生能夠獨立學習、自主學習,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相信每個學生都有很大的可塑性,是不斷變化發展與進步的個體。“搬運工與哲學家之間的原始差別,要比家犬和獵犬之間的差別小得多,他們之間的鴻溝是分工掘成的(馬克思)”。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實施“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做到尖子生吃飽,中下等生吃好,使全體學生自主參與,激勵競爭,形成全班學生共同提高的統一整體。如我在每一節教學時,預先準備一份學案,學案中涉及的問題有深有淺,首先讓學生預習教材,再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學案中的題目。這樣一來使好、中、差的學生都各有所得。
二、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
周密精確的觀察是一切科學實驗、科學新發現的基礎。實踐能力是將創意付之實現的精心設計和勇于實踐的能力的總和,是創意和創新的橋梁。培養實驗觀察能力,要加強和補充課堂演示實驗,最好是增加學生實驗,要求學生從實驗觀察、實驗操作不同視角仔細觀察,善于發現共同現象和不同現象,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如上述AlCl3溶液和NaOH溶液的反應,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得出結論。這樣,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另一方面讓學生親自動手,親自實踐,體會“創新”成功的滋味。
三、課堂中設計多種參與方式,培養嚴謹的科學學習習慣。
我在課堂教學中十分注重學生的自主參與,通過獨立學習、小組討論、集體評議、師生交流等多種教學手段,使自己發揮組織者、指導者的作用,多讓學生各抒己見,多聽學生意見,與學生配合,達成思維共振與感情共鳴,努力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機會。組織學生討論、交流、探究,為了開拓學生的思路,進一步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他們自主獲取知識。我常組織學生廣泛地討論,激發學生積極思考,讓學生在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推理、概括中自行得出結論。例如學習《化學必修1》氯氣溶于水時,為了搞清氯水中存在的微粒,我設計了一個探究的實驗:將新制的氯水分別加到紫色石蕊、FeCl2、Na2CO3和AgNO3等溶液中觀察有何變化,寫出有關離子方程式。首先讓學生自己進行實驗,然后組織學生討論、交流,讓學生各抒己見,相互啟發,教師再巡回點撥,最后在廣納眾議的基礎上得出結論。這種教學方法,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效果較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起著引導、指導、點撥、評價的主導作用。學生通過實驗,親自發現問題,使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得到培養;探究中,發表自己的見解,培養了表達能力;歸納總結,促進自學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得到有效鍛煉與提高。通過以上學生的動手、動腦、動眼、動口等活動,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四、利用家庭實驗,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創造能力是當今社會人才最可貴的素質,創造能力是對學生素質的較高要求,應在平時教學中一點一滴地培養。化學課離不開課堂演示實驗或學生實驗,因為實驗生動、直觀、有趣,所以學生不滿足于課堂上的那些完全通過看和有限的做,他們更有興趣自己操作、探究。適當開展一些家庭小實驗,可以迎合他們的心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可以培養他們的創造性。家庭小實驗開展并堅持下去,教師的引導是非常重要的。每次的家庭小實驗都是在教師的精心布置下進行的。首先啟發學生沿著“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用品—實驗步驟—可能發生的實驗現象—實驗得出的結論”這個思路設計實驗方案;其次結合實驗內容提出幾個思考題;最后講清楚該實驗的注意事項,讓學生在做實驗前已經心中有數。比如在學習了二氧化碳以后,要求學生做人工呼吸中二氧化碳含量對比的家庭實驗。首先學生用文字和裝置圖描述出自己的設計原理,然后學生自己從生活中找可用的東西作為儀器進行實驗。這樣不但鞏固了所學的知識,而且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驗技能,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尋找儀器和藥品,以及進行實驗的過程中有了自己的創造和發明,因此培養了他們的創造能力。當然,家庭小實驗也存在不安全的因素,對一些沒有危險的實驗可以讓學生回去做,不安全的不做,或在學校做,以避免傷害事故。
五、開展課外活動,開闊視野,豐富學生知識。
教學必須立足于使學生主動求知,發展創造性。在中學化學改革中,我們以從事未來教育為基點,以小學自然常識為核心,向化學涉及的社會范圍延伸,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注意減輕學生的過重負擔,有利于把基礎知識抓扎實,讓學生有時間投身到“第二課堂”,開展各種興趣小組活動,提高學生實踐操作和處理將來生活中偶發事件的能力。我們還充分發揮電教設備和教學儀器的作用,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定期開展化學興趣小組活動,組織學生自制教具(包括投影片、投影器件),配制試劑,設計實驗,舉辦化學競賽。為了強化能力培養,我們運用電教手段定期組織化學晚會、化學游園活動、化學幻燈會。組織學生定期到師范附小見習、實習小學自然常識課(規定要用電教手段教學,并自制所需的投影片),輔導小學搞小制作(包括投影片)、小發明,把學習理論、探索問題和教育實習有機地結合起來。這些活動充實了“第二課堂”,豐富了學生的精神生活,使他們感到學習化學很有意思,從有趣,有志到學得有勁,在學習中主動進取,自覺求知,認真學好化學,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幾年來,我校畢業生有30%以上擔任小學自然常識課教學,其中60%成了自然常識教學的骨干。
總之,教學是一項系統工程。教無定法,不同的教師,面對不同的學生往往會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我認為,要提高城郊中學初中化學課堂的效率,教師就要擁有先進的教學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學策略。給學生一些權利,讓他們自己去選擇;給學生一些機會,讓他們去把握;給學生一些問題,讓他們去解決;給學生一個舞臺,讓他們去表演;給學生一些空間,讓他們去施展。
參考文獻:
[1]高中化學課程標準.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化學教學藝術論.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