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楨
摘要: 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特別是目前高職學生的感恩品質堪憂,開展感恩教育意義尤為重大。本文在分析現狀的基礎上,著重論述通過感恩教育的實踐體驗,實現感恩教育的知行合一。
關鍵詞: 高職學生感恩教育德育品質
感恩教育,指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通過一定的教育內容對受教育者實施的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關懷教育,是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以靈魂喚醒靈魂的人性教育,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是情感教育、人性教育等一切教育的基礎。
伴隨社會的需求,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培養實用性技術型人才的高等職業院校逐漸發展壯大。從目前招生的生源來看,普高集中在專科批次,另有從職業中學升學上來的學生,無論是學生的文化素質還是思想道德素質都參差不齊。在現實的工作中,發現目前許多學生做事只求受惠,從不施惠;只求索取,從不給予;過多強調自主獨立,缺乏合作意識,等等。因此,加強感恩教育、提高感恩意識業已成為高職德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內容。
一、高職學生德育品質現狀分析
1.功利性強。
不少高職生在人生價值觀上崇尚以自我為中心,做事講價錢,付出索回報,把自己的行為用“等價交換”衡量,崇尚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勞動意識缺乏,進取精神弱化,對自己的未來沒有什么實質性的追求。
2.責任感淡。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壓力,部分高職生對個人前途更加擔憂,更加關心自己的命運,關注自身發展和現實的利益。他們不關心別人,不關心集體和社會,強調自我價值的實現,缺少集體協作觀念,缺少服務和奉獻精神。
3.獨立性差。
現在的大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就備受長輩的呵護,從小學到初中、高中,生活在安定的環境中無憂無慮,接受學校教育,沒有經歷過社會的洗禮。一旦離開父母開始一個人生活的時候,就會發現很多問題:集體生活無法適應,不能融入自己的寢室環境,找不到朋友說話,不能與周圍的同學很好地溝通,依賴性強,生活上尋求父母的保護、照顧,享受社會和學校提供的服務,學習上尋求老師和同學的幫助。
4.上進心弱。
由于高職學生普遍學習基礎薄弱,對高職教育缺乏了解和正確的認識,加上學習內容的專業化,深度和難度比以前也有所增加,學習方法也有所不同,實踐操作能力要求較高,這對他們提出了新的挑戰。許多學生專業興趣不強,學習動力不足,能力提高不快,部分高職學生厭學、逃課現象嚴重,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完成作業應付了事。
5.感恩意識淺。
部分高職學生對社會的救助之恩、對他人的幫助之恩、對父母的養育之恩極端地漠視,不懂得知恩圖報,他們自私、冷漠,把他人的給予視為理所當然,卻不知回報,更不用說主動幫助他人,不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對自身生活缺乏反省,很難認清自己的社會角色,明確自己的權利與義務。
二、高職院校感恩教育必要性
感恩教育對于個體不僅是道德教育,而且是人生觀、世界觀的教育,感恩之心,是一種美好的感情,學會感恩是一種高尚的品質,是每個人都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我們看到,忽視感恩教育,容易使有的學生缺少幸福的感受,缺乏對他人、對社會和對國家的理解,因此,加強高職院校感恩教育是當前高職學生德育研究和實踐中的時代課題。
1.有利于提高學生道德素養。
感恩是做人的起碼修養和處世準則,中國的感恩教育源遠流長,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如“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吃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等古訓。懂得感恩、知恩圖報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因此,通過感恩教育引導和提高高職學生的感恩意識,讓他們以感恩的心態和行動回報社會和他人的關懷呵護,具有時代意義。
2.有利于培養學生責任意識。
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珍愛生命,對自己負責;感激父母的生育、養育、教育之恩,盡量使父母少操心,努力使父母放心,學會孝敬父母,對父母承擔責任;引導學生關注他人、體諒他人、關注社會、踏實做事、勤勉做人,注重學生服務意識的培養,使學生對人生定位、對工作的態度有正確認識,以實現他們的人生價值,為社會服務。
3.有利于增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
人文素質直接影響高職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后適應社會的能力,也是決定高職學生最終能否成為社會有用之才的重要因素。感恩是傳統美德,是真善美的行為,是人文素質的重要內容。知道感恩的人一定是講道德、講誠信的人,他們肯定會贏得人們的信任和尊重,成為受社會歡迎的人,容易獲得社會的肯定,適應社會的能力由此得到增強。
三、搭建感恩教育實踐平臺,實現感恩教育知行合一
2011年上半年,我院在全院開展了學生感恩情況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學生在理論上均懂得感恩存在的意義,但絕大部分人缺乏感恩的實際行動。
在大學生感恩教育的實施過程與機制、方法問題上,過去我們長期受到傳統德育的影響,一度有一種觀點主張德育與感恩教育就是傳授知識、發展認知。然而事實證明了,這種簡單而枯燥的方法是沒有多大效果的,甚至出現適得其反的結果。通過調查我們認為,實踐、體驗和情感在大學生感恩教育中顯得尤為重要。基于此,我院對高職德育工作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推出特色系列——感恩教育。
1.開展主題教育,深化感恩意識。
感恩教育主要的課堂在日常,良好的環境本身就是感恩教育良好的素材,校園中的每個人不僅要獨善其身,而且須把感恩傳給別人,以促進擴散效應,但如何使這份感恩意識能深入人心?這還需要通過良好的教育方式和渠道。從2010年開始,我院推行主題班會交流聽課制度,提倡每個學期每個專業或班級,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寓教于樂。結合紀念日展開愛國主題活動,舉辦愛國影片放映周,體現同學之情、父母之愛、對自然社會之愛等各類主題豐富多彩,如《大愛無疆》、《愛在左,感恩在右》等主題活動,穿插了每個同學原創的小品、歌舞,臺下臺上的互動,由學生自行組織策劃編導,參與率百分之百。活動對外開放交流,吸引了許多學生與老師觀摩和學習,擴大了主題活動的影響力。為了提高活動的質量,設計了評價表,對活動的主題、內容、方式、互動程度及影響力等進行評比打分,最后匯總各專業各活動的最后得分實施嘉獎。
2.融入校園活動,營造感恩氛圍。
校園活動以其獨具的感染、導向、熏陶作用和潛移默化的功能,發揮著大學課堂教學不能起到的作用,是學生品質教育的大課堂。因此,在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時,我們以“感恩”為主題,通過校園廣播、校報、海報欄及宣傳廊等作為宣傳陣地,開展各種形式的詩歌朗誦、大合唱、征文活動、演講比賽、攝影展、優秀電影展等,在特定的節日開展感恩短信征集、寄送賀卡等活動,挖掘典型事跡和典型人物,營造濃郁的感恩氛圍,強化校園生活中的感恩教育,促使學生在業余生活中樹立“感恩”的意識,深切體會到安定的社會環境、幸福的家庭、美麗的校園,是因為有他人在背后無私的奉獻與創造。
每年新生入校,各系部都組織新老生友愛交流會,幫助新學生們解答疑惑、傳遞友情,盡快適應大學生活;每屆學生畢業,學院都組織畢業典禮和畢業生晚會,畢業的同學抒發對母校的情感,給學校和在校的學友留下真摯的祝福和寶貴的經驗。
成立校園文明自律中心,參與管理學生自習紀律、校園環境保護、日常文明行為檢查督促、寢室文明督檢及雅室評比等事務,提高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在管理中更能引導學生增強責任意識,提高綜合素質。
將感恩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統一起來,營造良好的校園感恩氛圍,使其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宏偉藍圖中,讓大學生們在健康、和諧、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中受到熏陶,逐漸改變感恩意識缺失的現狀,將感恩作為一種社會道德感、意識感、責任感融入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中。
3.走入社會實踐,激發感恩情感。
實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感恩的道德意識,引導學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報恩,從小事做起,將感恩之行落實在日常行為中,報答父母、回報師長、報效祖國、回饋社會。
在日常實踐教學活動中,我院利用國慶紀念日、“公民道德日”、“法制宣傳日”等節假日和重要紀念日,組織學生走上街頭開展各種活動;以培養高職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為目的,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志愿者活動;每年的義務獻血活動,學生都踴躍參與,我院獲得了吳江市“無償獻血促進獎”榮譽稱號;組織學生走入社區,開展各類宣傳,出版報、為孤寡老人服務、維修電腦,定期到福利院慰問聯歡;與農民工子弟學校結對子,為他們義務送教,給孩子們捐書、文具、衣物等;利用吳江豐富的人文資源,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和文化中心,定期收聽講座《鱸鄉講壇》;寒暑假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了解近年來家鄉的巨大變化;開展節約活動,提倡低碳生活等。
在2011年吳江市第十一屆運動會開幕式上,我院承擔了多個大型會操表演任務,近千名師生利用課余休息時間,在近半年中克服困難,用汗水和辛勞演繹了精彩和成功。在此類活動中,學生的自豪感、責任感、榮譽感油然而生,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集體主義精神,促進了校園文化的建設。
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使學生真正懂得一個人對社會、對父母、對親朋好友,要永存感恩之情。“感恩”不僅僅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人生境界的體現。感恩教育能幫助高職生樹立起責任意識、自立意識,改掉奢侈、攀比、享樂等毛病,讓高職生在溫暖中學會感恩,在潛移默化中感悟為人處世的基本道理,具備文明生活的基本素養,學會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基本關系,養成健康心態,塑造健全人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4.滲透學生工作,滋潤感恩心靈。
在日常管理中,注重對優秀學生干部感恩教育的培養。優秀的學生干部往往具有一定的號召力和影響力,他們平日里的一舉一動都對其他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特別針對學生黨員,開展“爭先創優”特色活動,設立“黨員示范崗”,以“我是黨員,我是旗幟”理念為指導,樹立培養品德修養。加強對優秀學生的感恩教育,可以使其周圍的同學感受到感恩品質在校園中無處不在,起到學生榜樣的作用,可以喚起其他學生的感恩之心。
在助學工作中穿插開展感恩教育。高職學生享受國家獎學金、勵志獎學金、助學貸款;學院又開拓渠道設置企業獎學金、勤工儉學崗位、困難補助等,使得廣大學生,尤其是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都可以受到不同程度的助學補助。在這些學生受到補助的同時,讓他們體會到,種種資助政策都是國家、社會和學校對其成長的關心和愛護。
為了適應現代快速發展的網絡信息,學院要求學生管理一線老師多關注各類論壇,并參與到與學生的交流中,利用網絡工具,了解學生心靈,并加以適時的引導點撥,開通博客、開通微博,建立各專業學生QQ群,課堂外心靈的溝通達到的教育效果更好。
感恩是一種做人的道德,是一種自立、自強的責任意識,更是一種精神境界的追求。大學是人文精神的旗幟,應該通過感恩教育形成一種感恩的心態、品德和責任,進而轉化為感恩的行為,為未來社會公民素養的普遍提高提供堅實的基礎與有力的保證。
參考文獻:
[1]蕭家芳.大學生感恩教育研究[J].南昌大學學報,2007,(1).
[2]路葵.當代大學生感恩意識現狀與感恩教育對策[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3).
[3]張建平.感恩教育:一種回歸生活的德育實踐[J].青年教師,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