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文
摘 要 現如今世界經濟飛速發展,經濟全球化趨勢不可避免,必然會出現不同文化之間的交融,所以研究不同文化的經濟決策風險偏好就顯得越來越重要。本文介紹了風險偏好的概念及意義,并且回顧了過去研究者針對跨文化之間經濟風險偏好差異的研究以及結論,簡要分析了各種不同的研究方法及理論解釋,并在最后提出了將來研究需要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 文化差異 經濟決策 風險偏好
中圖分類號:B84 文獻標識碼:A
Research on Economic Rick Preference Difference in Different Cultures
GUO Zhiwen
(Learning Research Center,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6)
Abstract Now the world'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s inevitable, bound to a blend of different cultures, so the study of different cultures and economic decision-making become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isk appetite.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concept and significance of risk appetite, and review of past researchers for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risk preference between economic research and conclusions, a brief analysis of a variety of different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and concludes with future research need to be addressed.
Key words culture difference; economic decision-making; risk preference
1 風險偏好
1.1 風險偏好的定義
風險偏好(risk preference)指的是當個體面臨一系列期望值相同的風險選項,并且每個風險選項的可能的結果及其對應的風險程度不同時,個體進行決策的偏好,這種偏好包括保守或激進、風險尋求或風險回避等。
1.2 風險偏好的理論研究
期望效用理論(Eldar S,Robyn A L.,2002)、前景理論(Kahneman D, Tversky A.,1979)都認為,影響風險行為決策的兩個主要因素是對風險結果的評價和對風險概率的評價。風險概率的評價具有文化的差異,以前的研究者對于中國人(亞洲人)與美國人(西方人)在概率思維和信心判斷方面做過很多研究,他們發現基礎決策與判斷任務方面具有很大的文化差異研究。
1.3 概率思維以及信心判斷的文化差異
概率思維指的是用概率定式(probabilistic set)對不確定性事件進行區分判別的傾向以及將不確定性事件用概率來表達的能力。
Phillips (1980)在他的研究中,用不確定觀點問卷對馬來西亞地區的英國、香港、印尼和馬來西亞籍學生施測。結果發現,中國學生和英國學生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中國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較少使用概率方式,而且使用的概率的數目也比英國學生要少。英國學生用概率表達的對不確定性的區分度更高,而且對概率的知覺也更精確,由此可見英國學生的概率思維更強。
盡管以中國人為代表的亞洲文化群體的概率估計的能力偏低,但是一系列的研究表明中國人對其做出的概率判斷表現得更為過分自信。比如亞洲人要比美國人在常識等基本問題的判斷方面更為過分自信。研究者認為這可能是由于中國人習慣對進入腦海中所選答案不確定性的抵制的思維特性導致的。這一現象很可能是由于中國人一些認知習慣導致的,例如強調理論的區分、知識的強化性記憶以及對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的思辨等。
不同的文化群體對基礎決策判斷任務中的概率思維的差異以及對概率判斷的精準性的信心判斷的差異,必然也會使得他們對經濟決策中的風險判斷任務產生一定的影響。
2 經濟決策中的風險偏好
現如今隨著經濟的日益全球化,不同文化群體間的貿易與談判變得越來越頻繁。所以在不同的文化群體間是否存在比較系統的經濟行為的差異變成了一個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應用價值的問題,不同文化群體間經濟決策中的風險偏好自然而然成為了研究的重點。
2.1 經濟決策風險偏好的產生原因
風險偏好的操作定義不同的研究者在不同的研究中采用了不一致的方式。目前應用廣泛的一種就是通過被試對風險選項的選擇來判定其風險偏好程度。
目前研究者認為風險偏好的產生可能有兩種方式。Weber & Milliman (1997)在他們的研究中發現,在更愿意選擇那些有明顯的風險的選項而沒有選擇風險較低的選項的被試中,一小部分是因為他們對風險有積極、正性的態度(即真正的風險尋求),而大多數人的這種行為模式是因為他們對選項的主觀風險印象出現了偏差(即知覺到的風險低于實際情況)。因此,風險偏好差異的產生原因可能是由于風險知覺的差異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對風險的態度的差異導致的。
2.2 以風險承受為衡量標準的風險偏好的文化差異研究
研究者們通過把人們對風險選項的承受能力作為風險偏好的衡量標準,進行了一系列風險偏好的實證性研究。結果發現,以中國人為代表的亞洲群體在經濟決策中的風險偏好表現為更加的風險尋求。
Bontempo、Bottom & Weber (1997)在他們的研究中采用聯合期望風險模型研究了金融風險方面的風險知覺的跨文化差異。被試選取了香港、臺灣、荷蘭、美國的大學生以及一組臺灣證券分析師。實驗過程中向被試呈現包含30 個風險選項的表單。每個風險選項包含三個可能的結果,并且這些結果發生的概率各不相同。這樣的表單總共向被試呈現3 次,每次呈現時表單中風險選項的順序是隨機的。被試的任務是對每個風險選項的風險程度進行0‐100 的評定,再將評定結果利用聯合期望風險模型進行數據統計與分析。結果發現不同國籍被試存在風險判斷的差異,而臺灣學生與證券分析師在風險知覺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此外,與荷蘭和美國的學生相比,香港和臺灣的學生對風險選項潛在損失的量比潛在獲益的量更敏感。
Hsee & Weber (1999)的研究探討了中國人與美國人在風險偏好上是否存在系統的文化差異這一問題。結果發現,中國被試比美國被試表現出明顯的風險尋求,而在醫療決策和學業決策中卻沒有顯著性差異。
Hsee & Weber 對上述風險偏好的文化差異現象利用緩沖理論進行了解釋。該理論認為,個人主義社會強調的是個體的自由和獨立,而集體主義社會注重個體與家庭、社區或其他社會團體的聯系與依賴。與美國人相比,大多數中國人生活在一個大家庭中,并且與很多親友保持著密切的人際關系,因此在像中國這樣的集體主義社會里,人們在需要的情況下更容易從社會網絡中獲得物質與經濟上的支持。正是由于這種可以提供經濟支持的緊密的社會關系,中國人相比個人主義社會的美國人在經濟決策上知覺到的風險更低,因而表現出更少的風險厭惡。然而,在醫療和學業決策中其社會網絡卻無法彌補高風險帶來的負性結果,因此在此類決策中沒有表現出文化差異。
2.3 以求職態度或員工被試為特色的風險偏好文化差異研究
Fan、Xiao & Xu (1998)對中國和美國大學生對于自由市場的態度進行了比較研究。實驗中要求被試回答兩個分別關于求職和投資態度的問題。結果發現,美國學生更傾向于在求職問題上風險尋求,而中國學生更傾向于在金融投資問題上風險尋求。另外一個關于中國人和美國人的儲蓄動機的差異研究(Xiao & Fan, 2002)發現,相對于美國人,中國員工更傾向于為投資而儲蓄,中國人在金融投資決策方面比美國人更風險尋求。
2.4 以不確定性規避為出發點的風險偏好文化差異研究
不確定性規避是存在于文化水平(非個體水平)的一個變量。不確定性規避傾向高的文化群體會表現出更多的懼怕失敗的行為動機,因而會更少的風險尋求,韓國和日本的不確定性規避水平比較高,而美國的不確定性規避水平比較低,不確定性規避這一文化差異會影響風險知覺,進而影響風險偏好。
Javenpaa & Tractinsky (1999)在研究中指出,不確定性規避可能增加人們對網上購物風險的知覺。以色列人(集體主義文化群體)比澳大利亞人(個人主義文化群體)對網上購物的風險知覺水平更低。此外,Choia、Geistfeld (2004)對網上購物這一經濟行為決策的風險認知的文化差異進行了研究,探求文化是如何對消費者網上購物的行為決策產生影響的。被試選取的是美國人和韓國人,結果發現文化對風險知覺、自我效能感的影響有顯著差異,進而影響了消費者的網上購物行為。研究者認為,不確定性規避水平越高則知覺到的風險越高,網上購物的可能性也會隨之下降。
3 結束語
如今世界經濟高速發展,國與國之間經濟聯系日益緊密,國際間談判與跨國公司營銷等現象變得更為普遍。對不同文化價值認知差異的系統研究,進而得到不同文化間風險偏好差異的可預測性結論,有利于企業集團的跨國經營與發展,同時也有利于國際間的經濟合作與良性競爭。所以對風險偏好的文化差異進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目前很多關于風險偏好的研究都是從以美國人為被試的研究中得出的,進行跨文化的研究,可以將與風險偏好相關的經濟與社會環境聯合起來考慮,有利于風險偏好的理論框架的完善。
雖然在經濟決策文化差異研究中取得了很多的結果,但是這些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首先,研究中采用的問卷情境不統一,容易形成不同的獲益或損失參照點,導致一些研究產生分歧。此外,由于研究是在不同的文化群體間進行的,而一些研究的被試費并不統一,并且大部分研究沒有給被試與風險決策結果相關的物質激勵,容易造成被試在實驗中與實際生活中的行為模式并不一致(Hsee & Weber, 1999)。
最后,目前大部分關于中國文化的研究,選取的被試都來自于香港和臺灣。由于香港和臺灣與中國大陸有不同的文化和歷史背景,并且是不同的經濟模式,因此要想明晰中國人的風險偏好模式,需要也很有必要選取中國大陸的被試進行一系列的研究,以確認先前研究的效度。
參考文獻
[1] Bontempo, R. N., Bottom, W. P. & Weber, E. U. (1997).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risk perception: A model-based approach. Risk Analysis,17,479-488.
[2] Douglas, M. & Wildavsky, A. (1982). Risk and culture: An essay on the selection of technical and environmental dangers.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3] Fan, J .X. & Xiao, J .J .(2003). Cross-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risk tolerance: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s . Consumer Interest Annual,49.
[4] Fan, J. X., Xiao, J. J. & Xu, Y. (1998).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free markets: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compared. Social transition in China,189-212.
[5] Hong, L. K. (1978). Risky shift and cautious shift: Some direct evidence of the culture-value theory. Social Psychology,41,342-346.
[6] Li, S. & Fang, Y.Q. (2004). Respondents in Asian Cultures (eg. Chinese ) are more risk- seeking and more overconfident than respondents in other cultures (eg., in United States ) but the reciprocal predictions are in total opposition: How and why? Journal of Cognition and Culture,4,263-294.
[7] Phillips, L. D. & Wright, G. N. (1977).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viewing uncertainty and assessing probabilities. Decision-Making and Changes in Human Affairs,507-515.
[8] Weber, E.U. & Hsee. C. (1998). Cross-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risk perception but cross- cultural similarities in attitudes towards perceived risk. Management Science,44,1205-1218.
[9] Yates, J. F., Lee, J.-W. & Shinotsuka, H. (1992, November). Cross-national variation in probability judg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Psychonomic Society, St. Louis.
[10] Yates, J.F., Lee, J.W., Shinotsuka, H., Patalano, A.L. & Sieck, W. R. (1998).Cross-cultural variations in probability judgment accuracy: Beyond generalknowledge overconfidenc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processes,74,89-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