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財
在借鑒國內外新區開發經驗基礎上,海淀區政府正在按“1+3+4”的模式,推動海淀北部生態科技新區開發建設。
“用地集約、產業集群、設施配套、生態良好、城鄉一體”,這是2010年10月北京市政府批復的《海淀北部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中提出的建設原則。按照這一原則,海淀北部地區將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基地、城鄉統籌發展的典范地區和生態環境一流的城市發展新區,即建成生態科技新區。
將這一宏偉藍圖變為現實的關鍵在于組織實施。根據當前政府職能轉變和我國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海淀區政府正在積極探索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新區開發模式。
在借鑒國內外新區開發經驗的基礎上,海淀區政府正在按“1+3+4”的模式,推動海淀北部生態科技新區開發建設。
“1”是指海淀區政府負責生態科技新區開發建設的宏觀決策、統籌協調及實施效果反饋,實現生態科技新區開發的整體平衡(整體資金的平衡、建設用地與非建設用地之間的平衡、北部四鎮之間建設用地指標的平衡,等等)。在北部委框架內,下設北部地區開發建設指揮平臺,代表區政府負責生態科技新區開發建設日常的指揮統籌協調工作。指揮平臺下設開發管理組、搬遷騰退組、工程建設組、供地招商組、資金管理組、審計監察組和綜合辦公室7個工作組,具體負責編制北部規劃、整體開發計劃、指導村莊騰退、協調推進工程建設、指導招商引資、協調資金籌措與管理、負責審計監察和平臺會務、日常保障等各方面工作。
“3”是指三家區屬國有公司(實創公司、實創股份公司、威凱公司)作為北部規劃布局中三個功能區開發建設的實施主體,具體負責土地一級開發、資金籌措、招商引資、孵化器建設、物業管理維護等工作。
“4”是指四個鎮屬開發公司,受三個園區公司委托(其開發成本分攤到三個功能區建設用地內),代表鎮(村)實施村莊騰退、農民安置房建設、集體產業園區建設等工作。
同時,在北部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中,海淀區政府積極探索采取BT、BOT等模式,讓社會資本參與新區基礎設施建設,區政府只承擔基礎設施的未來需求預測和總體布局規劃、基礎設施建設計劃制訂等宏觀職能。
海淀北部生態科技新區“1+3+4”的開發模式整合了區、鎮(村)和園區公司的全部力量,充分調動了區政府各委辦局、鎮(村)和園區開發公司三級主體的積極性,將區域經濟發展目標、園區開發公司利益、農民利益統籌在一起。既有政府的統一領導,對新區開發實施宏觀把控,又以企業為實施主體,發揮了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尤其是鎮、村兩級的加入,解決了傳統開發模式中拆遷難、農民利益得不到保障等問題。
“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開發建設模式,一方面保證了政府對土地資源的統籌控制與管理的主動權,另一方面充分發揮了企業(市場)優勢,推進開發建設各項具體工作。同時要充分發揮各委、辦、局和各鄉鎮政府的積極性,建立關聯的利益機制,確保統籌協調有真正的力度和成效。
當然海淀北部新區“1+3+4”的開發模式還剛剛起步,還有許多需要完善的地方,還需要制訂有關制度、機制作保障。
(作者系海淀區北部地區開發建設委員會辦公室政研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