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

“與其他園區相比,基地最大的競爭優勢是產業化,憑借龐大的產業空間和強大的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在藥物審批和創新支撐方面無可比擬的優勢。這是基地的獨有資源。”
“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從規劃到布局再到具體實施,體現了專業的高水準”,《中關村》雜志社社長衛漢青認為,基地憑借生物醫藥戰略新興產業在中關村眾多科技園中后來居上,成為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坐落在有著“天下首邑”之稱的大興土地上。近幾年來,北京市將基礎設施傾力投入在城南地區,兩條地鐵成了穿越大興的縱貫線,縮短了城市和郊區的距離,也為大興帶來了巨大的產業提升空間。
自大興區與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行政資源整合以來,新區圍繞高端、高效、高輻射力,建設了一批高技術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區,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為龍頭,生物醫藥、新媒體、新能源汽車、軍民結合、生產性服務業、新空港六大產業園共同發展的“一區六園”產業發展格局。
其中,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以國家檢定檢測權威機構為依托,是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生物醫藥產業的專業園區,重點發展生物制藥、醫療器械、現代中藥等產業板塊,發力向集研發、制造、銷售、服務為一體的現代化生物醫藥產業聚集區邁進。
“5+2”特色產業格局
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位于大興新城的正南部,緊鄰京開高速和南六環,地鐵4號線在園區通過。基地一期規劃面積是9.63平方公里,二期還將擴區8.9平方公里。2006年,基地加入中關村,在隨后的6年時間里,尤其是近兩年來,園區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曉晨回憶,“過去招商引資,一個好項目得提前委托,長期去跟蹤,全國各地找項目。現在是企業找上門來,一塊地有三到四個備選項目,園區開始挑項目,看哪個更好、見效更快、未來的社會經濟效益更高,是否符合園區的產業導向。”
如今,基地招商形勢好,政策也往這邊聚集,對企業的吸引力很大,有很多醫藥企業都已陸續從其他園區搬遷至此。
2011年以來,基地招商工作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華潤集團、神威藥業、康美藥業等一大批知名企業相繼簽約入區。針對入園企業及研發機構,園區領導的思路是重點促進一批、簽約落地一批、開工建設一批、投產見效一批、項目儲備一批。目前,基地企業數量達到了147家。
除了吸引企業入駐園區,兩家大型醫藥企業華潤集團和同仁堂還在基地內建立了各自的專業園,這種模式被稱為有專業特色的“園中園”模式。
華潤集團把生物醫藥作為集團的重要發展戰略,控股國內的雙鶴、紫竹藥業、東阿阿膠、三九胃泰等醫藥企業,并與北京市政府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兼并了北藥集團。它要建造生物醫藥領域的中央的旗艦隊,意在打造全國最大的生物醫藥龍頭企業。如今,華潤集團在基地占地800多畝,建立了華潤醫藥園,旗下整合的涉獵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等領域的19家企業,將高端研發中心遷到了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
另一家知名醫藥企業,同仁堂在基地購買了三塊地,準備建造同仁堂股份、同仁堂科技、同仁堂健康、同仁堂制藥等四個廠區,組建專屬自己的中藥現代化產業園。
經過10年的發展,基地引進了集聚高端產業要素資源,以重大平臺建設作為支撐,打造了一批特色“園中園”,承接轉化了一批重大創新成果,重點發展高附加值領域和高附加值環節,形成了“高端特色制造為主體、新興研發和健康服務為兩翼”的“一主兩翼”產業發展格局。
而園區生物醫藥產業鏈也由單一制造向上下游縱向拓展延伸,產業結構從單一制造向新興研發、高端制造、健康服務的大健康產業體系轉型升級。2011年,基地總收入90.5億元,實現工業總產值76.2億元,工業規模企業42家,工業高新企業已增加到47家。
從產業格局看,基地逐漸形成了“5+2”的特色產業格局,各個產業門類都聚集了一批國內領先企業。
第一個板塊是醫藥研發及檢驗機構板塊,基地引進了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院、中國中醫科學院,依托國家加大投入、加強藥物研發能力建設。其中,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是國家食品藥品最高檢驗和仲裁機構,在基地整體投資21億元,建筑面積26萬平米,建設藥品檢驗中心、生物制品檢驗中心、醫療器械檢驗中心、以及國家藥品安全評價中心。
第二個板塊是涵蓋疫苗、蛋白藥物、抗體藥物等產業門類的生物制藥板塊,基地引進了民海生物、雙鷺藥業等研發型企業。其中,民海生物是落戶基地比較早的企業,今年將有疫苗產品上市。
第三個板塊是現代中藥板塊,這是基地最大的特色。在全國中藥行業領先的企業中,已經有同仁堂、以嶺藥業、康美藥業、步長制藥、神威藥業等企業將總部搬遷到基地。
另外兩個板塊分別為創新化藥板塊和醫療器械板塊。包括北京G20工程企業悅康藥業,以及怡成醫療、超思電子、四海華辰等醫療器械企業。不久的將來,基地將與中關村發展集團合作,在基地建設一個高新醫療器械產業園,占地280畝,目前已經有十幾家醫療器械企業的項目儲備。
除了5個主體板塊,基地還有2個高附加值的拓展板塊。分別為涉獵保健品產業的“大健康”板塊和動物疫苗及動物用藥板塊。依托國家獸醫微生物中心、國家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等機構,基地引進了大北農、生泰爾等動物疫苗龍頭企業。同仁堂健康是大健康板塊效益非常好的企業之一。
預計到2015年,園區將帶動產業投資360億元,力爭實現產值達到300-400億元,占到全市生物醫藥產值的40-50%,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特色產業園區和國家生物醫藥創新基地。
強勁的產業化優勢
“與其他園區相比,基地最大的競爭優勢是產業化,憑借龐大的產業空間和強大的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在藥物審批和創新支撐方面無可比擬的優勢。這是基地的獨有資源。”趙曉晨強調。
目前,基地是北京市生物醫藥產業扶持政策最全面和集中的區域,對入園企業的扶持政策覆蓋了財稅優惠、項目建設、研發創新、人才引進、市場流通等各個環節。同時,醫藥基地根據生物醫藥產業從資金運作、研發中試、規模化生產、藥證審批、市場營銷、物流運輸的全產業鏈,建立了全產業鏈服務平臺,縮短了入園企業醫藥產業化周期。
在研發創新層面,基地引進了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院和中國中醫科學院等一批國內頂級研發機構和公共研發平臺,用創新驅動園區和企業發展。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院由中國醫學科學院和“新藥創制”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重點支持建設,是我國最大、產出最多的藥物研究機構,20年來獲得新藥證書155個。中國中醫科學院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直屬的集科研、醫療、教學為一體的綜合性研究機構,是中國規模最大、學科齊全、設備先進、科研力量雄厚的中醫藥研究機構。
基地承擔的科技部“重大新藥創制”總投資達到5.2億元,支持內容包括創新藥物的研究與開發、大品種工藝提升和改造、新藥研發的關鍵技術、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四部分,涵蓋了32個子項目。
基地還通過引進專業團隊,搭建了技術服務平臺和科技條件平臺,建立了分析檢測中心、創新藥物研究中心、信息與咨詢服務中心,運作兩年多以來已為數十家生物醫藥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幫助企業降低研發成本、提高研發效率。另外,基地聯合專業企業,建立了抗感染藥物平臺、中藥質控平臺、現代中藥研發中試平臺、基因工程藥物研制平臺、腫瘤模型藥效學評價平臺五個平臺,促進了公共資源的開放和共享,降低了企業研發成本,提升了企業產業化水平。
北京研發資源豐富,創新優勢顯著,但在產業化上存在一些短板,成果本地轉化率偏低。基地把產業化作為一項重要職能,推動創新型企業的壯大發展。
基地落實了創新型企業發展和成果轉化項目落實政策性扶持資金(僅2011年就為企業落實成果轉化資金5000余萬元);引入了百奧維達等一批專注于生物醫藥領域的投資基金,助推創新性企業發展。另外,基地將與中美冠科、中美奧達、星昊醫藥等企業合作建立研發外包服務平臺(CRO)和生產外包服務(CMO),通過生物醫藥項目從研發到生產的一條龍服務,實現研發到轉化的無縫銜接。
在基地的扶持下,一批創新型企業和成果轉化項目不斷地發展壯大起來。
為提高醫藥企業審批效率,基地依托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國家獸醫微生物中心等機構,建立了藥證審批綠色通道。其中,中檢院一期總投資10億元,建設面積10萬平方米,已于2010年9月開工建設,預計2013年建成投入使用。二期項目將投資10億元建設國家藥物安全評價檢測中心、醫療器械檢定中心、標準物質研制中心等內容。
在市場流通層面,九州通、京新龍等一批國內醫藥流通龍頭企業在基地周邊建立了物流中心,并在基地引導下與企業建立合作關系,為企業提供強大的渠道支撐。同時,基地引進了步長制藥等一批市場成熟、渠道完善的企業,積極促進園區內企業的上下游合作。以嶺制藥投產以來,基地積極協助企業產品的推廣,在推動該企業產品進入醫療系統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國際企業花園是基地的重點項目,占地1000畝,這片土地將建設醫藥企業總部研發中心、海外留學生儲備項目、標準廠房、定制廠房、醫藥行業交流中心和會展中心,以及生產性綜合服務配套區。
“國際企業花園被定位成生物醫藥創新創業的孵化器,目的在于縮短醫藥研發周期,企業來了可以馬上進行產業化方面的孵化。” 國內生物醫藥行業基礎薄弱,國家對這一領域的高層次人才支持力度大。同時大批海外精英在國外研發機構和企業鍛煉之后,回國創業。他們急需要政府政策支持和空間作為研發支撐。“國際企業花園中,很大一部分的承載能力是為這類人做的,而其他園區空間有限,不能滿足企業的產業化要求。”一批醫藥行業的海外領軍人物已經在基地扎根創業。
基地“通過筑巢引鳳,讓鳳凰來扎堆”,從而加快醫藥項目落地。其中,現有的重點儲備項目包括高端醫療器械產業園,以及中美冠科等知名生物醫藥企業。
“企業要自己投資建設,需要有資金和時間,投資戰線拉得過長。我們提前做好這些,創業者團隊可以直接拎包入住。依托基地各個公共服務平臺,他們可以使用各類研發設備,縮短研發落地產業化的周期。”
“今明兩年是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建設的高潮期”,園區內正在緊張有序地大力興建基礎設施,鋪路、搞市政、鋪設各種地下管道。
“醫藥行業特殊,企業要經過國家GMP認證及一系列產品認證,形成產值要到‘十二五末期。”趙曉晨堅信,未來10年,園區醫藥企業將贏得巨大的發展空間,前景一片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