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永飛
偶像有幽香,偶像有毒害,偶像也有誘惑,吸引許多人自撲。
青少年有偶像,是可以理解的事情。有成熟價值觀的人有偶像,不是說假話,就是騙自己或裝年少。
偶像容易喚起人們的希望和熱情,可我們天天在地上生存。奧巴馬的“WE CAN CHANGE”的口號吸引了美國的不少年輕人,忽悠了大多數美國人,自己混了個總統。結果現實的打擊使宣稱代表99%的人不得不去占領華爾街和國會。希臘先哲“人文、自由、民主、科學”的偶像奠定了文藝復興的基礎,卻令希臘政府處在破產的邊緣,靠借債度日。可我們不要忘了,政府破產和國家破產是兩回事。別跟媒體學,把它們當一回事。
我是在別人送來的一個又一個偶像中長大的。剛上小學,聽到的就是“革命無罪,造反有理”吶喊,看到了不少令人激昂的偶像,結果是我中文字少識了許多,現在還常漏怯。剛上中學,滿耳都是“批林批孔反回潮”吼叫,結果是我基礎知識不扎實,現在還常修補。剛要中學畢業,“知識青年到農村去很有必要”的喇叭聲從四面八方傳來,不少典型在樹立,害得我們毫不猶豫地到了農村。大學剛畢業,不少榜樣在飄游,但好像人際關系是第一生產力,現在還令人困惑。現在,聽到高喊“沒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就令人感到太拿天地自然不當回事,太拿別人不當回事了。這種偶像,居然有如此大的市場,真是諷刺。
偶像大多是頭面人物或媒體搞出來的,目的各不相同,相同的是都有人受傷。“我的成功可以復制”的偶像,傷得不少人想著如何復制博士文憑;“起點決定高度”的偶像,傷得平民絕望;“成功夢”的偶像,傷得不少人天天做夢。當我們有過兩三個偶像后,還不放棄,那我們還活在別人的設計中。
現在的信息社會,為偶像的自我樹立提供了許多工具和機會。但偶像大多熱鬧了一陣子,就被其它的偶像取代了。即使多年后有人再撿起,偶像的名字即便沒變,但味道已變了。
偶像有幽香,偶像有毒害,偶像也有誘惑,吸引許多人自撲。有的被燒盡,有的被燒傷,有的逃掉。逃得早的,安全一些。每個人的軌跡都是不一致的,造就或追隨一致,結果都一樣:失敗。
中國的改革開放,拆掉了一些障礙,使人們原本就應有的選擇權回歸了一些,使經濟的發展動力不全悶在地下。今天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四個毒瘤:腐敗、壟斷、欺詐和媚俗,就是由于改革的不全面和不徹底帶來的。
改革本身有自己的規律,走快了,有危機;走慢了,有危險。不要把改革當口號,也不要跟著偶像搞改革,因為偶像的作用,已被歷史證明,負面影響更多一些。沒有偶像的人,才可以開始獨立正常的思考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