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和“創新三農課題組”策劃、組織的“創新三農主題調研·走進浙江”歷時一周的走訪,從市縣到鄉村,從農貿市場到種養基地,浙江無不提示我們:農產品中國,已經進入品牌時代!其最明顯的標志在于對農產品品質的追求開始覆蓋決策、生產、加工、銷售的全過程。
在浙江,“特色農業”、“精品農業”、“綠色農業”、“藍色農業”不再只是觀點或口號,而是政府的執政策略,是轟轟烈烈的產業行動和市場作為;這里的農業精品園不是“花架子”,它們成了種養大戶實實在在創業的大舞臺。
農產品中國的品牌時代開啟有別于過去自上而下的行政強力運動,它是“市場之手”敏銳捕捉市場的收獲。市場之手,激勵愈來愈多的時代弄潮兒選擇在農業領域創業;同樣是市場之手,驅動社會資本不斷轉向農業。正因為如此,我們有理由為農產品中國品牌時代的市場魅力喝彩。
農產品中國的品牌時代是否意味著我們將迎來一個現代農業產業大繁榮、大發展的輝煌時期?這關鍵取決于我國“三農”系統的再改革、再開放。政府、政策的扶持、引導是必要的,但我們的決策與舉措必須實事求是,必須與市場經濟的規律相適應。股份合作帶來規模種養,農地的相對集聚,有利于農業的集約化經營;村莊空殼化,基層組織被推向前臺,集體主導的股份制公司、專業合作社等農村社會組織開始成為中堅力量。“三農”的巨變在引發一些新問題的同時也帶來了新機遇,為農村、農業的創新、改革帶來了新動力。
只要堅持農村的改革與開放,社會人才、資本向“三農”集聚,農產品中國的品牌時代將成為現實。這些年,“三農”人才工程主要側重于農民教育和生產技術性人才培養,今后要著手農村、農業經營、管理型人才的引進與培養。招商先招才,融資先融智,這些在城市改革中已經積累的成功經驗,也要轉化為縣、鄉政府抓“三農”工作的法寶。
農產品中國的品牌時代意味著現代農業生產、加工企業將如雨后春筍,農業配套服務企業遍地開花;意味著農村、農業策劃、規劃與農產品營銷包裝、宣傳推廣將成為常態;還意味著 “空殼化”的村莊將迎來人才的回流,城市精英、城市工業企業落戶鄉村也會習以為常,城鄉一體;更意味著品牌農業的大崛起,“中國制造”將新添現代農業的產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