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蘇華


10月5日,記者和“創新三農課題組”的調研人員來到余姚市聚德豐果蔬專業合作社基地。已經拿到寧波當地政府關于合作社精品農業項目的批文,符增均此刻顯然心情相當不錯,領著大家實地觀看合作社精品農業園,眉眼間有著抑制不住的喜悅。雖然被臺風掀倒的棚架尚未完全修復,但合作社的精品農業園展銷中心已經建到二層,符增均給大家介紹時看得出他的雄心勃勃。
從農產品銷售到規模種植
符增均坦言自己文化程度不高,但做銷售的經歷讓他的見識明顯區別于我們既定的農民印象。
他把自己歸類于“農漂”一族——原來做農產品銷售,主要是販賣榨菜,掙了些錢,后來這也就成了他承包種植的本錢。他原本是慈溪人,到余姚包地種植是因為這里閑置的農地多,規模種植有空間。幾年下來,他成了這里的種植大戶。目前,他所負責的聚德豐果蔬專業合作社種植土地面積約1350畝,其中葡萄種植500畝,梨400畝,桃200畝,其余均為蔬菜種植。
他還游說他所結識的企業家投入規模種植。程堯華與符增均是同齡人,原來做塑化生意,在符的影響下改做規模種養,投資了近千萬元,現在也成了當地的種養大戶。程堯華本人介紹,他種植楊梅200畝,桃300畝,年養白鵝已達12萬余只。
符增均說,投資農業,周期長,成本高,風險大,這些他都知道。之所以還堅持,是因為他堅信這個國家不能沒有農業,政府不可能眼睜睜看著大片的農耕地“拋荒”。面對面從一個農民嘴里聽到這番話,課題組的調研人員不能不為之動容。
符增均介紹,浙東農村勞動力進城打工,種植用工主要靠雇傭河南、安徽的農民。他說,高峰期他的用工量多達500余人。這些依然從事種植的外省農民,顯然也不是我們印象中的“農民工”,符增均將他們和自己一樣,歸于“農漂”一族。
符增均的種植地面積每年都在增加。只要一有土地閑置,他就主動承租。他的精品農業園先是跨村,緊接著跨鄉、鎮,將來有可能跨縣,跨市。他說,這是大勢所趨。這幾年他感覺仿佛有股力量推著他向前,腳步已經停不下來。
符增均最佩服的是袁隆平院士。或許因為妻子是湖南人的緣故,他對袁老爺子的情況門清。對袁老爺子“減少農民”的宏論,符增均也有自己的解釋:農村土地“拋荒”客觀上為中國農民整體結構提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政府與農業投資者都要辯證看待、珍惜這種機遇,要鼓勵并呵護投資農業的工商資本作為,尤其在實體經濟“空殼化”嚴重的大背景下。
調研組的人員感慨,符增均是一位了不起的“農民思想家”。如果不來基層,他們無法相信,在浙東的種植園里,居然有一位農民在琢磨莊稼的同時也在憂樂天下。
規模種植:從生產到經營
符增均從事種植已經五六年。這些年他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增規模、促生產上。當種植面積達到一定規模時,他意識到只關注生產是不行的,一是要會管理出效率,二是要會經營出效益。現在,他種植園的精品攻略日益清晰。
符增均介紹,他在交通便捷的地段建精品展銷中心,好像是“田間超市”,這樣既方便批發商上門采購,又方便附近城鎮居民以農家樂休閑的方式前來田間地頭購買鮮活農產品。
做農產品銷售出身的他現在思考著如何讓自己從具體生產中抽身出來,不但他的種植園里出精品,還要讓他的精品農產品有市場。他的展銷中心為精品農業園的營銷提供了實際上的支撐點,他琢磨著以休閑農業來拉動精品農產品的銷售與合作。
符增均說,他對自己種植的農產品品質有信心,接下來要給自己合作社在堅持精品農業的同時,也在農超對接、農社對接探一條路來。他感嘆中間環節擠占了農產品生產的利潤空間,而規模種植的前途就在精簡流通環節。
他強調:“我不能等!”
專業合作社要走聯合之路
符增均告訴我們,展銷中心最好能加蓋一層,這樣各專業合作社合作、交流就有了固定的場地。他說,地方政府很開明,想必會支持他的想法。
“農業專業合作社要走聯合之路。”符增均說,“單個的合作社勢單力薄,在市場競爭中一直處于弱勢。而且,聯合有利于信息共享,互幫互助,提升合作社抗風險的能力。”
符增均向調研組反映,當前由于農業基礎相對薄弱,農產品保障體系還不夠健全,農產品儲存條件較差,農產品應急物資保障能力相對較弱,一旦遇到自然災害,致使農民種植的成熟的水果和蔬菜等農產品因無法存儲而造成大量浪費;出現農產品市場新鮮水產品、果蔬臨時性短缺,價格大幅攀升。余姚地處中國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南翼的浙江省寧波市,是中國面積最小、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也是經濟發達、災害頻發的地區之一。強降水、干旱、臺風等異常天氣瀕臨,尤其是臺風,除了1956年的“八一大臺風”給寧波帶來災難性破壞,歷史上還有很多臺風也給寧波帶來很強的破壞力。比如,1997年8月18日在浙江溫嶺登陸的9711號臺風,是上世紀90年代影響寧波最嚴重的一次臺風;還有2004年8月12日的“云娜”臺風;2005年8月6日登陸玉環的“麥莎”臺風;2005年的“卡努”臺風,2007年10月的“羅莎”臺風和2009年的“莫拉克”臺風,都給寧波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調研人員獲悉,今年8月8日,第11號強臺風“海葵”凌晨3點20分左右登陸寧波象山,其帶來的狂風暴雨對浙江多個地區及上海造成了很大影響。上海菜價因此一夜翻番,青菜價格從原來2元至2.5元一斤升至4元至4.5元,其他受災地區幾乎一樣,造成新鮮蔬菜等農產品的暫時短缺,價格成倍上升。
調研組認為,從目前農產品保障體系建設的發展現狀來看,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和完善,農產品應急物資儲備系統網絡和聯動機制基本形成,在應對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國的救災物資儲備建設形成的時間不長,不能滿足市場的有效需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物資儲備品種單一,各地除了糧食等必備物資外,對于新鮮蔬菜、水果及水產品儲存相對較少,其原因此類產品生產周期長,保質期短,保鮮技術要求高,儲存成本高,效益低下;二是缺乏合理布局,生鮮農產品對于存儲及運輸工具有較高的要求;三是地(市)縣(市)、鎮(鄉)各級政府都建立了各類災害應急預案,但缺少一定的建設資金,對于新鮮蔬菜、水果、水產品儲存庫房等設備設施的投入相對不足。加快農產品應急保障體系建設,是改善民生、穩定社會的有效途徑。農產品儲備庫建設是市場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真正把思想統一到防災減災、謀求發展上來:
其一是培育多元化農產品儲備格局,鼓勵民間專業合作組織參與農產品應急保障體系建設,建立和健全由政府為主(糧食等主要物資)、民間專業合作組織補充(鮮活農產品等)的農產品應急保障聯動機制。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政府通過試點的辦法對項目單位給予資金的扶持及相關農業設施用地(農產品儲備庫房)審批的政策支持。
其二是以救災減災保障供給為出發點,充分發揮應急農產品儲藏儲備及運輸的功能。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特色和地區災害特點,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分類建設應急物資儲備庫。比如聚德豐果蔬專業合作社地處浙東錢塘江畔的姚北平原,水產資源豐富,各類水果蔬菜基地規模大,種養殖業發達,并且交通便捷(329國道與329復線及余姚大道東西兩側),區域優勢明顯,對于新鮮果蔬、水產品的供應和物資儲備及運輸具備了良好的條件。
其三是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作為應急物資儲備的生鮮農產品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涉及到生產、加工和流通諸多環節,既需要技術方面的支持,也需要法律、制度、監管方面的保障,既需要政府的作為,也需要加工企業、農戶和消費者等利益相關者的共同努力。
合作社聯合起來無疑給了符增均放飛夢想的勇氣與信任。符增均代表多家合作社談了他們聯合起來的行動計劃——為滿足區域性農產品應急保障體系建設,他們擬在當地建設農產品儲備庫用地面積規模約50畝,前期投入資金預算58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