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東林
到秋糧收獲時。從2004年到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連續九年鎖定農業。政策的重視、科技的推廣運用再加上風調雨順,換來了新中國歷史上的首次糧食生產“九連豐”。
然而歷史告訴我們,糧食產量的最高年往往就是糧食周期性波動下降的開始。無論是耕地面積、單產水平,還是自然災害高發的現實,都讓糧食保持增產勢頭面臨很大壓力。與此同時,糧食消費持續增加,讓本就處于緊平衡狀態下的糧食供給壓力倍增。
“本世紀以來的三次通脹壓力高企都和糧食密切相關。”專家指出,農業生產和糧食供給是否穩定不但是國內通脹管理的重要關注點,同時也是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基石。也正因此,未雨綢繆,提前防范下一次糧食周期性波動可能帶來的風險,是“九連豐”之后我們迫切要做的事情。
供給經受不起風吹草動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突破5.5億噸大關并實現“八連增”。眼下2012年秋糧已進入收割期,從各方信息來看,國內糧食連續第九年豐收已成定局。
成績來之不易,但欣喜之余隱憂同樣存在:“九連豐”之后能不能有“十連豐”?產量停滯甚至拐點出現就像一塊沉甸甸的石頭壓在人們的心上。要知道,糧食產量波動必然對價格產生影響,而糧價作為百價之基,牽一發而動全身,其過大波動不但將增加國內宏觀調控的難度,甚至影響到社會經濟的穩定和發展。
這絕非杞人憂天:從大智慧軟件上查到的數據顯示,1988年糧食減產2.6%,當年的CPI自3月份以后就沒有低于10%,12月更是達到27.9%;1994年糧食總產量比上年減產2.5%,當年12個月的CPI增速都在21%以上,并于秋糧收獲期的10月達到頂點27.7%。1999年至2003年糧食累計減產(期間僅2002年較上年微增)16%,2004年通脹壓力不斷走高,當年從5月到10月份共有6個月在4%以上。
“本世紀以來的三次通脹壓力高企都和糧食密切相關。”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汪同三研究員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1999年以來的糧食減產導致了2003年至2004年的那一輪通脹;2007年通脹壓力再度高企,表面上受豬肉和肉禽制品價格上漲推動,但背后也離不開2006年下半年以來的糧價上漲因素;2008年底之后全球推行貨幣寬松政策,包括糧食在內的大宗商品價格普遍上漲,由此催生了2009年和2010年以“蒜你狠”“糖高宗”為代表的又一輪通脹。
從2004年到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連續九年鎖定農業,使得糧食生產具備了很好的外部環境。即便這樣,糧食供需仍只能達到緊平衡。“中國糧食供給經受不起任何風吹草動,尤其今年美國干旱影響國際糧食供應,讓我們面臨比以往更大的壓力。”
單產提高疲態漸顯
雖然我國糧食產量實現了“九連增”,但導致糧食產量波動的潛在因素也很多。如果缺乏必要的措施確保糧食種植面積,糧食生產出現拐點是有可能的。
“按照以往經驗,糧食產量的最高年往往就是糧食周期性波動下降的開始。”中華糧網高級分析師柴寧分析,保持糧食穩定發展的難度越來越大。一是“九連豐”之后,長期積累形成的基礎設施潛力已充分釋放,再加上氣象、病蟲災害等各種不確定性,在高起點上繼續增產的空間縮小。二是相對成本逐步上升,糧食生產比較效益不斷下降,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三是連年豐收后,一些地方多少滋長麻痹思想,對糧食生產的重視程度有降低傾向。
方正證券根據2010年數據推算,若要完全實現糧豆自給,在既有單產水平下需增加耕地4.8億畝,如果我們以2011年全國種糧面積16.6億畝來計算,缺口高達29%。然而,耕地面積保護形勢越發嚴峻。今年1月溫家寶總理在《求是》雜志撰文表示,盡管中國政府在保護耕地問題上態度堅決,但耕地每年仍以幾百萬畝的速度被占用,而且預計在今后一個時期,“保護耕地面臨的壓力會更大”。
在這種情況下,糧食增產只能靠提高單產。但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單產的提高顯出了明顯疲態。除了科技發明和轉化需要時間外,經驗告訴我們,超過一定限度后,持續加大化肥和農藥用量對提高單產也幾無意義。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在此前的一次講話中也認為,確保糧食繼續保持增產勢頭面臨很大壓力:一是耕地減少趨勢不可逆轉;二是糧食比較效益低、生產成本和機會成本加快上升的約束不斷強化;三是農業自然災害多發重發,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抗災減災能力、靠天吃飯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觀。
值得注意的是,糧食產量提升空間受限的同時,消耗量卻不斷增加。除口糧之外,各種深加工需求大大刺激了“吃糧”的胃口。以白酒為例,據某券商研究員介紹,白酒原料以高粱為主,目前每釀1斤基酒(酒精度為65-68度)約耗費3斤高粱。根據日信證券的數據,2011年白酒總產量增長30.7%突破1000萬噸,行業人士估計,這至少需高粱2000萬噸;按畝產600公斤估算,種植面積在3000萬畝之上。然而,根據農業部的《中國農業統計資料》,2010年高粱種植面積僅54.77萬公頃(合821.55萬畝),遠遠不能滿足這一需求。招商證券認為,未來十年白酒領先GDP增速依然可期。在此情況下,高粱消費持續增加并在種植面積上對主糧帶來壓力難以避免。
“一個有著十幾億人口、每年需要消費5億多噸糧食的國家,如果不主要依靠自己來滿足供給,世界上誰也救不了我們。”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的提醒振聾發聵。
保護種糧積極性
倉廩足,天下安;農業穩,人心定。專家認為,維護糧食安全除在耕地面積、農業基礎設施和信息化建設上做文章,還應加快實現農業生產的規模經營,提高效率。“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對糧食安全有著積極作用。”正在研究土地問題的經濟學家華生對記者表示。
此外,繼續實行鼓勵糧食生產的政策與措施,以“增收”為著力點來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這也應當是一個重要途徑。
要讓農民增收,最基礎的一點是確保最低收購價格穩步提高。在已公開的一份由中國糧食經濟學會和糧食行業協會提交的調研報告中指出,糧食價格每提高1%,糧食生產就增加0.2%左右;國家財政支出比例每增加1%,糧食產量就增加2%以上。汪同三認為,雖然由此要付出部分通脹壓力的成本,但這是完全必要的。另一方面,記者在9月份參加大商所“期貨服務三農”調研時切身感受到,包括地方政府、行業協會和農戶在內的多方都對政策支持抱有期待。“政府可以更加合理發放種糧補貼,比如將補貼和所賣商品糧的數量直接掛鉤等。”一位黑龍江農民售糧大戶對記者說。
“現在財政對于農業生產的支持方式有很多,關鍵是怎么讓這些措施發揮績效,讓農民得到實惠。”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表示。
讓農民增收還有一條思路,就是把糧食生產放在發展現代農業的大框架下,將高級市場形式——期貨交易和先進的生產組織形式合作社結合起來,前者更好地解決了產品價格和銷售渠道的問題,后者則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種植成本和經營效率的問題。事實上,管理層高度重視期貨市場在解決“三農”問題中的重要作用,在最近9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就有8次提及期貨。
在上述調研中,筆者發現東北糧農在種糧和賣糧的過程中已善于參照期貨價格來決策,在單個農戶進入期市還不現實的情況下,合作社的出現有助于打通瓶頸,而諸多“糧食銀行”要具備生命力、真正起到為廣大農戶承擔風險、促進增收的作用,也離不開期貨市場管理風險功能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