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葉平
長期以來,作為我國農業信息化的核心內容,農業信息服務一直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在降低災害風險、保障糧食安全、發展現代農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農業信息服務依然存在三大突出問題:農業基礎數據采集不規范,農業信息服務過程處理方法缺乏及農業信息服務方式落后。
在國家“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和農業部專項課題等項目資金的支持下,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科技信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科技情報研究所、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和河北省農業信息中心組成的研究團隊,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所長許世衛研究員的帶領下,開展了“農業信息智能服務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研究,研究成果榮獲2011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該項目從農業信息服務需求分析入手,圍繞農業信息規范化采集、智能化處理和精準化服務,開展了十多年的技術攻關和產品研發,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成果。具體如下:
(1)成果創建了三維模型農情信息標準體系的構建方法;提取農情信息數據元素782個,形成農業部《農情調度月歷》;創建了全國農情信息采集技術平臺,實現了全國糧食、油料等7大類作物農情信息的規范化縣域直采,建立農情數據庫51個,數據總量達6.57TB,成為我國政府農業主管部門管理決策和農業形勢研判的最權威數據源。
(2)成果建立了具有自學習能力的作物生產測報智能建模方法,提高了測報的準確率;提出了具有自組織能力的作物生長過程數據智能處理方法和調控技術,實現了農田環境數據自更新式處理和自進化式決策,已大面積用于農田智能水肥管理;并實現了小麥、玉米等作物的生長協同模擬和基于Agent的作物生產管理競爭決策,提高了大田復雜系統下的生產精準管理能力。
(3)項目研發了主動性推送信息服務系統、農業農村綜合信息服務系統、農產品價格信息發布預測分析系統等軟件產品;同時,研制了基層信息員和農村用戶適用的田園信息專用手機、鄉村可尋址廣播文本語音轉換裝置等硬件產品,探索建立了多級網絡型、普適終端自助型農業信息服務新模式,實現了基層信息個性化、協同式精準服務。
該項目現已獲軟件著作權登記29個、專利1項,制定標準3部,發表論文65篇,出版專著5部。項目形成的技術(產品)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推廣應用,研究成果已經為農業科研單位、大學和管理部門提供了信息服務和咨詢服務,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