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簽名


近年來,隨著國家政策的引導和冷鏈市場的需求,冷庫、配送中心等冷鏈基礎設施的建設持續升溫。從2010年下半年開始,業內已可以明顯感受到此種形勢的加速發展。這種熱態在延續到2011年之后有所趨于平穩,無論是冷鏈市場投資者還是圈內企業,在對待冷鏈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開始變冷。不過,進入2012年以來,這種基礎設施全面建設的現象又開始出現回熱升溫的苗頭。
今年是“十二五”規劃的第二年,距離《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提出的到2015年果蔬、肉類、水產品冷鏈流通率分別提高到 20%、30%、36%以上,推動全社會通過改造、擴建和新建,增加冷庫庫容1000萬噸的發展目標只剩下將近3年時間。因此,無論是從加快冷鏈供應鏈體系建設,還是響應國家政策目標的角度而言,今明兩年加快發展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任務都十分迫切。
冷庫作為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中樞,近年來在我國得到了顯著發展,不僅建庫的規格和容量急劇增長,冷庫管理與控制也日趨完善。這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①過去冷庫大部分集中在大中城市,而現在小城鎮也建了不少冷庫;②過去冷庫為國家公建,現在一些私營、集體企業也開始建,并且有小型化的趨勢;③冷庫的隔熱材料由軟木、稻殼、聚苯乙烯發展為聚氨酯;④過去冷庫往往建在銷地,現在產地也開始建造;⑤裝配冷庫的快速發展。因為裝配式冷庫重量輕,結構緊湊,安裝快,美觀衛生,越來越受到用戶的青睞。
“雖然目前全國很多地方都在開展冷鏈物流基地等建設,但是在建設的時候,還是要理清頭腦,擺正動機,找準定位。”一位冷鏈業內人士如是說。這番話不無道理,因為從這幾年一些企業投資冷庫、投建冷鏈基地的案例來看,的確有些企業“動機不純”。近年來,各地區政府部門為加快冷鏈基礎設施建設,出臺了一些優惠政策,例如在土地審批、園區用電、企業稅收等方面給予一定優惠,以此吸引企業關注。但是,有些企業卻利用投建冷庫和冷鏈園區的“幌子”,騙取政府支持,拿到優惠政策后卻去開發房地產,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
同時,冷鏈基地建設的盲目性也是值得注意的問題。因為在一些農產品生產加工的地區,像冷庫、冷鏈基地的扎堆建設就造成了不小影響。以福建為例,近兩年由于福州地區板栗、香蕉等果蔬的盛產,導致冷庫等冷藏設施的嚴重不足,為促進福州農產品大規模流通,當地企業先后“一窩蜂”地建設了大片冷藏庫、保鮮庫。但是后來由于冷庫容量的激增,卻又造成了“空庫”現象的嚴重。到了2011年秋冬季節,福州蘋果各縣市總存量達不到倉儲量的75% ,造成很多庫位空閑。
按照國家發改委發布的《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自2012年到2015年,我國將建成一批效率高、規模大、技術新的跨區域冷鏈物流配送中心,冷鏈物流核心技術得到廣泛推廣,形成一批具有較強資源整合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核心冷鏈物流企業,初步建成布局合理、設施先進、上下游銜接、功能完善、管理規范、標準健全的農產品冷鏈物流服務體系。隨著我國冷鏈物流發展空間的日益擴大,必將為我國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帶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