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科


菜賤傷農,菜貴傷民,這是一個難解的悖論。蔬菜價格再一次成了中國大地上最熱門的話題。
最近兩個月來,蔬菜滯銷的現象在全國各地出現,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滯銷品種似乎更多,而滯銷的量,動輒數以萬斤。一些地區的大白菜蔬菜收購價不足每斤0.2元,還抵不上種植戶收菜的人工成本,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免費摘菜”景象。
近年來,農產品價格波動猛烈的事件屢見不鮮。去年4月,山東菜農韓進自縊棄世,自殺原因是持續勞作三四個月,換來的是8分錢一斤的傷心菜價。
菜貴傷民,菜賤傷農。菜價怪圈的詭譎在于,蔬菜爛市的同時,蔬菜零售價格卻并未隨之有明顯下跌。
包括商務部在內的相關政府部門傾向于認為,除了季節性因素,流通環節是重要原因。有學者提出,中國的流通成本占到了商品價格的50%-70%,建議減少流通環節。
從田間到餐桌,一棵蔬菜要經歷農戶分散種植、集中收購、長途運輸、城市周邊消費地批發市場、城市農貿市場零售商采購銷售等環節。而上述過程中產生的各種隱性成本,成為運銷鏈條上丟失的菜價,被蔬菜經過的每一個主體所分享,最終由終端消費者埋單。
各方的見解中,盲目擴產導致蔬菜供過于求,氣候變好供應量大增,物流成本上升,流通環節繁多,利潤被渠道所盤剝,被認為是造成菜價困局的主要原因。
凌晨4點起床,去菜地割新鮮的蔬菜。凌晨6點,從菜地開出電動三輪車到菜場開攤,中午12點收攤回家,下午1點半去菜地耕地、種菜,7點半吃晚飯,9點睡覺。
如同設置好的電腦程序,過去20年間,杭州南郊富陽市中沙村農民陸永剛每天的日程幾乎都是如此。
他的路線“菜地—家—菜攤”永遠的三點一線,永遠缺少時間睡覺,也幾乎沒有任何休閑。這是浙江乃至全國龐大的菜農群體的典型寫照。
種菜是門技術活,但還是要看天吃飯。“雨水少了不行,雨水多了也不行。”陸永剛說,在夏天,菜根本不能放,收完就要拿去賣,否則很快就爛掉。而雨水多了又會把菜地淹沒,辛苦種的菜又都爛在地里。去年冬天的一場大雪,把陸永剛過去用的毛竹大棚壓塌了,因此他今年改用了鋼棚,“成本比以前高了”。
與陸永剛一樣,45歲的安徽人任雙明,與妻子選擇在杭州西北郊良渚鎮租地種菜已有6年。
時運轉換中,人的經歷和選擇也在變化。原本靠種地為生的良渚鎮當地農民,如今洗腳上田,與種地漸行漸遠,來自他鄉的“任雙明們”,接下了良渚鎮當地村民的地。
今年,任與其妻共承包了15畝地用于種植大白菜、包心菜、花菜、芹菜、蘿卜等蔬菜,其中大白菜、小青菜和蘿卜遇到了不同程度的滯銷。蘿卜三千多斤、小青菜五六千斤、大白菜五六千斤,但是蔬菜卻賣不動。
“今年的收入比往年要少,一是價格賤,二是種菜成本比以前高了。”任雙明說。
種菜成本企高。這是一個客觀的事實,近幾年,蔬菜的種植成本水漲船高。化肥在蔬菜生產總成本中占了半壁江山,2012年比2011年同期就漲了15%以上。其他的消耗品,如農藥、種子、農膜也都有大幅漲價。除上述支出外,像任雙明這樣的租地種菜的外來戶,還需給當地交一筆租金。
在任雙明的記憶中,這一輪菜價低谷期已經持續了兩個月。從9月25日左右開始,像毛毛菜、青菜就開始跌到0.8元/斤以下。他算了算,如果算上肥料等成本和人工費用,毛毛菜、小青菜要賣0.8元/斤才夠保本。
今年的3月、5月,菜價也曾經跌到成本價以下,不過陸永剛說,當時菜價在低位不過10天又開始回升,不像這次,葉菜批發價不僅跌到今年最低,時間也持續更久。
除了最常吃的毛毛菜和小青菜,茄子、菠菜、萵苣等本地蔬菜的價格同樣也創下今年新低,蘿卜批發價0.2元/斤,平時總是較貴的菠菜也只要2元/斤。市面上以本地菜居多,外地菜長途運輸過來并不合算。
浙江省農業廳農作局蔬菜科提供的數據顯示:由于今年10月份,天氣比較適合蔬菜生長,蔬菜產量增加,國慶、中秋雙節過后浙江省各蔬菜主產區地產蔬菜大量上市,價格持續走低,并跌至谷底。據浙江省蔬菜生產信息網監測,10月,浙江大白菜等30種蔬菜價格逐波下降,全月產地平均批發價格為2.78元/公斤,環比上月3.78元/公斤大幅下降26.37%。其中大白菜、普通白菜、結球甘藍等大宗蔬菜9月、10月農貿市場、批發市場和產地批發價格均呈下降趨勢。
而全國大白菜批發價格走勢圖顯示,從今年8月31日以來,大白菜的批發價格節節下滑。8月31日的價格是每公斤2元,9月21日落到每公斤1.6元,10月12日落到了每公斤1.11元。而10月以來,全國多地出現蔬菜滯銷的現象。據新華社全國農副產品和農資價格行情系統監測,與今年9月1日相比,11月1日監測的21種蔬菜全國日平均價格降幅已經超過10.0%。分品種看,近八成蔬菜價格下降;其中,大白菜、菠菜、油菜、生菜的降幅居前,均在30.0%-45.0%之間。
中國從1995年起開始實施的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其重要特點是城鄉共建。目前,全國已形成了以中心批發市場,連接生產基地和零售市場穩定的“菜籃子”市場體系。
勾莊蔬菜批發市場位于杭州市西北郊,是浙江乃至華東地區最大的蔬菜批發市場之一。現年62歲的杭州蔬菜公司業務二部經理周華民從事蔬菜業已30余年,其主要負責勾莊蔬菜批發市場的管理工作。周華民介紹,目前杭州市場上的新鮮蔬菜,來自本地郊區如蕭山、余杭、富陽等郊區縣市供應,占批發市場交易總量的30%左右。其余近70%的蔬菜主要來自山東、江蘇、河南等地,而山東壽光蔬菜主產地是最重要的來源之一。
“批發市場擁有的是管理權,經營權都掌握在菜商手上。”周華民說,在勾莊,做蔬菜生意的多數是山東人。
11月19日,在勾莊蔬菜批發市場的交易大廳內,出現在記者面前的山東臨沂菜商王興國滿臉愁容,“今年是‘史上最難干的時光。”王興國吐苦水的這刻,他身后20噸的大貨車上,是一大半還未售出的大白菜,盡管批發價只要0.28元/斤,仍無人問津。
“最近行情不好。行情好的時候,20噸的大貨車,一天能賣兩三車,浙江地區基本都從我們這邊走貨,現在20噸貨車的菜,賣兩天也未必能賣得出去。”
今年9月,王興國在河北張北縣以每斤0.4元的價格,收購了近百萬斤白菜。而王興國收購的這批新的大白菜則來自江蘇大豐縣,每斤8分的價格,“收購價是低,但這批貨能不虧錢就不錯了。”
一個客觀的事實是,蔬菜運輸以公路運輸為主,在2012年,成品0號柴油價格就兩次上調,從年初的6.98元/升提高到現在的約7.79元/升,漲幅達11.6%。
除了運費外,還有裝車費、卸車費,每車至少要400元,而運輸及裝卸過程中,1萬斤大白菜的損耗在800斤左右。
在收購過程中,王興國還需雇工人清理打泥、清洗、裝袋,“現在人工費用這么高”。如果收購量較大或蔬菜不能長時間放置,還需要租用冷庫的話,那更是另外一筆大的投入。
此外,(勾莊蔬菜批發)市場還要收成交額4%左右的稅,“我算了下,所有成本算下來,這批收購的大白菜至少要賣到三毛五才能保本。”
今年早前,白菜的批發價能賣到每斤1元左右,所以當時王興國從農民手中收購的價格是每斤0.4元。王興國實在沒想到,到了9月底,菜價卻急轉直下,跳水到每斤不到0.5元。在價格下跌初期,他選擇了靜坐觀望。然而,總有其他的投資商會率先打破平衡,拋售手中的蔬菜,大量囤積的蔬菜驟然集中投向市場,顯然超過了消化能力的供應量。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背景是,過去幾年蔬菜價格的瘋漲促使國家加大了調控力度,2010年11月,國務院出臺“國四條”、“國十六條”等措施穩定物價,特別提出要加大對游資炒作的打擊力度。
到了10月中旬,本地葉菜大量上市,白菜的批發價更是持續下跌,王興國坐不住了,“有天夜里,我抽了半天煙,反復考慮要不要接著做這批生意,畢竟開弓沒有回頭箭。最后我認栽了,決定把已經收購的大白菜扔掉,這樣能少虧一點。”“我給在張北已經收購了的菜農打電話,‘地里的貨,我不要了,全留給你們。”王興國算了筆賬,今年的大白菜生意,他虧了38萬元。
還有更瘋狂的賭博。王興國的一位朋友,在白菜行情下滑的情況下收菜存進倉庫,寄望拋售過后菜價有所反彈,以拉低手中白菜的價格,彌補之前的損失。
從菜地到城市居民的手中,一棵蔬菜要經歷:農戶分散種植、集中收購、長途運輸、城市周邊消費地批發市場、城市農貿市場零售商采購銷售等環節。這其中的每一個環節,蔬菜往往要加價50%到100%甚至更高的價格。
而流通過程中產生的各種隱性成本,已成為運銷鏈條上丟失的菜價,被蔬菜經過的每一個主體所分享,最終由終端消費者埋單。
在上述蔬菜流通的諸環節中,蔬菜進入城市的農貿市場(零售市場)恰恰是加價最大的一個環節,加價往往超過100%,其中少數菜品價格甚至會翻兩到三倍以上。
據杭州市農貿市場專業委員會的不完全數據統計,杭州主城區有大小農貿市場160個左右,這些農貿市場蔬菜經營攤販總數為4萬-5萬人,蔬菜攤販的收入則因攤位租金多少、經營品種差別等因素高低不一。
位于杭州市中心慶春路附近的仙林苑農貿市場現有攤位251個,登記從業人員250戶。這些經營者中80%左右來自外省,其中主要以山東、江西、河南、安徽居多。
現年43歲的陳俊文1999年就從江西老家來到杭州,做起了蔬菜生意。“從最早的艮山門蔬菜批發市場到三里亭批發市場,我都在這里做過。”陳俊文說,“那時候的感覺就是錢很值錢啊。雖然艱苦點,騎個小三輪車去進菜,但是好的時候一天能賺個100元,那真是不得了,比在家里種田強多了。”
目前,其所在的仙林苑農貿市場,一個面積2平方米左右的攤位每年租金要一萬多元,“這幾年成本越來越高了。”
“以前沒有小菜店或是超市賣菜,競爭少,利潤不錯。”陳俊文說,現在生意不好做,小菜店、超市都來擠壓。“一個萵苣,從勾莊批發來的價格可能是1塊錢左右,在我們這里可能賣2塊,看上去賺了100%的利潤。但實際上利潤遠沒那么高。”陳俊文說。
除了攤位費,還有衛生費等其他費用,讓陳俊文感覺到的更大的壓力,是來自城市生活成本的逐年增高,“市區的租房費,動不動就是兩三千元。還有人工成本,我每天睡六個小時,一個月也就賺3000-4000元。“你知道,現在在我老家農村打工,好的話,一天也能收入200多塊錢。現在這個農貿市場已經沒有年輕人愿意來這里吃苦了。”
因為入行早,陳俊文仍有些小飯店資源,可以拓展銷售渠道,如果僅僅靠攤位上賣點菜,賺得并不多。“像我們這個市場,進進出出經常在換人。很多新來的,做了一段時間,虧了或者覺得不劃算,就打包回家去。”陳俊文說。
針對今年秋季以來的蔬菜滯銷、菜賤傷農情況,農業部采取多項措施促進蔬菜均衡有效供給和市場平穩運行,保障菜農合理收益。
近期,農業部已陸續與山東、湖北等省區共同舉辦了多場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還啟動了應急監測制度,抓好對重點蔬菜品種的生產情況和市場動態監測。
中國流通產業網分析師認為,此次菜價整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蔬菜供求失衡。秋季是蔬菜集中上市的旺季,市場供應急劇增加但消費并沒有相應增長,供過于求導致菜價大幅下降。此外,由于夏季暴雨后菜價持續高位運行,菜農生產積極性較高,有盲目跟風擴種現象,立秋以來蔬菜主產區天氣總體較好,有利蔬菜生長,產量增加。
在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安玉發看來,要從根上解決問題,“關鍵是對農業生產和種植要加強引導和規劃,積極發展訂單農業,減少生產的盲目性。”
浙江省農業廳一位人士在接受采訪時認為,蔬菜滯銷、菜賤傷農的原因是小農戶和大市場之間的矛盾沒有解決:第一是農民盲目種植,造成單一品種產量大,集中上市。第二是農民處于被動地位,沒有形成產銷渠道。第三是農村農戶分散,物流體系沒有建立起來。
對于未來菜價的走勢,浙江農業廳農作局蔬菜科給出的結論是:“隨著氣溫降低,北方地區陸續入冬,近期北方地區還出現了暴雪與寒潮天氣,客菜數量將減少,蔬菜價格將有所回升,并逐漸抬高。”
11月初,眼看著今年這一茬蔬菜賣不上價格已經成定局,在杭州西北郊良渚鎮的一個蔬菜種植基地,幾位從安徽等地到杭州種菜的菜農開始準備回老家。
盡管已經在這個城市待了六年多,任雙明覺得自己還是漂在這個城市,沒根。他想著再拼幾年,等體力下降做不動了,就回老家。
任雙明的一個老鄉,在回老家前,引水把菜地淹了,“這樣可以改良土質,等明年回來種新一茬蔬菜”。
問及未來的打算,多數菜農感到迷惘,打算走一步看一步。陸永剛的孩子現在正在讀大學,他最大的愿望是,希望孩子長大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總之不要再種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