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然
中興通訊(000063)到底虧了多少錢?在哪些項目上巨虧?誰又該為這一巨大虧損承擔責任?
在本周一發布三季度業績預告后,中興通訊的股價即告跌停,二級市場投資者損失慘重,而對于上述一系列的問題,至今仍沒有準確答案。
從簡單的業績預告中,我們僅能知悉,中興通訊今年三季度虧損19至20億元(人民幣,下同),且三季度確認投資收益3.65億元。換言之,如果刨去在三季度末出售中興特種設備公司股權獲得的收益,中興通訊主營業務造成的虧損事實上在22至23億元之巨。
中興通訊在業績預告中僅輕描淡寫的表示,虧損是因為“毛利率低”,“低毛利率合同集中確認所致”,但這種試圖用“毛利率”來解釋巨虧的做法顯然無法讓投資者滿意。有深圳投資者致電本刊表示,毛利率低是業務虧損的表征之一,而并非根本原因,公司的說法含糊其辭,讓人難以理解。
進一步的調查則顯示,中興通訊巨虧的背后疑點重重,投資者仍需警惕尚未浮出水面的投資風險。
三季度集中確認:有意還是無意?
根據披露的財務數據,盡管中興通訊第三季度的營業收入同比下滑13%,但由于上半年營業收入同比有一定幅度增長,這使得今年前三季度公司整體的營業收入與去年同期相比并未下滑,反而是略有增長。在營業收入略有增長的情況下,公司今年前三季度的凈利潤卻較去年同期下滑250%以上,虧損超過16億元。這樣的財務數據顯然并不正常。
中興通訊在業績預告中用“集中確認”來解釋財務數據異常——“系歐洲、亞洲及國內較多的低毛利率合同在本報告期確認業績”所致。
但這個解釋隨即在業界引發疑問:中興通訊歷來有在每年的三季度集中確認低毛利率合同的“習慣”嗎?
事實上,今年三季度是中興通訊上市以來首次出現季度性虧損,記者在翻閱中興通訊歷年財務數據后也發現,在三季度集中確認低毛利率合同并非公司的慣常性做法。
而“低毛利率合同”則被業內人士認為是一個“遮羞”式的說法,從中興通訊三季度的重大虧損來看,這些“低毛利率合同”更通俗的說法是“巨虧合同”。換言之,中興通訊在三季度集中將以往長期以來形成的諸多“巨虧合同”集中確認,集中體現,導致了凈利潤數據巨幅下降。
記者了解到,這種集中確認的做法,被會計人士比喻為“洗大澡”,只要遵循一定的會計準則,這種會計處理方法并沒有問題,但卻常常被公司用于調節利潤,以達到別的目的。從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中興通訊在三季度集中確認低毛利率合同的業績是否符合相應的會計準則尚不得而知,但其各個地區的多個低毛利合同業績確認時間如此湊巧和集中,則是前所未有——中興通訊三季度“確認業績”的低毛利率合同廣泛分布于歐洲地區、亞洲地區,以及國內,時間跨度則包含2010年以來簽訂的低毛利合同。如此廣泛的時間和地域分布下的眾多低毛利率合同都“趕巧兒”到了今年三季度確認和結算,究竟是有意還是無意,尚待進一步辨明。
本刊記者致電中興通訊,詢問“低毛利率合同”是否確認完畢,此后會不會再次出現“集中確認”?但截至記者發稿時止,中興通訊方面并未給出回應。
“錢究竟是怎么沒的?”
在中興通訊二級市場股價暴跌之后,不少投資者仍對于公司突然出現的巨虧“摸不著頭腦”。深圳投資者魏先生因長期持有中興通訊已形成巨幅虧損,此番股價跌停更是加大了虧損幅度,但在讀完中興通訊的業績預告后,魏先生仍未弄清楚中興通訊超過20個億的真金白銀怎么就虧了,虧到哪兒了?
“錢究竟是怎么沒的?”魏先生不無憤怒的表示,但他在公告中僅被告知,是公司毛利率低了。
對于中興通訊突然出現的虧損,大多數投資者的疑問都與魏先生類似,但中興通訊對于“錢究竟是怎么沒的?”并未作進一步的解析,外界甚至無法得知具體是哪些年份簽訂的哪些合同項目出現了巨額虧損,虧損的原因究竟是收入過低,抑或是成本過高?目前尚無答案。
與此次公司方面集中確認虧損合同不同的是,業界觀察者此前已對中興通訊在歐美市場上的低毛利率提出過擔憂。恒泰證券深圳營業部策略分析師黃翊對記者表示:“中興通訊目前的主戰場在亞、非等地區,公司一直以來力圖在歐美市場擴大業務占比。但要打開歐美市場,又要忍受低毛利之痛,當然這并不是說與歐美運營商合作就意味著低毛利,而是因為歐美市場的政治、技術門檻過高。近期美國國會針對于中興、華為的調查報告就是美國人為設置的政治門檻。”
中興通訊則表示,三季度業績虧損的部分原因歸咎于這樣的不利因素,由于美國商務部正在調查公司及控股子公司與伊朗的交易,在三季度的報告期,伊朗市場對公司經營業績造成不利影響。
有分析人士指出,伊朗市場出現“狀況”并非中興通訊超20億巨虧的根本原因,更多的虧損合同事實上早于此前簽訂,只不過集中到現在才確認。但伊朗市場可以作為一個觀察的案例,從中可以看到中興通訊在歐美市場上的“生存狀態”。
誰該為虧損負責?
在巨虧的消息發布后,中興通訊的管理層對這一經營結果表示歉意并決定集體降薪。不過,公司股價暴跌給投資者帶來的巨大損失顯然不是因此可以得到彌補。進一步觀察中興通訊管理層對低毛利率合同的會計處理以及在資本層面上的動作,則可以發現投資者處于明顯的信息不對稱地位。
有投資者向記者表示,中興通訊的上述虧損合同項目,其形成時間并不是在短短的三季度之內,而是在此前長期以來形成,作為公司的經營者,中興通訊的管理層應該不會直到三季度才知悉這些合同項目會形成巨大虧損,而是在對合同項目的跟蹤和進展中掌握到了真實的情況,但此前公司方面并未對投資者作出警示,卻在一次性的確認中集中釋放風險。對公司管理層而言,這么做當然有會計處理上剝離虧損“輕裝上陣”的好處,但對投資者而言,卻是一個業績地雷,無法預防。中興通訊顯然沒有充分考慮投資者的利益,使得投資者處于一個明顯的信息不對稱地位。
除了沒有進行“預警”外,中興通訊管理層在資本層面上的做法亦被投資者認為是“發出錯誤信號”。在今年7月18日至19日,包括董事長侯為貴在內的中興通訊多名管理層成員在二級市場上增持,買入合計44.28萬股公司股票。這一行為被不少投資者解讀為“看好公司發展,公司股價已跌至價值線”,并跟隨公司管理層買入中興通訊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