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帥

“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改進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方式,加強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建設,增強城鄉社區服務功能,充分發揮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基礎作用。”——摘自“十八大”報告
黨的十六大以來,如何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管理體系、創新社會管理體制、實現社會穩定,一直都是社會關心的現實問題。
“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社會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十八大報告中,胡錦濤同志著重指出,加強社會建設,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保證。必須從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強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建設,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相比5年前的十七大大報告,此次報告著重突出了社會管理創新,尤其是基層社會管理。中央黨校教授吳忠明指出,未來,基層黨組織不僅重視人民群眾的利益維護,還要重視人民群眾的訴求表達。要進一步暢通表達渠道,充分發揮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基礎作用。
網格管理,精細服務
長久以來,社區作為基層社會管理的重要載體,是廣大群眾生活、工作、學習的基本單元,是我國基層群眾參與社會管理、服務的綜合平臺。近年來,為了增強維護社會穩定能力、扎實社會管理基層基礎、暢通民意表達渠道,全國各地都在積極探索基層社區的管理創新。從成立“社會管理委員會”和“和諧企業工作室”,再到“看單點菜”和“網格化管理”,無不反映出“群眾滿意”、“服務群眾”已經成為各地基層社區改革的重要內容。
2004年,為了響應中央提出的“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的口號,北京市以東城區為試點,對全區推行網格化管理的新模式。
在東城區所管轄的25.62平方公里的范圍內,一共劃分了1652個大大小小的網格單元,每個網格都有“七種力量”參與,包括網格管理員、網格助理員、網格警員、網格督導員、網格黨支部書記、網格司法工作者、網格消防員。
“萬米網格,比社區還小,責任更加明確,服務也更加周到。”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員會科技處副處長宋剛接受媒體采訪時,曾指出網格化的社區管理,實現了城市管理監督中心和城市管理指揮中心的兩軸分立,基層社區服務的行政效率得到顯著提高。
東城區的經驗,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隨即,北京市朝陽區、海淀區等區縣都開始了網格化城市管理的本地嘗試。例如,朝陽區將涵蓋居民生活的79個大類、439個小類、3452個細類的社會事務全部數字化,力求在出門10分鐘、行走1公里的時間和范圍內,居民可以實現吃飯、買菜、理發、看小病等日常需求。
比較之下,西城區推行的網格化社區管理創新更加注重信息化、智能化。目前,在社會管理工作實踐中,西城區德勝街道將23個社區劃分成了238個網格化責任區,希望將社區居委會、服務站的各類服務管理業務下沉到責任區,實現業務的扁平化管理。另外,該街道還設立由基礎庫和應用庫組成的數據信息管理中心,通過一個中樞管理平臺,利用“一張電子圖”實時監控指揮系統。具體來說,即每個網格責任人每天都必須通過短信平臺、PDA等電子工具,對各類事件和業務進行上報;指揮中心對上報的信息進行整理、綜合,然后對各種力量進行指揮調度,進一步提升社區服務的速度和質量。
主體多元,協同管理
農村作為中國社會的基礎,一直都是我國社會管理創新的重點。特別是,隨著農村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利益關系、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和精神追求發生變化,現有的社會管理模式已越來越不適應當前農村社會的現實需要。
2008年,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強化農村社會管理,強調“堅持服務農民,依靠農民,完善農村社會管理體制機制,加強農村社區建設,保持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之后,全國各地針對農村社區管理陸續探索出了“楓橋經驗”、“黨群聯組”、“一體化大綜治”等群防群治的管理模式,突出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多元主體治理的特點,進一步優化黨委、政府與社會、公民之間的管理模式。
1963年,作為我國農村社區管理創新嘗試的“第一塊試驗田”,浙江的“楓橋經驗”獲得了毛澤東同志的親筆批示:“要各地仿效,經過試點,推廣去做。”新時期,隨著農村改革的逐步深入,浙江省紹興市楓橋鎮在農村經濟得到飛速發展的同時,面臨著農村生產經營方式、分配方式、人員流動等社會管理問題。在一段時間里,村民個體之間、村民個體和集體之間、村民與企業、社會組織之間的矛盾糾紛頻繁上演,對基層社會穩定產生很大影響。
結合農村社區建設和社會管理創新的現實需要,楓橋鎮在繼續發揮黨委領導作用的同時,還邀請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等人民團體參與農村社區治理。通過工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的方式,緊密聯系村委會、企業、農民三者的關系,促進農村勞動關系和諧。
居民始終是農村社區建設的主要力量。據統計,楓橋鎮的村干部、村民代表、黨小組長等以綜治信息員、調解員、消費維權聯絡員、土地監管聯絡員、義務巡防員、義務消防員、平安志愿者等不同身份參與社區治理的人數,超過總人口的10%;而通過各類社會組織參與農村社區治理的居民超過總人口的50%。
“楓橋鎮在農村社區治理中的最大特點,就是借助‘網格化把黨委、政府、社會、公眾協同起來治理。”中共紹興楓橋研究所的盧芳霞介紹,這張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上下聯動、左右協調的大網,全面整合了社會管理與服務資源。目前這張網已在全省推廣。
法治管理,保障民生
近十年來,黨和國家在圍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進行了長期探索和實踐,取得了重大成就。同時,社會管理依然面臨著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社會管理理念、體制、機制、制度、方法、手段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亟須改進和加強的地方。”日前,十八大代表陳冀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如此強調。
在很多城市社區,黨委政府的工作中心和宣傳重點依然放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上,無法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公共服務需求。“社區的網格化管理作用明顯,卻也存在防控色彩濃厚、政府機構臃腫、基層服務人員待遇低下等問題。”來自北京社區服務中心的周吉平認為,網格化社區管理并不意味著社會管理創新的最高層次。未來針對政府公共服務的精準化、群眾民主權力的實現,將有更多更好的模式出現。
“未來構建和諧社會的難點、重點在農民,法治是農村管理建設的最大短板。”陜西省公安廳副廳長陳里長期關注我國農村基層管理建設,提出在中國農村依然存在著“重人治、輕法治”的落后觀念。農村財務管理混亂、村干部私自挪用集體資產、利益面前偏親向友、重大決策不民主、工作方法簡單粗暴等現象,嚴重干擾干群關系。
對此,很多代表對十八大報告中“要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給予了極高的肯定。陳冀平說:“法治保障必然使社會管理格局更加完善,更具操作性,這也為我們進一步做好社會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