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勇毅

繼國內固網寬帶被爆價格高、網速慢后,近日一份有關我國手機網速“全球倒數第二”的全球移動通信協會(GSMA)報告又在網絡上引發輿論熱浪。
GSMA的最新報告稱,中國移動互聯網速度在全球排名竟是倒數第二,僅高于印度。時下印度和中國手機平均連接速度僅為19kbps和50kbps,相比之下,日本、韓國平均網速卻已達1440kbps,中國還在3G門口前徘徊。
中國手機上網速度居然比外蒙古、蘇丹、阿富汗還低,令人汗顏。網友們對此調侃到:“本想用手機上網,打發無聊的如廁時光。郁悶的是,廁所都上完了,手機上那個網頁還沒打開。”
姑且不論這樣的報告真實性有多大,但關于中國網速的熱議一撥接一撥而來,先是固定寬帶,現在是手機上網,運營商、監管部真是“焦頭爛額”了,到了反思與檢討的時候了。
同時,世界銀行發布的《中國的信息革命:推動經濟和社會轉型》報告也披露:目前發達國家移動互聯網使用價格不到其收入水平的1%,而中國的比重超過10%,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對此,不少專家認為:壟斷,是造成國內寬帶、移動互聯網“龜速”和“高收費”產生的根本原因。
統計數據顯示,在中國固定寬帶市場上,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兩大巨頭占據高達76%的市場份額,而在移動通信數據市場,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三大巨鱷更是占據高達95%以上的市場份額。由此可見,不管是固定寬帶還是移動通信市場,三大巨頭幾乎壟斷了國內通信數據業務,高壟斷造成巨額市場利潤。中國移動一年凈利潤高達上千億元,中國電信則有150多億元。聯通業績差些,但也有數十億元。坐擁高壟斷的市場份額,即使技術不太先進、服務不太良好,也能獲取巨額的市場利潤,這使國內三大運營商相較其它國家運營商,顯得不太進取,甚至有點沾沾自喜、固步自封了。
以3G發展為例,從2009年1月到今日,已經過去整整3年多的時間。這3年多里,三大運營商僅僅發展了1.35億3G用戶,其用戶增長毒素之緩慢,足以令舉世馳名的“中國速度”蒙羞。
同時,高度的市場壟斷也致使國內通信市場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各自為政,難于實現完全互聯互通。據工業部和信息化部數據統計,從互聯質量看,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兩公司2011年1至9月互聯時延為87.7 ms至131.3ms,丟包率為0.2%至1.9%,均不符合原信息產業部《互聯網骨干網間互聯服務暫行規定》里時延不得高于85ms、丟包率不得超過1%的要求。這也就表明,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并未按國家規定實現充分互聯互通。此舉不僅影響了網民的上網速度,還提高了上網成本。廣州一家中小寬帶運營商高層指出,國內寬帶、移動資源的壟斷現狀,成為國內技術落后的理由,一定程度上放緩了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實現光纖到戶、移動通信實現從2G到3G、4G轉變的步伐。如果國內寬帶、移動3G市場建設不搞高度壟斷,而是形成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通信骨干網完全互聯互通,網民的上網速度也就自然會提升。正是由于缺乏有效競爭,中國網速仍令人不滿,尤其是移動的網速更是令人汗顏,“網賭”幾乎成為家常便飯。專家稱,每年中國“網絡堵車成本”相同于一個半的京滬高鐵建設成本。
壟斷之下誘發種種不公平、不合理市場現象的一大原因,是三大運營商高管對其官職經常性變動的一種默契而不想有大作為。據悉,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及中國聯通等三大運營商的高管是經常互相調任的。2004年,中國移動副總經理王曉初調往中國電信接任總經理;中國聯通董事長王建宙調往中國移動接任總經理;中國電信副總經理常小兵到中國聯通接任董事長。美國喬治亞理工大學的Dan Breznitz教授在最近出版的《Run of the Red Queen》一書中指出,在許多國家,國企高管們知道將來可能會調至競爭對手公司任職,這就難以形成足夠動力,促使他們投入精力來提升原先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更不愿意打破寡頭壟斷。
如今,國內三大電信巨頭不但擁有高度的市場壟斷地位,而且還利用互聯網接入市場的支配地位,一方面讓普通消費者高價消費,另一方面還給與自己有競爭關系的企業高價,這正是典型的“壟斷病”。破除壟斷,無論從保障民生的角度,還是從經濟發展的立場,無論是為維護消費者權益,還是為促進行業健康發展,都是當務之急,是政府部門義不容辭的職責。據有關部門初步估算,如果我國固定寬帶、移動互聯網接入市場能夠形成有效競爭,未來5年可以促使上網價格下降27%至38%,至少能為全國消費者節約上網費用100億元至150億元。
同時,從企業自身的角度出發,壟斷利潤盡管可以抑制競爭對手一時,久之也會因喪失進取心而最終抑制自己的發展。更重要的是,三大運營商作為國有企業,利益追求應該與公眾利益保持一致性,相比于一般企業更應自覺地履行社會責任,而不僅僅是謀一企之利。因此,給全國廣大用戶提供一個可選擇的固網、移動互聯網市場,讓資費公平合理、讓網速質量有效提高,從而根本改變“速慢價高”的現狀,最終惠及公眾與網民,關鍵就是要打破“壟斷”。
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闞凱力對此建議,可以通過三項措施來打破目前的“三雄壟斷”局面:第一,引入競爭的“鯰魚”,可以將固網、移動互聯網接入市場的骨干運營商,從目前的3家企業增加到4家或5家,還可以配合三網融合,增加廣電網絡并大力扶植,以形成更有效的市場競爭,甚至可以放開地方中小通信公司參與其中;第二,進一步增加全國一級干線網的互聯互通點,提高時效率減少丟包率;第三,鑒于國內自主研發的TD-SCDMA技術標準進展不大,可放開3G、4G網絡建設的資格限制,可由國外先進通信公司適度參與其中。若此,愚以為,在不久的將來,國內移動無線上網將會擺脫“網堵”和“網貴”問題,使消費者能夠利用最先進的移動技術輕松、暢快地生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