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敬華

當中國的網民突破5億后,當中國網絡零售業規模突破了4000億元大關后,“誠信”就成為一個欲加尖銳的問題。2011年3.15前夕,馬云揮淚干掉了衛哲,理由是阿里巴巴B2B業務存在欺詐現象。今年3.15前夕,馬云又上演了一出悲情大戲,將聚劃算平臺閻利珉免職,理由同樣是誠信。
《第一財經日報》的報道:聚劃算一場地震讓淘寶系小二腐敗這一隱情暴露于陽光之下。阿里集團承認問題存在,解除公司負責人職務,開除違規員工,繼去年初B2B詐騙事件后,已再度揮淚斬將,刮骨療毒。
當然,除淘寶外,京東商城、當當網以及一些團購網站都存在嚴重的誠信問題。事實上,“誠信”一直困擾著中國的每一家電商,這并不是什么秘密。不過,令人費解的是,中國電商的“誠信”之題為何至今無解?
“偽誠信”已成電商通病
在剛剛被媒體曝光的聚劃算反腐事件中,淘寶系腐敗的制度問題浮出水面。據悉,自去年年中起,針對招商過程中不規范、“小二”牟取不當利益的舉報接連出現,經阿里廉政部、合規部等部門聯合調查,已發現部分事實屬實,部分“小二”存在嚴重違規問題,甚至觸犯法律。在受賄“小二”的庇護下,不少賣家甚至知名淘品牌獲得了質檢報告,但貨卻是真假摻雜甚至全部假貨。
在巨大的誘惑面前,阿里的價值觀成為浮云。另據媒體報道,腐敗不限于聚劃算。淘寶整體生態環境也難是清水一潭。事實上,不僅聚劃算存在嚴重的欺詐和售假現象,隨便找一家電商網站,都存在著一定程度的 “誠信”問題。在百度或Google檢索一下各大電商的新聞就會發現,“誠信”已經成為電商的通病,因“誠信”引發的訴訟更是屢見不鮮。
2011年8月9日,當當網推出“當當親子團好書好禮72小時搶購”少兒圖書促銷活動。不到一天工夫,搶下訂單的網友發現,自己的訂單被莫名其妙地取消了。對于當當這一霸道行徑,一千多名消費者集體維權,要求當當網按約定履行協議,其中首批維權的6名消費者中,5名消費者勝訴。
除了當當外,京東和卓越亞馬遜也曾出現訂單單方面取消,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的事件。既便是凡客這樣的服裝B2C企業,也存在商品質量不過關、售后縮水等一系列誠信問題。正因于此,一些業內人士稱“偽誠信”已經是中國電商的通病。
“偽誠信”的根源在哪里
自第一家電子商務企業誕生至今,國內的電商行業的“誠信”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相反,隨著電商產業規模的壯大,“誠信”問題日益尖銳。透過一些事件不難發現,中國電商“偽誠信”的根源,在于整個行業沒有一個透明的規則。
以2011年8月當當網推出的“當當親子團好書好禮72小時搶購”少兒圖書促銷活動為例,用戶已經下了訂單,當當卻取消了訂單。對于取消訂單的理由,當當網官方給出的解釋是:網站工作人員錄入有誤,致使折扣標準成為銷售價款。在法律方面,當當的這一解釋是否能夠站得住腳呢?
從法律層面上來講,這確實屬于違約,這也是首批維權者中5名消費者勝訴的理由。不過,由于電子商務是一種新興的貿易模式,現有的法律并不完全適用于電商,更多的消費者在訴訟過程中敗訴。據不完全統計,最近幾年當當、京東商城等因訂單取消引發的訴訟案件中,消費者勝訴的機率很小。為此,很多消費者稱當當和京東商城等電商企業不誠信,一些電商也因此背上了霸道的罵名。
有行業資深人士認為,當當這樣的電子商務企業之所以敢取消訂單,還能勝訴,就是因為電商交易沒有法規可依。除了強硬的取消訂單這一霸道行徑之外,淘寶等電商企業的退、換貨服務,也形同虛設。
誠然,像淘寶這樣的C2C平臺設立了完善的退、換貨制度。然而,一旦消費者遇到需要退貨或換貨的情況,總是很難完美解決,類似的事件并不罕見。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電商既充當了規則的制訂者,又充當了規則的監督者。盡管一些電商企業引入了第三方監督,但售后的話語權仍然掌握在電商的手中。
歸根結底,電商“偽誠信”的根源就是缺乏法律法規的監督。最近幾年,電商企業與消費者的爭議越來越多,盡管消費者選擇了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但無法可依的現狀讓消費者訴訟無門。此外,政府對于電子商務行業監管力度不夠,也是其 “偽誠信”的又一原因。
電商“誠信”之題如何解
就電商存在的一系列問題來說,僅僅立法已經難以解決電商企業經營過程中面臨的誠信問題。從聚劃算的事件看來,電商企業員工的自律問題,不是立法能夠解決的。因此,要想樹立電商的“誠信”形象,僅有立法是不夠的。客觀地說,針對電商這一個行業立法,可以保證整個交易過程在一定的規則下進行,這最大限度的保證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此外,立法還能解決網購交易難取證的問題。眾所周知,當當取消訂單,用戶訴訟難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難取證。在現有的法律法規下,用戶將屏幕截圖和電商的訂單確認郵件作為證據提交到法院,但是,一些法院并不認可這些材料。因此,在電商行業的立法中,必須對網絡購物取證及交易情況的證據有一個詳細的規定。
還有一點不容忽視:立法只能對電商企業與用戶的交易行為進行有效的監督。電商企業內部流程的管理,以及店家資質的審核,又該如何解決呢?此次聚劃算平臺暴露出的問題,完全是電商企業自身內部腐敗所致,而這也是立法難以觸及的問題。不過筆者認為,立法中不妨加強電商資質的審核,而審核的依據,就是立法。
就現狀而言,電商的誠信之所以很難解決,是因為電商在發展過程中,忽視了對內部流程的管理,加之沒有立法進行約束,電商們在放任的狀態下發展,最終導致誠信危機。很多人認為,立法將會破解電商“誠信”這一難題,殊不知,立法僅僅是解電商“誠信”難題的第一步。
總之,要想使中國電商的“不誠信”問題得以解決,可以有三項舉措:立法部門加強對電商的交易的法律設立;政府部門加大對電商企業的監管力度,尤其是加強對電商流程的監管;及不斷促進電子商務交易和管理流程的透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