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暢
摘要: 民間童謠游戲隨著時代的發展、變更,與現代兒童生活的距離越來越遠,導致我國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能力越來越差。本文著重研究中國民間童謠游戲特點,并提出中國民間童謠游戲在當今幼兒園活動中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運用策略。
關鍵詞: 民間童謠游戲社會性發展運用策略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國地大物博,由于地域特點的不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提供給兒童玩耍的民間游戲也是豐富多彩的。民間童謠游戲在以兒童喜歡的形式為兒童帶來快樂的同時,也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再創造的一個過程。因此,民間童謠游戲的研究對于我國學前教育的發展有著特殊的價值。
一、民間童謠游戲的特點
童謠是基礎,也是游戲的載體,幼兒要進行這樣的游戲就必須借助童謠。在歷史的發展變遷中,童謠成為當時所發生的一些大事或是奇事的一種記錄形式,在兒童的游戲中得以體現。因此,童謠是對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兒童對世界觀察角度的獨特呈現。
民間童謠游戲具有以下特點:
1.針對對象主要為幼兒。
民間童謠游戲針對的群體主要為幼兒。因為民間童謠游戲符合幼兒的身體和心理接受能力。幼兒對童謠的興趣和對游戲的興趣都是非常高昂的,而民間童謠游戲正是二者的一個有機結合,因此,更受幼兒的歡迎。
2.韻律感很強。
由于童謠的節奏感多采用雙聲、疊韻、雙關等手法進行表現,因此,民間童謠游戲以童謠作為活動的基礎,具有很強的節奏感。在幼兒游戲的過程中提供一個游戲進行的同一節奏,利于幼兒玩耍和記憶。
3.變化性很大。
民間童謠游戲和民間游戲都是以口口相傳的方式流傳的,所以在流傳過程中難免會發生一些變化。由于幼兒自覺遵守游戲規則的意識較差,且幼兒在游戲中會創造性地改變童謠,進而改變游戲規則,因此,民間童謠游戲的變化性很大。
4.群體性強。
民間童謠游戲與其他游戲一樣,通常需要兩個以上的幼兒才能進行,因此,民間童謠游戲的群體性很強,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和與人交往的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5.娛樂性強。
民間童謠游戲是民間游戲中娛樂性較強的一種活動,且由于民間童謠游戲中童謠的娛樂功能更適合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因此,相對于其他民間游戲來說,民間童謠游戲的娛樂針對性更強。這就是為什么在成人眼里看起來很“弱智”的一些童謠游戲對幼兒來說卻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6.競爭性強。
民間童謠游戲的結果多是以何種方式為勝,幼兒在游戲過程中積極性會大大提高,因為幼兒爭強好勝的特點。幼兒對這樣的游戲存在極濃厚的興趣。正是如此,民間童謠游戲有著很強的競爭性。
二、在幼兒園中有效運用民間童謠游戲以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建議
要在傳承文化與幼兒快樂發展中尋找一個結合點,民間童謠游戲無疑是一個有效的載體。特別是在社會科技日益發達的年代,科技的力量已經可以代替人類做很多事情了。但是游戲對于幼兒來說,依然占據著無法取代的位置。而民間童謠游戲,這種我國傳統的民間游戲,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幼兒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那么,民間童謠游戲應該如何運用到幼兒園的活動中呢?
1.把民間童謠游戲與一日活動相滲透,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
對于孩子來說,幼兒園一日生活各環節都是課程。那么,怎樣才能把民間童謠游戲融入到幼兒的一日生活之中,而不是把它作為一種單純的孤立的游戲活動,從而在整體上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呢?我認為可從多方面進行考慮。
(1)將民間童謠游戲滲透到一日生活的過渡環節中
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過渡環節是幼兒園中較少關注的內容,也是老師們組織起來較為困難的環節,且教師認為這些環節都只要注意保育就可以了。但是往往在這些環節中,幼兒的思想靈感和一些突發奇想是最容易撞出火花的,也是幼兒之間進行自我交流的一個有效空間,以其獨特的趣味性促進幼兒自控能力的良好發展。因此,在幼兒園中,我們可以用一些短小、安靜、簡便的語言型民間童謠游戲與過渡活動相結合,給幼兒提供說話和交流的機會,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
(2)將民間童謠游戲與區域活動相結合
在幼兒園的區域設置中,可設立一個單獨的民間童謠游戲區。在區角中,投放陀螺、繩子、鐵環、竹竿、“跳房”的方格和小盒等幼兒喜愛的民間游戲材料,供幼兒在區域活動時自由結伴選擇,為幼兒提供自主選擇,以及和同伴之間協商合作的機會。幼兒要進行游戲,就必須從“我”中擺脫出來,與人一起形成一種“我群”,在“我群”中進行游戲。如:“跳竹竿”游戲,二人抬、一人跳,游戲要求抬的動作要一致,抬跳動作要協調,抬跳節奏要一致,兩個一致和一個協調,充分培養了幼兒動作的協調性和同伴之間的合作能力。這不僅是一個與同伴交往的過程,還是一個模仿成人的游戲,能鍛煉合作能力,使幼兒的交往能力及規則意識在自主活動過程中得到增強。
(3)在一日生活中設計一些民間童謠游戲
在一日教學活動中,可在集中教育活動中設計民間童謠或民間小故事等語言活動,使幼兒在童謠中拓展認知面;在體育游戲活動環節中,則可設計一些操作性較強、運動量較大的民間童謠游戲,從而促進幼兒身體機能的發展,提高幼兒互相協調的能力和合作意識;在游戲活動環節中,則可設計一些童謠特征較強的民間童謠游戲,促進幼兒規則意識的逐漸形成,同時,為幼兒的創造性發展提供足夠的空間。
2.利用民間童謠游戲做好幼小銜接,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繼續發展。
民間童謠游戲并不是幼兒在幼兒園中玩了,以后就要丟棄的東西,幼兒社會性的發展也不是一個階段就可以完成的。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應該將各個階段優化組合成一個整體進行。因此,要將民間童謠游戲作為切入點進行幼小銜接。如:請小學生與幼兒一起做游戲,在與小學生的互動中,幼兒除了感受到游戲的變化無窮外,對哥哥姐姐們更是羨慕和欽佩。幼兒在民間童謠游戲中主動認識小學,拓展幼兒的認知面,使幼兒能夠理解小學是幼兒園的一個延伸,以及更高層次發展的一個體現,從而激發幼兒上小學的欲望,并在心理上做好上小學的準備,實現以民間童謠游戲作為銜接點,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繼續發展。
3.組織教師學習民間童謠游戲,更好地促進幼兒社會性的整體發展。
現在幼兒教師對于民間童謠游戲的了解還很模糊,所以應組織教師對民間童謠游戲的理論、實際操作進行學習。了解、體會到民間童謠游戲在幼兒園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對幼兒各方面能力,特別是社會性的發展所起到的作用,并學習如何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方法。同時,要加強與家園、社區之間的合作,家園、社區與幼兒園配合,使幼兒社會性得到全面、整體的發展。如可以和家長進行溝通,向家長講解如何運用民間童謠游戲與幼兒進行互動。家長還可以將一些民間童謠游戲作為親子游戲一起和幼兒進行玩耍,和社區合作將簡短的童謠制成展板,并在社區中進行布置等。教師、家長、社區同事合作,促進幼兒社會性的整體發展。
在當今社會,從“百家講壇”節目的熱播,到我國對“對外漢語”的重視程度,從學習《論語》的熱潮,到歌曲《老子》、《中國話》的瘋狂流行,電影《孔子》在世界各國的熱映,都無不掀起了一股強大的中國文化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期待著中國的發展,中國的傳統文化更是成了大家關注的焦點。而對于中國傳統文化背景的了解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更多的任務置于新一代的孩子身上。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我們應該從幼兒抓起。而游戲,特別是民間童謠游戲,既是幼兒最喜歡的一種學習方式,又是社會時代性的真實反映,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將發揮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楊麗珠,吳文菊.幼兒社會性發展與教育[M].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李幼穗.兒童社會性發展極其培養[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