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梅
摘要: 為探討乳腺癌患者術后心理護理的有效方法,提高其生存質量,促進其早日康復,作者與42例乳腺癌根治術后患者深入溝通,觀察和了解患者手術后存在的各種心理問題,給予心理疏導、支持和心理干預。結果顯示:通過改善患者術后心理狀況,提供良好的心理環境,可有效提高乳腺癌根治術后患者的生存質量。
關鍵詞: 乳腺癌根治術后患者心理問題心理護理
乳腺癌是一種嚴重威脅婦女身心健康甚至生命的疾病,其發病率呈上升趨勢,且發病年齡越來越年輕化,一般發現乳房腫塊經病理檢查證實為癌癥時,多進行乳腺癌根治術,而術后患者性格往往發生改變,而且放、化療所引起的毒副作用會給患者的心理造成很大壓力,致使生存質量下降。很多心理學的調查顯示,在乳腺癌診治過程中,患者不但具有一般患惡性腫瘤后的心理負擔,而且因為乳房的喪失而造成巨大的心理沖擊,其反應有時更甚于癌癥本身,這些影響貫穿在疾病的診斷、治療、康復及隨訪的全過程,也對患者的婚姻、家庭、工作及社會角色造成一系列嚴重的影響,同時也對患者家庭成員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乳腺癌患者術后承受著心理、情感及社會壓力,加之角色改變,普遍出現抑郁焦慮,悲觀失望,自信心缺失,社交能力下降等心理學問題。因此,分析乳腺癌根治術后患者的心理問題,并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何通過行為或相互關系的影響,從而改變患者的心理狀態和行為,促進患者康復,提高生存質量,本文對此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
1.臨床資料
呼倫貝爾市人民醫院自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共收治乳腺癌患者42例,患者均為女性,年齡27—59歲,單側切除者34例,雙側切除者8例,術后10—14天開始進行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患者隨著不同的治療手段出現相應的心理問題。
2.心理問題
2.1焦慮恐懼。
調查研究表明,大多數病人對癌癥的認知不足,認為癌癥是不治之癥,“談癌色變”。患者就診多無明顯癥狀和心理準備,在臨床初步診斷時表現出強烈的否認和恐慌心理,同時也抱有僥幸愿望[1]。經過穿刺和活檢,當乳腺癌患者在病理確診后,尤其當得知需行根治術后更加焦慮恐懼,主要表現為對經濟及家庭責任、工作責任的憂慮而造成的恐懼,認為自己患癌難以治愈,且可能因治病的開支給家庭、子女造成經濟負擔,也會因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的執著追求,擔心身體能否康復,以及產生乳房缺失后的憂慮。
2.2自卑失落。
目前臨床上早期和低齡乳腺癌患者越來越多,她們往往處于事業黃金期,是家庭的核心成員時期。手術治療在切除腫瘤的同時將對患者形體造成較大的破壞,使患者失去第二女性特征而消極悲觀。加上因化療引起的脫發,進一步加深了對患者外形上的傷害,自我評價、工作能力、性功能和獨立生活能力的喪失,嚴重損傷自信心,出現受歧視感和自卑感,自我價值降低,所以回避配偶,怕遇見熟人,自我封閉,深居簡出,拒絕人際交往。
2.3多疑敏感。
多數患者對自身乳腺腫瘤的惡性程度、浸潤范圍感到心中無數,害怕腫瘤已轉移、擴散,擔心手術不能徹底清除或不相信醫生的技術和手術條件。部分患者擔心自己會得乳腺癌,因此反復檢查和門診隨訪,對身體細小異常癥狀和檢查指標特別敏感,認為會受到他人的嘲笑,擔心自己外形的改變被別人察覺,害怕別人議論自己,等等。
2.4抑郁敵對。
抑郁主要由現實喪失和預期喪失引起,嚴重的往往導致失助感或絕望情緒。性格內向的患者抑郁尤為突出,對疾病、生活失去信心,抱怨自己,感到給家庭和他人帶來不幸,認為生命有了期限,易產生厭世、悲觀情緒,與家人、朋友、同事疏遠,生活空間變小。當病情不見好轉,在恐懼和焦慮的同時缺乏對乳腺癌的正確了解,加之難以言狀的痛苦和不適,常常亂發脾氣,有時不配合治療,產生敵對情緒。
2.5自暴自棄。
由于病情惡化,腫瘤轉移,高昂的治療費用,以及放、化療引起的惡心、嘔吐、食欲不振、脫發等不良反應,部分患者面臨復發和多次手術問題,這對于患者是新的創傷和打擊。腫瘤復發在某種意義上意味著疾病的晚期,患者可能面臨死亡,由此造成患者在僅剩的短暫歲月中飽受折磨,對治療和生活失去信心,消沉,自閉,自暴自棄,對任何事物不感興趣,拒絕治療,甚至完全喪失做人的尊嚴與生存的欲望,等待死亡,嚴重時還會出現自殺傾向。
3.心理護理
3.1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
從患者入院起,醫護人員就以優質的服務贏得患者的信賴,采取多種方式與患者主動溝通,以高度的同情心和責任感,積極真誠的態度,和藹的言行與患者進行廣泛的交流,讓患者表達出內心真實感受。主動熱情關心她們的需要和要求,傾聽其訴說心中的焦慮,并表示理解和同情,讓她體會到自己不是孤獨地承受痛苦。盡可能采用她們最容易接受的實施方式,勤巡視,多交談,介紹乳腺癌疾病的有關知識,康復方法和措施,以及科學的治療方案,治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宣教化療和放療的不良反應及其并發癥的預防措施,讓患者對乳腺癌疾病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理性地接受現實,在心理上對疾病有足夠的認知。全面收集患者的主客觀資料,及時發現患者的各種負面情緒,并給予耐心的解答。及時提供良好的心理環境,增加患者對護士的信任,建立起良好的護患關系。由于患者各自的情況及自身素質不同,所產生的心理反應也不盡相同,應采取因人制宜的方式。
3.2加強心理疏導,解除患者術后思想顧慮。
根據患者的年齡、文化程度、職業、性格、社會背景等情況,選擇切實可行的健康教育形式和方法,堅持長期心理疏導和突擊干預相結合,健康宣教資料和心理咨詢相結合。從護理上熱情關心患者,向其介紹癌癥的可治性,以及手術較樂觀的預后,以治愈和術后較長期存活的患者為典型,現身說法、建立信心、提高自尊意識,提高認識能力,解除顧慮,激發患者以樂觀、自信的心理對待,在精神上得到鼓勵,在治療上看到希望,克服患者抑郁、懷疑心理。幫助患者盡可能地減輕軀體癥狀,促進功能最大限度地恢復,以緩解并發癥帶來的心理壓力。在護理操作時,注意減少患者軀體暴露,維護患者的自尊。術后指導患者鍛煉,加速形體美的恢復,讓患者樹立信心,正確面對自身形象的改變,正確使用義乳,有良好的生活適應能力,鼓勵她們重新找工作,回歸社會環境,積極參加抗癌協會等組織。
3.3創造良好環境,促進患者心態的調整。
這一時期患者對醫護人員及家屬有很強的依賴心理,希望從醫生護士、家屬朋友那里得到更多的同情、理解和溫暖。良好的家庭、社會支持能幫助患者穩定情緒,面對現實,解除消極情緒同認識功能障礙間的惡性循環。重視患者家屬和親友對患者的心理作用,了解患者的家庭情況,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消除一些不良因素對患者心理上的影響。引導家屬在患者面前保持良好的心態,多體諒患者,共同創造溫馨的家庭環境,讓患者感到家庭的溫暖,體驗到親人的關心和理解。在精心照顧患者生活力求達到臨床治愈的同時,也力求達到心理治愈,幫助患者重樹生活信心,盡快重返社會。重視患者配偶的健康教育并充分利用其提供的社會支持,激發患者配偶的家庭責任感,指導患者配偶協助護士做好患者的生活護理與心理護理的同時更善于對妻子表達愛意和關懷,使患者心理上獲得較多的來自配偶的認同和支持,讓她體會到自己不是孤獨地承受痛苦,使其對婚姻生活的不確定感降低,自尊及安全感增加。護理人員要組織提供病友相互交流,相互鼓勵的心理環境,使患者處于一個充滿友愛的集體氛圍中,調動機體潛在力量,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4.討論
對乳腺癌根治術后患者的心理問題和護理措施的分析觀察表明,患者的心理問題已成為干擾治療的重要因素,乳腺癌患者面對術后乳房缺失時的真實內心體驗,以及家庭、社會支持極為重要。實施恰當的心理護理很有必要,能夠改善乳腺癌患者的負性情緒,消除其心理障礙,從而提高患者對治療的順從性,減輕其軀體癥狀,增強免疫功能,抑制癌癥的發展,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應貫穿乳腺癌治療的始終,護士要有高度同情心和責任心,掌握心理學知識,強化心理護理意識,做好乳腺癌患者的心理護理,使患者心理得到康復,讓其接受現實,振作精神,樹立信念,對促進和恢復健康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曉芳.護士語言的表達方式對病人心理的影響.中華醫學研究雜志,2005,(9):943.
[2]王道英.乳腺癌術后患者的心理問題與護理干預.當代護士(學術版),2006,(12):83-85.
[3]婁艷梅,江海云.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問題與護理干預.實用醫技雜志,2008,VOL15,(10):1323-1325.
[4]郭榮.乳腺癌根治術后患者的心理護理.現代醫藥衛生,2007,VOL23,(3):390.
[5]袁秀花,畢新萍,賈鳳蓮.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分析和護理,中國醫藥導報,2007,(28):70-71.
[6]徐寶霞.乳腺癌根治術后患者的心理特點及健康指導.實用臨床醫藥雜志(護理版),2009,(10):9-10.
[7]楊艷萍.淺談乳腺癌根治術后的心理護理.中外醫療,2010,(01):165.
[8]黃蕾,鄒艷.乳腺癌患者術后的心理護理與功能鍛煉.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0,(1):164-165.
[9]趙義仙.淺談乳腺癌患者術后心理護理.光明中醫,2009,(3):554.
[10]姜英惠,張愛新,蘇飛雁,劉文靜,王軍.乳腺癌根治術后患者的心理護理.齊魯護理雜志,2006,(6):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