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娜
摘要: 當前幼兒語言教學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幼兒語言體驗嚴重不足。本文針對現狀,分析幼兒語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闡述體驗式教學在幼兒語言教學中的適切性,設計體驗式教學的新流程,并探討解決體驗不足問題的兩種可能途徑,即通過游戲引進新經驗和情景創設與講述相結合。
關鍵詞: 體驗法幼兒語言教學應用方法
一、引言
體驗式教學法在基礎教育中的研究已經越來越深入,該方法在幼兒教育體系中也開始逐漸推廣,并收到一定的實效。體驗式教學法在美術、音樂、數學和語言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方興未艾。已經達成的共識是,該方法注重學生的認知特點與規律,通過創造實際的或重復經歷的情境和機會,呈現或再現學習流程與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理解并建構知識、發展能力。可見,該方法尤其適用于語言能力的培養。幼兒時期作為人的語言能力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尤其需要根據幼兒心理認知特點,加強體驗式學習過程。本文采用實錄描述與分析,力圖運用體驗式語言教學法,尋求當前幼兒語言教學中體驗不足的突出問題的解決方案。
二、幼兒語言教育存在的問題
雖然教育觀念不斷得到更新,但幼兒園傳統的語言教學模式仍停留在“教師講述——幼兒欣賞——教師提問——幼兒回答”基本模式上,且所使用的導語雷同,提出的問題缺乏新意,幼兒處于相對被動位置。
由于傳統語言教學模式重在教師單向傳輸,缺少師幼之間的互動交流,致使幼兒無法體驗具體的語言情境,繼而影響到語言教學效果。尤其是在幼兒語言能力認知已經發展到更高程度的大班階段,幼兒體驗不足的問題更為突出。幼兒語言教學中主要采用的是傾聽與復述方法,幼兒缺少對所學內容的想象、預測和概括等的創造性思維訓練。幼兒對語言學習的體驗不足,新奇感受到挫傷,洞察力無法培養,導致語言學習效果大打折扣。可見,缺少體驗是罪魁禍首,也是當前幼兒語言教育存在的最突出問題。
據《辭源》,體驗式教學法中的“體驗”(Experiencing),既包含“領悟”、“體味”、“設身處地”等內在心理感受,又包含“實行”、“實踐”、“以身體之”等外部實踐內涵,可見,“體驗”不同于“經驗”。“經驗”重視主體心理建構,“體驗”則是在“經驗”基礎上,更注重主體與客體合一的動態心理建構。它指向個體,讓個體經歷過程,促發內省與反思,激發對學習內容的獨特領悟,充分展現個體獨特的心理內容與個體體驗的個性特征。
我們認為,在體驗式的幼兒語言教學中,幼兒應在教師的引導下,在語言活動中主動參與,通過親身經歷與表演,獲得對語言故事、童話、散文等文學作品內容的情感體驗。它讓幼兒真正作為認知主體參與豐富的活動與學習過程,真正成為課堂主角,從而在體驗和創造中學習語言表達。
就語言教育而言,我們更注重幼兒運用語言將自己的理解和創意表達出來。語言的表達是幼兒與教師溝通、與同伴交流的重要工具。在交流的同時,幼兒們對語言活動進行體驗和表演,是進一步理解和更深一步表現的有效方法,進而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在體驗活動中獲得提高。由此,針對幼兒語言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結合體驗式教學法,我們對幼兒語言教學進行體驗式教學設計,嘗試解決缺少體驗的突出問題。
三、體驗法與幼兒語言教學
體驗教學法其實來源于語言的體驗觀。語言體驗觀為語言教學與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視角,同時也提供了一個全新思路,對體驗式外語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體驗法在幼兒語言教學中的適切性
幼兒隨著體驗的豐富和抽象思維的發展,其詞匯逐漸豐富,語言理解力進一步增強,語言連貫性得到較好體現,已能運用語言與人交流。隨著其心理發展水平的提高,5-6歲已表現出智力活動的積極性,表現為有強烈的求知欲,好問、好學、喜歡操作、樂意探索。對富有挑戰性的學習活動表現出興趣,享受學習帶來的成就感。同時,他們對規則游戲、競爭性游戲表現出更大的興趣。
他們對能發揮自身主體作用的一切學習活動與游戲均充滿興趣。一旦置身于設置的特定語言情境中,他們就懂得調動各種感官體驗、感受,獲得積極的情感共鳴,能在一定程度上感受故事、童話、散文等文學作品的力量,掌握部分語言表演的技能,同時提高幼兒參與語言活動的興趣,發展能力。
可見,該時期的幼兒已經具備了實施體驗教學法的生理基礎、心理基礎和心理需求,體現出體驗法在幼兒語言教學實踐當中的適切性。因此,在幼兒語言教學中嘗試實施體驗法教學完全符合幼兒時期教學的基本規律。
(二)體驗法在幼兒語言教學中的流程設計
基于體驗,兼考慮幼兒心理特點和語言學習的特點,我們設置體驗法語言教學的基本流程如流程圖1所示:
圖1
如圖1所示,教師的任務是啟發、設疑,鼓勵幼兒獨立思考,運用已有詞匯、言語經驗進行表達與講述。在與教師、同伴的合作中積極互動,體驗表演快樂,提升幼兒言語技能。
(三)體驗式幼兒語言教學方法
體驗式語言教學的實質是情景再現。它主要創設直觀、豐富、充滿童趣的環節,調動幼兒多種感官參與(看看它是誰、聽聽它們在說什么、抱一抱、和它打招呼等)。在此過程中,“教師示范—幼兒學習—互相合作—表演體驗”循環重復,創設學習情境。教師通過不間斷地提出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幼兒不斷地多角度地進行思考,發展智力。幼兒則通過參與與觀察,提高語言能力,在相互討論與合作的過程中完成語言學習內容的內化。因此,體驗式幼兒語言教學需要在創設情境后,綜合運用多種與情境創設相關的具體教學方法。
1.通過游戲引進新經驗
教師引導幼兒表演故事內容,對幼兒在講述中運用新經驗的情況進行及時梳理、點評、表揚與推廣,達到幼兒互相示范、以點促面的效果。在采用示范法引進新經驗時,教師注意不要包辦代替。要提供給幼兒運用新經驗的機會,并創設多種形式的平臺,充分激發幼兒興趣。游戲引進新經驗的主要途徑是表演。幼兒學會講后需要親身表演故事內容。在此,我們將之分為個體表演與集體表演,表演道具均為手指木偶。
個體表演,即通過手指木偶表演,演示學習故事中不同人物的變化。可根據內容制作相應的人物,了解其不同特征。引導幼兒擺弄手指木偶的同時,學習對話,熟悉內容,創編情節,體驗個人表現不同人物變化的情緒、情感,從而提高講述、表演的能力。如:在餐后游戲中,幼兒拿出自己的手指木偶自由地進行表演。教師要關注幼兒新的興趣點,并進行指導,幫助幼兒掌握講述技巧,提高表演能力。
集體表演,即通過手指木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角色體驗。幼兒熟悉學習內容后,即可互相討論,分配角色,規定人物出場的次序等,教師則對大家的表演進行及時的肯定和鼓勵。如在《桃樹下的小白兔》教學中,引導幼兒自行進行人物安排,大家都覺得應該由漂亮嬌小的竺佳羽表演小白兔,機靈好動的王崢表演小猴。人物角色安排盡量貼近故事內容,會對表演起到推動幫助作用,也為合作奠定基礎。
2.情境創設與講述相結合
“感知理解講述對象”這一環節的目的是激發幼兒的參與興趣,讓幼兒對講述對象有充分的認知。教師引導幼兒感知講述對象,并掌握一定的認知方法,如有序地觀察、通過對象的某些特征展開聯想等。看圖講述中對圖片延伸的內容都有豐富的感知體驗,實物講述則引導幼兒把握特征;情境講述則引導幼兒理解和掌握情境中蘊含的事件、人物角色關系等基本要素。
教師在幼兒講述的基礎上,可提出新的講述思路,并進行示范。如《看圖講述:大象救兔子》中,通過觀看多媒體課件,聆聽課件講述錄音,對講述進行示范。
若幼兒講述出現問題,教師則需適當提示。如《情境講述:森林音樂會》中,表面上教師可沿襲幼兒講述思路了,實則可提示幼兒“有……還有……”。
討論也是一種講述,這種講述可使幼兒體驗新的講述經驗。如在《看圖講述:大象救兔子》中,教師與幼兒一起討論“怎樣讓故事講得更有趣”,幫助幼兒對故事進行創編。
教師的評價和幼兒同伴的評價也可引入新的講述經驗。如在《看圖講述:大象救兔子》中,一個幼兒單獨講述完后,教師可引導其他幼兒對他的講述進行點評,并問:“他的故事講得有趣嗎?哪里有趣?”大家可以對他講述的故事內容進行評價,也可以對他講述的水平進行評議,體驗講述的樂趣。
總之,無論創設何種情境,均不可太繁雜,若包含的信息太多給幼兒的視覺沖擊過大,則容易分散幼兒的注意力;無論通過何種形式進行講述,教師均需引導幼兒在創設的環境中進行,從易到難,結合多種具體途徑推進體驗式語言教學。
四、結語
教學的本質是對話、交往、互動,這種對話、交往與互動體現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文本之間。體驗式語言教學為師生、生生的交流與對話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也就是說要想發展幼兒的語言,必須為幼兒創設語言環境,激發幼兒想說的欲望。體驗式語言教學活動讓幼兒在體驗中培養起興趣,在體驗中獲得語言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R].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1.
[2]劉守旗,丁勇.教育的藝術(蘇霍姆林斯基100教育案例評析)[M].中山:中山大學出版社,2003.
[3]王寅.語言體驗觀及其對英語教學的指導意義——十八論語言的體驗性[M].中國外語,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