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勘
隨著內外部經濟將出現好轉跡象,使銀行業盈利能力將維持較好水平。
自從兩市大盤指數在節前探到最低點以來,銀行股板塊反彈12%以上,其反彈力度明顯大于大盤指數,是緣由目前上市銀行的平均市盈率只有6倍多,平均市凈率不到1.5倍,是非常具有估值優勢的板塊。截至日前已經有7家上市銀行公布了業績預增公告,其中深發展預計2011年凈利潤同比增幅達到60%—70%,民生銀行和華夏銀行則均預測去年凈利潤較上年同期增長50%以上,浦發銀行、光大銀行和興業銀行分別預計2011年實現凈利潤總額同比增幅分別達到42.02%、41.03%和37.74%,身為城商銀行的南京銀行預計去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同比增長39%。由此可見在過去一年中,銀行業實現凈利潤增長幅度,很可能大于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利潤增長幅度,也是受到股票市場投資者追捧主要原因。
在2011年前三季度,商業銀行累計實現凈利潤8173億元,比前年同期增加2138億元,同比增長35.4%;前三季度商業銀行合計凈利息收入為5479億元,同比增長28.3%;前三季度人均利潤40萬元。按次推算出2011年銀行業實現利潤預計突破1萬億,人均利潤將突破50萬元。引起市場各界人士的高度關注。
據有關部門發布數據顯示,截止2011年9月末,主要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下降到4078億元,不良率只有0.95%,巨額不良貸款被剝離之后,銀行業不良貸款持續“雙降”,目前已達國際銀行業標準。到2011年11月,商業銀行整體加權平均撥備覆蓋率為270.7%,資本充足率達到12.3%,核心資本充足率為10.1%。即使執行新監管標準,商業銀行整體也能夠達標。截至2011年三季度末,工行、農行、建行、中行和光大5家上市銀行的核心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0.03%、9.36%、10.57%、9.92%和8.24%。實際上,近年來我國銀行業綜合治理和整體管理水平已經有了很大提高,不良貸款大規模產生現象有所弱化,盈利能力穩步提升。
根據2011年前三季度,16家上市銀行的凈利差收入就超過1.2萬億,占營業總收入的80%,五大國有銀行凈息差收入占總營收的75.7%,股份制銀行凈息差總收入占總營收比例則超過90%。恐怕今后銀行業如此保護性政策難以持續。利率市場化全面到來漸行漸近,以及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將對銀行業的盈利產生更大挑戰。另外,地方融資平臺貸款將陸續到期,一些貸款違約風險已經顯現,如果地方融資平臺貸款出現較高的不良貸款比率,將會極大地侵蝕未來幾年銀行業利潤。當進入2012年,隨著北京銀行118億元定向增發獲批,多家銀行的再融資方案已經箭在弦上,民生銀行總規模約290億元的再融資方案、招商銀行350億元的配股計劃仍未有最新消息,光大銀行的H股上市時間仍然未定,傳聞縮至200億港元的融資計劃也拖到了今年。可見強化銀行內生增長能力,從而降低對二級市場的融資依賴,所以,國內銀行業急需資產證券化、貸款轉讓業務來緩解銀行資本金壓力。前推進資產證券化產品發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迫。預計“十二五”期間,如果能有2.5萬億元人民幣,或者3萬億元信貸資產證券化,便能減緩銀行核心資本壓力。我國銀行業能否健康平穩發展,關鍵取決于中國經濟能否持續增長。雖然我國銀行業仍具備長期增長動力,但商業銀行必須更好地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更好地提高自身競爭力,才能在我國經濟結構轉型的大背景下,奠定長期競爭優勢。今年預計內外部經濟將出現好轉跡象,整體資產質量可控,預計2012年行業凈利潤同比增速有望保持30%左右。因此,更吸引股市價值投資者的青睞。
由于近期銀行金融股走勢穩步趨強,金融板塊的5大權重股,如招商銀行、民生銀行、中國平安、交通銀行、興業銀行最新權重分別為3.30%、3.06%、2.71%、2.34%、2.21%,權重合計為13.60%,比去年底略有增加,從而構成對兩市大盤指數有著較大的支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