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鑫 蔡莉白
摘 要 近來,微信發展勢頭強勁,成為了網絡社交的新寵。本文試圖從傳播學的角度來探討網絡媒體發展中的這一新熱潮,運用“使用與滿足” 理論來解釋微信的功能與其受用戶青睞之間的關系,并論述了微信所帶來的傳播方式的新變革。
關鍵詞 微信 使用與滿足 信息傳播方式
中圖分類號:G2文獻標識碼:A
The Rise of Micro-Lett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FANG Zhixin[1], CAI Libai[2]
([1] 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 Xiamen University Tan Kah Kee College, Xiamen, Fujian 361021;
[2] School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Jimei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21)
Abstract Recently, micro-letter develops strongly, has become the new darling of the social networking.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is new wave of online media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the use of the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theory to explain the function of the micro-letter favored by the users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d discusses the micro-letter brought by the new changes in the mode of transmission.
Key words micro-letter;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1 微信概述
2011年國內互聯網發展迅速,就在新浪、搜狐、騰訊開始為微博爭奪客戶群的時候,新的社交方式開始沖擊著微博。騰訊2011年1月21日正式發布了類KIK的應用軟件——微信。
那么,究竟什么是Kik呢?
我們先看一組數據:用戶數從零到100萬,Twitter用了兩年,foursquare用了一年,facebook用了9個月。2010年10月19日,KIK Messenger登陸App Store和Android Market,用了僅僅15天吸引了超過100萬的使用者!這不能不說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一個新奇跡,破紀錄的速度讓其成為手機應用中的明星。
簡而言之,KIK是一款基于本地手機通訊錄,直接建立起與聯系人的連接,并在此基礎上通過信息推送技術實現免費短信聊天、來電大頭貼和個人狀態同步等功能的IM社交軟件。它跨越了運營商壁壘、硬件壁壘、軟件壁壘和社交網絡壁壘,將現實社會中人們的關系沉淀到手機上從而實現了現實與虛擬世界的“無縫鏈接”,使移動終端成為了新的社交節點。
時至2010年末,國外的移動互聯網世界中已經有PingChat、Whatsapp、iMessage和Gtalk等多款跨平臺的類似KIK的IM應用軟件出現。它們共同的特點都基于手機通訊錄的簡易應用,至此,這一領域的潮流已然形成。而時刻緊盯著美國互聯網創新最前沿的中國互聯網工作者迅速發現這一潮流并以極快的速度進行微創新拷貝。
2010年12月末,國內知名應用開發團隊小米科技僅用了一周的時間研發便使得中國國內誕生了第一款類Kik的應用軟件——米聊。
“米聊”出現后幾天,盛大最先做出跟進反應,推出“盛大KIKI”。
2011年1月21日,騰訊推出基于QQ用戶群的微信。
兩個月后,盛大通過內測“有你”繼續加碼無線即時通訊業務。
開心網上線“開心飛豆”。
4月11日,盛大移動即時通訊軟件“Youni”正式發布。
14日,聯通“沃聯系”登陸蘋果App Store。
6月7日,蘋果推出IM產品iMessage。
9日,諾基亞推出免費信息平臺“諾基亞IM”。
伴隨著國內移動通信網絡環境的改善及移動互聯網用戶的不斷增長,越來越多的廠商加入到移動互聯網市場的“淘金”熱潮中已成必然趨勢。
根據百度指數統計,在類KIK應用軟件使用人群當中,男性占67.31%,女性占32.69%,其中以本科及本科以上學歷為主流,大專及高中學歷人群次之,其年齡段以20~29歲為主。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城市依次成為類KIK 應用軟件應用的主流城市,這點與其城市的地域、歷史以及經濟特性有著直接的關系。
微信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類似KIK的,通過網絡快速發送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機聊天軟件。用戶可以通過微信與好友進行形式上更加豐富的類似于短信、彩信等方式的聯系。
騰訊在2011年5月披露,截至5月其微博用戶數已超過2億。騰訊微信與騰訊微博功能的互通將進一步為微信的普及提供有利條件。Android、iPhone和Symbian(s60v3、s60v5)平臺同樣也都支持收發騰訊微博的私信,iPhone版甚至還可以支持發圖同步到騰訊微博。憑借著和QQ好友關系相連接的優勢,微信的橫空出世使得其在短時間內積累了比其他競爭對手更多的用戶。
2 微信的傳播功能
“使用與滿足”理論從受眾如何使用大眾媒介以及大眾媒介如何滿足受眾需求兩個角度研究媒介與受眾的關系。本文則著重研究后者,即微信作為大眾媒介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是通過哪些功能來吸引和滿足它的受眾的,這些功能也是微信備受矚目的原因。
首先,微信使得人們的社交網絡,從原有的“弱關系鏈接網 ”向基于手機通訊錄的“強關系鏈接網”轉變,從而實現了基于通訊錄的全新互動。
以騰訊QQ為例,QQ軟件已經是用戶在互聯網上和任何一個人進行即時通信的首選工具,不論是同學、商業合作伙伴、同事和親戚,乃至互聯網上的陌生人。基本上打開任何一個人的QQ,好友數量都在不斷增加,從陌生到熟悉,全都能收納到好友名單里。但是,QQ無法取代基于手機通訊錄的“強關系鏈接網”,這并不是由于軟件的功能性問題,而是因為社交圈的隱私問題。亦即,QQ與微信的本質區別在于,其好友處于兩個不同級別的社交圈子。微博產品上的好友,都是互相持有對方的手機號碼,是被你許可可以在任何時間把他想發出的信息送抵你的手機上,這群人的人數是有限的,只有最親密的人才被許可。
其次,微信改變了傳統的通信方式。從微博走紅開始,傳統的通信方式就已經有所改變 ,一些人開始習慣減少發短信的數量,當需要與他人聯系時,發一條微博或者從微博上發一條私信,成為他們的新選擇。而隨著微信的出現,人們或許進一步減少短信和語音通話的數量,遇到不太著急的事情時,發一條語音信息或許是一個更加方便的選擇。這種新的語音通信或將改變未來主流的通信方式。利用微信,個人對日常生活、事物和思想進行個性化的記錄和表達,以文字、語音甚至是視頻的形式直接傳播給最親近、最想溝通交流的好友,相對于微博來說,使用門檻更低、更方便、自然,更加私密化;相對于短信來說,又具有其不可比擬的語音功能,能給溝通雙方傳遞最直接的情緒;相對于電子郵件或者QQ信息來說,又具有其不可替代的到達性。
其次,微信是記錄和表達的平臺。世界上最早的微博網站是Twitter。它的意思是喋喋不休、嘰嘰喳喳以及鳥鳴聲,生動地表述了個人對日常生活、事物和思想進行漫不經心的記錄和表達。微信與騰訊微博通過“微博發圖助手”來進行整合,以實現記錄與表達的傳播功能。用戶發送給“微博發圖助手”的文字、圖片等信息都會直接發布到綁定的騰訊微博賬號中。 微信的寫作與微博一樣簡單,你可以在一定字符的范圍內寫很有深度的東西,如跟蹤某個新聞事件、寫寫小評論。但更多的是寫些所見所聞,對生活發發感慨,抑或僅僅是告訴你的朋友們你現在在干些什么,讓他們隨時了解你的動態。正如新浪微博的宣傳語“隨意記錄生活,即使只是一句話、一 張照片、一個鏈接,隨時隨地發微博”。
第四,微信是一個交友的平臺。微信好友之間即時的互動,使原有的親密伙伴之間,建立了新的,溝通成本更加低廉,交流方式更加豐富的通信平臺。大家坦誠交流,可以討論很嚴肅的學術問題,也可以只是簡單地分享娛樂,甚至只是簡簡單單的一個Morning Call。與此同時,微信在KIK的基礎上,推出了基于地理位置信息和個人信息的“查看附近使用微信”的功能,使得微信用戶能夠查看地理位置100米以內的使用微信的用戶,并突破KIK的交友壁壘,實現社交圈的拓展。 再次,“搖一搖”與“漂流瓶”的功能設定,使得微信用戶可以通過匿名的方式,將祝福、許愿、個人介紹、不方便給熟悉人說的小秘密等,發送給隨機的接收者,突破地域的限制,達到匿名交友的目的。這些讓我們體驗到了交流的樂趣,并且覺得個人價值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體現。
最后,微信可以成為公共信息的發布源。雖然傳統的媒體以及門戶網站、論壇等都在發揮著傳遞公共信息的職能,但是,微信有著獨特的方便快捷的優勢,以及獨特的操作模式,微信的好友群傳播的信息更加具有說服力,更能促使微信用戶利用微信與微博的聯通功能,實時、主動的進行信息的傳播;與此同時,人們能夠在這里獲得很多不一樣的信息,這些信息可能是比其他渠道的更快、更有個性或者更具體、更集中。
所以,微信能夠滿足不同人的共同需求,以及不同人的不同需求,甚至是同一個人的不同層次的需求。人們接觸它之后,因為需求得到滿足而進一步接近它、宣傳它,在某個時間段內成為它的固定用戶。
3 信息傳播方式的變革
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得人們進入了移動互聯的時代。人們從單純的、麻木的全盤接收媒體信息轉變為以微博傳播為主的主動“拉取信息”方式,再到微信為代表的基于“強關系鏈接網”的虛擬與現實的“無縫對接”。以騰訊微博為例,當我們成為其用戶時,我們可以在首頁或者在搜索引擎上尋找我們想關注的人的微博網頁,通過“加關注”,你就成了他、她的粉絲,而不用對方的同意。我們關注的那些人的信息就會通過我們的微博,直接全部進入我們的視域。微信則更進一步將信息傳播的范圍,從300人的QQ好友里,進一步縮小、精煉到你自己圈定的范圍內,使得信息相比微博更加精準、實時、高效。
當下,KIK類應用軟件的發展,使得那些已經涉足微博的門戶網站和社交網站紛紛在搶奪用戶資源的利益驅動下,主動探尋其盈利模式,以期能在此領域大有作為。
總之,微信因其強大的功能贏得了用戶的青睞,成為了個人社交網絡及信息傳播的一個重要工具。
參考文獻
[1] 石慶生.傳播學原理[M].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163.
[2] 申星.微信時代:騰訊爭霸之路.
[3] 李曉明.騰訊借力QQ發展微信錯在哪里?
[4] 慕名.微信們要革誰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