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繼華 葉繼武
摘 要 科學的分析與控制網絡謠言,盡量降低網絡謠言對人們生產生活帶來的危害,對構建和諧社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以汶川“5·12”大地震為個案,探討了地震后網上接連出現的謠言,分析了網絡謠言的傳播特點,并提出了政府應對謠言傳播的策略。
關鍵詞 公共危機事件 網絡謠言 政府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Spread of Internet Rumors in the Public Crisis and
Government's Coping Strategies
——Take Wenchuan Earthquake as an example
XIE Jihua, YE Jiwu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Sichuan 611731)
Abstract In orde to reduce the influence to life of people, it's very important to construct the harmonious society trough scientific analysis and control internet rumors.Taking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with the online rumors after it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transmission characters of online rumors, and put forward the governmental strategy to cope with the spread of the rumors.
Key words public crisis; internet rumors; government coping strategy
0 引言
據CNNIC2010年1月公布的“第2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到3.84億,互聯網普及率進一步提升,達到28.9%。與1997年10月第一次調查結果62萬上網用戶人數相比,現在的上網用戶人數已是當初的619.35倍。伴隨著網民數量的快速增長和對網絡信息的頻繁使用,使得網絡成為整個社會信息交流的重要平臺。
自2003年以來,SARS疫情、禽流感、松花江水污染、汶川“5·12”大地震等各種公共危機事件發生時,相關群體均會面臨信息匱乏、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信息困境,網絡媒體的出現,又使各種信息層出不窮,但其真實性卻難以確定,各種謠言更是在網絡中此起彼伏。因此,本文基于對汶川“5·12”大地震中網絡謠言的傳播的深入分析,并在應對公共危機的過程中制定正確的策略。
1 網絡謠言的定義
波斯特曼和奧爾波特把謠言定義為“是一般用口傳的方式為主要媒介在人們之間流傳以使人們相信,缺少詳細具體的材料來證實謠言是確實存在的”。謠言一般包括以下兩個要素:第一,謠言是只能在某一特定范圍內進行傳播;第二,謠言有悖于事實的真相。
通過互聯網生成或者進行傳播的謠言就是網絡謠言,它其實也是謠言的一種。網絡謠言與傳統意義上的謠言的最大區別是網絡謠言的傳播途徑從口頭上得傳播改變為計算機互聯網上文字與多媒體資料的傳播。正是由于傳播途徑及形式發生了變化,才使網絡謠言有了新的特點。
網絡謠言在汶川大地震的整個過程都有大量體現,政府在開展救援工作的同時也要及時快速應對各種網絡謠言。
2 網絡謠言在汶川地震后的主要傳播類型
網絡謠言根據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法:從目的上,分為有意捏造的和無意訛傳的; 從后果上,可以分為有害謠言和無害謠言;從褒義貶義來劃分,分為黑色預言類型的網絡謠言和美好期許類型的網絡謠言;以時間因素劃分,能夠劃分為過去的網絡謠言和正在發生的新聞實事網絡謠言,還有預測將要發生的謠言等;從形態上,可以分為政治型、軍事型、經濟型、社會生活型等。
以下將“5·12”汶川地震的各種網絡謠言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由于各種謠言出現的時間及顯現出來的不同形態,同時借鑒前人的分類方法,本文將謠言的類別分為如下四類:預報類、靈異類、災情類以及問責類四類。上述分類方法是在謠言的形態和功能上的區別進行劃分,而不是在謠言的內容上得并列關系進行劃分。以下列舉了幾次影響較大的網絡謠言(見表1):
地震后網絡謠言除了呈現出以上四種形式以外,而且呈現了一種趨勢,即隨著地震后抗震救災、災后重建等不同階段的時間推移,謠言的形式也出現了從預報謠言、災情謠言到問責謠言、靈異謠言的變化。網民從關注汶川地震本身的地震預報、救援情況到關注王石、馬云等國內知名企業家的捐款數額,繼而在網絡上展開熱烈討論,最后相關部門出面辟謠,網絡謠言停止傳播。
3 網絡謠言在汶川地震中的傳播特點
主題必須對謠言的傳播者與接收者具有重要性及事實的真相必須被刻意的模糊掩蓋構成了產生謠言的兩個最基本的條件。隨著網民數量的快速發展和對網絡信息的大量使用,在公共危機事件中,網絡謠言的傳播在主客體身份、傳播速度、傳遞目的等都呈現出很多新的特點。
3.1 謠言傳播的主體和客體都有兩重身份
在計算機互聯網中,謠言傳播的主體和客體一般都有兩重身份。他們都是在向外傳播的同時也在接受外界傳播來的各種信息,在接受外界傳播來的各種信息的同時也在向外傳播各種信息。在一個完整的網絡謠言傳播的各個環節里面,傳播的人和接受的人同時處在網絡謠言的傳播鏈中最為重要的地位。這種身份的不同和傳統意義上的大眾傳播完全不一樣。在傳統的大眾傳播階段,傳播謠言的雙方的基本身份通常比較穩定。如圖1所示。
圖1 大眾傳播階段謠言傳受雙方的互相關系
在計算機互聯網這個嶄新的媒介中,雖然謠言傳播的結構并未發生變化,但它的內在聯系已經發生改變,其各個步驟之間的互動顯著增強。根據各種受眾的不同需求,分別向不同的受眾提供有針對性的信息;其受眾也能及時對獲得的信息做出反饋,提出自己的意見,并最終變成嶄新的變化的信息傳遞給另外的受眾。另外,受方將主動搜索及尋覓自身所需要的信息,如圖2所示。
圖2 網絡傳播階段的謠言的傳受者之間的相互關系
3.2 謠言的傳播速度很快,具有很大的影響面
通過對汶川大地震后網絡上出現的各種謠言的仔細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的謠言通過手機、網絡進行傳播。在“北京地震當晚將發生余震”謠言中,該謠言最早被發布到一個網絡QQ群里,進而該謠言被人快速轉載到論壇,又被一些網站鏈接,最終該謠言快速傳播到了網民那里。網民們則通過QQ、MSN、電子郵件、博客及手機短信等各種方式與周圍的親戚朋友分享,最終使該謠言在地震發生后短短一個小時內就被迅速散布到各種網絡,在短短1小時內被多次轉載。
在過去以口傳為主要交流方式的過去,從謠言的興起到謠言的傳播,再到影響大眾,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在有關汶川地震的謠言傳播過程中,接二連三的各種網絡謠言可以快速的散布進而造成影響。由此可以得出,各種網絡信息傳播工具給網絡謠言的傳播提供了可能,各種現代化的網絡謠言的傳播工具給謠言的迅猛發展提供了操作性上的可能。
3.3 傳播目的多樣化
網絡謠言傳播的目的呈現出多樣化。(1)滿足宣泄情感。在傳播謠言過程中,傳播者能夠消除因地震帶來的無助、危機感等抑郁情感,宣泄人類面對地震時所表現出的渺小與無能為力,這是其快速傳播的目的之一;(2)滿足對信息渴望。地震的發生導致的信息閉塞,加重了人們對所處環境的探知欲和危機感。網絡謠言往往涉及一些人們感情或地理上感到親切、關心的人或事;(3)娛樂。并非所有人都相信有關地震的網絡謠言,但是這些網絡謠言有趣的一面成為了這些人傳播的目的。甚至是僅僅為了轉發信息而傳播這些謠言,并沒有明確的目的性;(4)蠱惑人心。網絡謠言傳播目的的多樣化加大了對謠言控制的難度。如果傳播目的僅僅是局限于前三類的話,謠言會因網民的興趣減弱而在較短時間內消失。因政治目的而進行的謠言傳播則是需要防范的難點與重點。
3.4 傳播內容自我消亡化
正如卡普費雷所言“所有的謠言都是注定要消亡的”。網絡謠言具有的一些娛樂性質能夠吸引公眾,但正如同新聞所具有時效性,網絡謠言自身也具有一定的時效周期。一旦網民獲取了官方權威信息,失去了對謠言的興趣,網絡謠言將迅速消失于大量的新聞信息量中。
4 公共危機事件中網絡謠言傳播的應對策略
在公共危機事件中,政府應該以積極地態度應對各種網絡謠言,實行信息公開的制度。在這次汶川大地震中,政府信息公開的程度是史無前例的。政府對于應對網絡謠言的態度和對網絡謠言管理的重視程度將對網絡謠言傳播的趨勢與方向產生重要影響。
4.1 多渠道、反復地公布信息,及時發布政府應對措施
政府對于應該公開的信息應該依法、及時公開的采取切合各種信息不同特點的各種方式公開。作為應對網絡謠言的主題,政府應搭建各種全面的信息平臺,及時發布各種信息,達到擴大知情范圍的目的。政府應針對不同對象的地域、知識結構、年齡結構等特征利用網絡、手機、電視、報紙、宣傳單等不同的方式有針對性地進行。
信息可以讓公眾盡可能的了解事實的真相,減少心理上的恐慌,降低無謂的猜疑及產生謠言的可能性,才能夠掌握輿論的主導權,進而將輿論控制在可控的范圍之內。政府在公共危機發生之后應該迅速的將事實的真相通報給公眾,以達到制止流言、降低恐慌、控制社會損失的作用。
公共危機事件發生之后,政府應迅速發布相關信息,穩定民眾。汶川大地震發生后,政府第一時間發布了政府的反應,使公眾了解在公共危機事件發生后政府的反應。
4.2 完善網絡信息傳播的相關法律法規,建立輿情分析系統
在目前的相關法律的基礎上,制定更加具體的關于網絡法規及實施細則,使相關法規更具有可行性。同時應根據互聯網的發展帶來不同的變化情況對法規進行修改,最終制定新的網絡法規,同時還要積進行網絡道德倡議。
另外,建立網絡輿情的信息分析系統,能夠基于網絡抓取技術等先進的計算機互聯網技術,在對互聯網的輿論集中平臺(博客、聊天室、論壇等)的信息采集、分類聚類、主題聚焦之后,最終能夠對網絡輿情信息的進行有效匯總和分析,進而追蹤輿論熱點,在分析依據與決策支持上使政府能夠進行正確輿論引導。
4.3 提高網民理性,強化危機意識
公眾如果能夠理性的面對網絡謠言,政府控制危機信息的傳播就要容易的多。要提高公眾的理性,政府應該從以下幾點入手:
(1)提高網民的危機意識。開展各種類型的危機教育,講解突發性危機事件的相關知識,提高網民應對的心理素質,以上是政府應對突發性公共危機管理中的基本工作。此外,政府要充分利用豐富的網絡平臺普及突發性公共危機知識,使廣大網民的危機意識得到強化。
(2)對廣大網民及時開展心理疏導,使他們盡早回歸理性。廣大網民在公共危機事件發生以后大范圍出現了緊張、焦慮等心理狀況。只有及時進行心理疏導,才能減少網絡謠言的蔓延,降低網絡謠言給社會安定帶來的負面影響。
5 結語
從汶川“5·12”大地震之后網絡謠言傳播現象來看,謠言的產生對社會穩定與人民生活均造成了較大危害,因此只有重視并破除網絡謠言,才能有益于和諧社會的構建。綜合以上論述,政府唯有及時發布信息、把握時機、建立相應機制才能在控制網絡謠言的工作中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基金項目:本文系謝繼華主持的電子科技大學教改項目《理工科大學人文教育在現代網絡文化環境中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和呂紅胤主持的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建設健康向上網絡輿論環境的路徑與方法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第2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10-01-15].http://www.cnnic.cn/uploadfiles/pdf/2010/1/15/101600.pdf.
[2] 李志宏,王海燕,白雪.基于網絡媒介的突發性公共危機信息傳播仿真和管理對策研究[J].公共管理學報,2010.1:85-93.
[3] 施愛東.災難謠言的形態學分析—以5.12汶川地震的災后謠言為例[J].文化研究,2008.4:28-45.
[4] 俞旻驍.誰為謠言插上翅膀—汶川地震后謠言傳播現象探析[J].新視角,2008.7:48-51.
[5] 劉羽平,王鳳昌.突發性公共事件中的謠言與政府責任[J].青年記者,2009.9:45-46
[6] 張昭國.從汶川大地震看信息公開與謠言的社會控制[J].社會科學輯刊,2008.4:44-46.
[7] 唐國東.突發事件中網際謠言傳播特點及應對策略[J].蘭州學刊,2008,8:173-174
[8] 李暉.重大突發事件的謠言控制—以汶川5.12大地震為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8.10:191-195.
[9] 嚴勵,胡馮彬.新媒體時代的災難謠言研究[J].理論探索,2009.6:107-108.
[10] 連玉明.汶川案例—決策篇.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