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學駿


賈克是我多年的朋友,攝影藝術高手,現任河北省民俗攝影協會會長,為全省民俗文化攝影活動的領軍人。他這部精致的《鄉音古韻》,已經在我的案頭放了很久,曾經多次翻閱,反復欣賞,一直想寫一篇有關的閱讀體會,但因不懂攝影藝術未敢輕易動手。近日又讀之,感到這部民間音樂攝影集充盈著燕趙文化特色,是流淌著悠揚曲調的凝固的音樂。它以影像形式,寫成一部河北民間音樂傳承史。
作者收入書中最多的,是安新縣白洋淀水鄉圈頭音樂會的畫面。其中有2008年農歷四月十九藥王廟會期間,賈克帶著我們七八人前往時拍攝的畫面,有賈克已經交了朋友的音樂老人陳小花、夏趕會、夏老四和為家鄉音樂會的恢復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老干部張國振,還有時年才八歲的小姑娘、管樂傳承者人夏瑤等,也有賈克數年中幾次前往反復拍攝到的圈頭水鄉生活景象。它們真實地記錄了這個水鄉民間音樂組織的現在進行時,表現了農村父老鄉親們對祖上千百年傳承下來的音樂藝術的熱愛,表現了他們的文化自覺與自信。書中還收錄了雄縣開口村董氏后人和周圍幾個村莊的音樂會活動場面,有易縣子位吹歌、固安縣屈家營七月十五中元節和元氏縣北馬村一次葬禮上的音樂活動。另外,還有源于清代西陵祭祀活動的易縣東韓莊宮廷音樂會的現場演奏,有曲陽縣朱家峪楊獻廠民間音樂學校的教學活動等等。這些分屬于河北境內的南音樂會和北音樂會,基本反映了河北民間音樂活動的全貌。
賈克是一個較早就樹立了文化自覺的攝影人,他把對民俗文化的及時搶救、現場記錄當成自己的天職,而且手勤腿勤、信息靈通,不辭辛苦,風來雨去猶如家常便飯。十幾年來,無論寒冬盛暑,只要哪里有傳統音樂活動或有音樂傳承人,他便趕到那里尋訪,既觀看村民們的演奏,也聽他們講述自己與音樂終生相伴的故事。他已跑遍全省11個市,60多個縣(市),3D0多個村鎮。有一次,我要去藁城著名民間故事村耿村接待美國考察團,他便主動說“我也去”,第二天果然見賈克在人群中進行拍攝。
《鄉音古韻》這部書是賈克多年來拍攝的重點專題作品之一,以圖片為主,也有滿懷深情的文字,二者共同描繪出一個立體的音樂世界,讓我們看到那些民間藝人們專心致志吹奏的身形與神態,聽到那或歡快或憂傷的草根曲調,與演奏者們共享這些藝術帶來的美感。這是攝影、文字雙重表達功底所形成的精美之作,更是作者具有深厚的思想文化底蘊、及對民間音樂和民間藝人的深情厚意所形成的。通過這部書和對賈克的了解,我懂得了攝影藝術似乎簡單,但其文學功底要好,“詩外功夫”必須深厚,必須帶著感情進行場景和人物的尋覓,而且要有所發現和體悟,否則會輕易地放走那歷史的一瞬,或不能挖掘和藝術地表現鏡頭的文化內涵。
大家說,賈克有一雙慧眼,從來不會讓一瞬溜走的。所以他留下了圈頭陳小花生前的音容笑貌,留下了屈家營、開口村等地已故者的身影和可能唯有一次的歷史鏡頭,留下了許多民間的精彩。這正是此書的珍貴,是它的文化含量、它的歷史價值。相信多少年后,我們回眸一望,一定會發現這部《鄉音古韻》未被歷史的塵沙埋沒。
賈克平時不愛言說,不愛自我表現。通過這部書,可以看到他心里裝著民俗文化,裝著名不見經傳的平民百姓。他要留住歷史的現在、民俗文化的今天,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攝影藝術發展做貢獻。這正如胡錦濤總書記在前不久召開的第九次全國文代會、第八次全國作代會上所倡導的,文藝家要“以人為本”“以人民為中心”。賈克正是這樣,一直把鏡頭對準了人民,一直“走、轉、改”,無論其精神還是成果都是難能可貴的。
祝賈克有更多的藝術新作問世!
(本文插圖攝影:賈克)(責編: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