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頌 汪明陽 丁山河
中圖分類號:S815.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7-273X(2012)04-0007-02
畜牧業歷來是農村家庭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畜禽養殖戶要么從傳統養殖中退出歷史舞臺,要么適應飼養方式變革,走規模化、標準化發展之路。然而,在傳統養殖業向現代養殖業邁進的轉軌期,廣大農村養戶發展養殖業卻有“五愁”:①愁“錢”,建設標準化規模養殖場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即便是建一個年出欄300~500頭的小型育肥豬場,也需要投入各種資金30萬元以上,農戶往往拿不出;②愁“建”,農戶不知道怎樣建設標準化畜禽欄舍,即使建了,也往往不規范,達不到標準;③愁“養”,農戶沒有技術,擔心養不好“交學費”;④愁“買”,擔心畜禽器械設備、種苗、飼料、藥品等不好買、買不好;⑤愁“銷”,擔心養出的畜禽賣不出、賣不了好價錢。因為有了以上“五愁”,許多農戶站在養殖業的門口彷徨不定,急切盼望有一個好的解決辦法。近年來悄然興起的一種“保姆式養殖”模式,恰好為農戶進入現代養殖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1“保姆式養殖”的內涵及形式
所謂“保姆式養殖”,就是農戶與養殖企業各自發揮資源優勢,自愿簽定協議開展合作,農戶提供或租賃公司畜禽欄舍、設備,公司提供畜禽、飼料等生物資產,負責技術指導、按照合同回收產品,農戶在自己家里打工,專門給老板的畜禽“當保姆”,農戶掙“保姆費”,老板賺利潤,農企利益分成、實現雙方共贏的一種養殖模式。
目前,“保姆式養殖”在湖北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由農戶提供場地和資金,按照公司統一標準,在公司工程人員指導下,自建標準化畜禽欄舍,公司除收取少量抵押金外,免費向農戶提供畜禽種苗、飼料、藥品和技術指導,并按時“抱回”自己產品,農戶負責畜禽養殖和生產管理,雙方根據畜禽死亡率和料肉比等考核指標實行結算。目前在湖北省采取此種模式的主要以湖北鴻翔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和湖北溫氏公司為代表。二是公司出資建好畜禽欄舍,再承包給養戶,其余管理方式與第一種模式相同,只是在利益核算時,收取一定的固定資產租賃費用,此種模式以湖北鴻翔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為代表。
2“保姆式養殖”實例介紹
2012年2月13日,筆者到湖北孝昌和漢川調研,實地走訪了幾個與湖北鴻翔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保姆式養鴨”、與湖北溫氏合作“保姆式養豬”的農戶,并隨機調集了兩家公司與農戶的結算單,發現采取這種模式的養戶利潤可觀,確實達到了“農企共贏”的目標。孝昌縣陡山鄉大廟村農戶周某,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投入資金20萬元自建1棟1 300m2標準化鴨舍,給湖北鴻翔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當“保姆”養鴨,目前出欄了兩批肉鴨,每批出欄
9 000只,盈利4萬多元,估計2012年可出欄8批,年盈利15萬元以上。筆者隨機翻閱了一份湖北鴻翔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與某養戶結算單,該養戶于2011年12月26日從公司進鴨雛14 500只,鴨苗總成本79 750元;2012年2月2日出欄肉鴨14 175只,成活率97.76%,公司回收單價10.39元/kg,回收金額384 653.63元;合計消耗公司鴨料成本257 564元,料肉比2.42(用胴體重核算),養戶合計總成本337 314元,毛利47 339.63元,單只毛利3.34元。按一年出欄8批計算,該農戶通過給公司當“保姆”,一年毛收入可達40萬元左右。湖北鴻翔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提供的報表顯示,還有不少“保姆”單只毛利在4.00元以上。漢川市灣潭鄉群新村謝某給湖北溫氏公司當“保姆”養豬,其結算表顯示,2011年7月5日從公司進仔豬400頭,仔豬款186 128元,12月19日出欄肉豬391頭,金額746 344.2元,共消耗飼料379 083元(料肉比2.36∶1),消耗藥品7 837.15元,扣除其他款項后獲毛利140 766.68元,平均每頭豬毛利351.92元。據湖北溫氏公司負責人講,謝某的養殖水平高,當“保姆”管理精細,所以獲利較高,其他與湖北溫氏合作的“保姆”,平均每頭豬毛利都在150元左右。
3“保姆式養殖”優勢分析
“保姆式養殖”有效地實現了畜牧龍頭企業與農戶的連結,為企業發展壯大、普通農戶進入現代養殖行業均提供了很好的平臺,真正實現了企業做大、農戶增收和產業發展的“三贏”。
(1)化解了農戶養殖“五愁”。農戶通過給老板的畜禽當“保姆”,以較低的門檻進入現代養殖業,以較少的資金投入可以獲取穩定的收入,解決了“五愁”的問題。
(2)提高了企業的資產收益率。企業通過請農戶當“保姆”,將欄舍交給農戶建設,可以減少固定資產投入,緩解資金、土地、環保的壓力,甩掉企業人員過多的包袱,實現輕裝上陣、靈活經營,資產收益率可提高30%~50%,以較少的投入實現同樣規模的生產發展目標。
(3)生產方式得到轉變。“保姆式”養殖使農戶徹底告別傳統養殖方式,實現家庭式規模化、標準化養殖,降低了勞動強度,通過自己的田地可以有效地消化養殖糞污,增加土壤有機含量,提高農業生產綜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