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植榮


每年“兩會”期間,養老金“雙軌制”都會成為公眾熱議的話題之一。十幾年來,普通勞動者總是翹首盼望養老金能夠實現“并軌”,但總是一次又一次地失望。2012年3月16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把制定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的總體方案作為2012年的首要任務,并努力實現城鄉養老保險全覆蓋”。希望這次醞釀中的改革可以促使養老金“雙軌制”盡快實現“并軌”,讓全國人民搭乘同一列車,奔向共同富裕的目標,使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分享改革開放的成果。
擴大貧富差距的“助推器”
每年“兩會”前,《人民日報》都會聯合人民網推出“兩會調查”,對網民最關注的問題進行調查排名。在2010年“兩會調查”中,“社會保障”躍居榜首,養老金“雙軌制”成了眾矢之的,一些網民評論道:“本是同根生,貢獻也相同,待遇低三倍,何以論公平”。在2011年“兩會調查”中,“社會保障”仍居十大問題榜首,94%的網民認為,企業職工和公務員養老制度實行“雙軌制”非常不合理,呼吁取消“雙軌制”。在2012年“兩會調查”中,“社會保障”再度蟬聯榜首,89%的網友對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的上調幅度和速度表示不滿,廢除“雙軌制”呼聲鼎沸。
不僅如此,養老金“雙軌制”似乎還成為了擴大貧富差距的“助推器”。《羊城晚報》近日的一篇報道讓人看了心酸。72歲的鄒鴻照退休前是華南無線電廠的高級工程師,1999年退休后,有34年工齡的他與同在本廠退休的妻子養老金加在一起才1200元,鄒鴻照老人不得不四處打工。直到2010年,養老金連續漲了幾次后,鄒鴻照的養老金也僅有2800多元,而廣東省人事廳退休的公務員每月養老金8000多元。余佩霞在政府機關工作28年后,以副處級平調到陽春市鋼鐵集團公司,1999年退休時,有36年工齡的她養老金只有469元,現在也僅有1500多元。養老金的“雙軌制”,真可謂使“富的能冒油,窮的能抽筋”。
同樣作為普通勞動者,企業職工和公務員的工資收入本來差別就非常大,好容易熬到了退休,養老金卻還有這么大的差距。最讓人們無法接受的是,公務員在職期間,不交納養老保險金,而退休后拿到的養老金卻由財政統一劃撥(納稅人出錢),而且是交過養老保險金的企業退休職工的數倍!可見,“雙軌制”本身,已經與社會公平發展背道而馳,成為阻礙縮小貧富差距的又一障礙。
“雙軌制”缺乏法律依據
近年來,由于養老金的“雙軌制”,盡管企業退休人員的養老金連年看漲,卻趕不上公務員退休金的暗漲一次。從黨紀國法看,養老金“雙軌制”是個極其不公的分配制度,與法不容,與理不通。
先來看我國的根本大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序言里寫得清楚:“社會主義的建設事業必須依靠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這些年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是舉世公認的事實。但我們在為自己的經濟發展成就自豪的同時,不能忘記工人、農民,因為他們才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是社會財富的主要創造者,必須讓他們優先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而現在的情況卻是,公務員“近水樓臺先得月”,制定分配政策優先保障自身的利益,把最廣大勞動者的利益甩在了一邊,這顯然有違《憲法》賦予所有公民平等的權利。公務員退休后由財政全額撥付養老金,讓納稅人供養退休公務員,也是一種侵
占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行為。
《中國共產黨章程》中提出,“黨在任何時候都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眾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聯系,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但“雙軌制”的存在顯然已經背離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沒有解決好人民群眾最現實的難題。公務員隊伍成為了“特權群體”,也與“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思想格格不入。
鄧小平同志曾反復強調,要將“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這四條原則作為黨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始終以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最高價值尺度。普通勞動者已經對“雙軌制”不擁護、不贊成、不高興、不答應,可見養老金“雙軌制”的不得民心,應盡快實現“雙軌并軌”。
“雙軌并軌”難在哪
2011年“兩會”前夕,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回答網友關于養老金“雙軌制”問題時曾表示:“(雙軌制)這個問題是存在的,我也知道這方面的情況……同樣的學歷,甚至是高工、高學歷,退休工資都比自己在機關的同學、同行要低,這個現象是不合理的。”當時不少專家學者以及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也呼吁,強烈要求廢止“雙軌制”。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宗慶后指出:“現在國家公務員,包括事業單位職工,是不交五險的,養老保險是財政在支持的。而且他退休之后,退休金還比企業更高。隨著養老‘雙軌制的運行,它所造成的社會不公以及對社會就業平衡和人才合理流動的嚴重影響逐漸顯現,改革已經很急迫。”
全國人大常委、中國人民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鄭功成也坦言:“當年同一體制的勞動者,因分隔在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而享受著差距越來越大的養老金待遇,這有違社會公正。”
全國政協委員宋曉梧表示:應盡早統一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不再在事業單位、機關與企業職工之間分別設計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既然“雙軌制”已經如此“不得民心”,而這個問題卻始終未能解決,那么“雙軌并軌”究竟難在哪里呢?
前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劉永富曾表示:“如果給企退人員增加一塊錢,就得5個億;如果每人增加100元,就得500億。”言外之意是“差錢”,掏不起這筆費用。筆者認為,這種解釋難以服眾。給公務員漲工資為何會如此慷慨,一漲就是幾百元幾千元,還有“三公消費”每年近萬億元!這些錢拿得出來,為什么給企業退休工人漲點養老金就“差錢”了?
2012年3月10日,全國人大常委、民盟中央經濟委員會主任鄭功成在做客人民網時表示,“雙軌制”是歷史遺留問題,要改變這一局面很難一步到位。筆者同樣不敢茍同這種觀點。當年國企改制,一紙文件就讓那么多工人下崗,企業養老金改革,又是一紙文件就讓所有企業職工自己掏錢養老,而改變養老金“雙軌制”卻成了“歷史遺留問題”,這種觀點并不符合邏輯,更是缺乏事實依據。
還有一些官員動不動就拿出“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來搪塞。其實,這樣的辦法是在“培養特權思想,制造新矛盾”,更是為將來制造新的“歷史遺留問題”。“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絕不應該成為解決養老金“雙軌制”的出路。
不僅是養老金的“雙軌制”,“特權通吃”也已經成了一種制度廣遭詬病。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一份調查報告,中國政府投入的醫療費用中,80%是為850萬以黨政干部為主的群體服務。根據《鳳凰周刊》2011年第9期的報道,黑龍江省企業退休高工目前的喪葬補助費為6000元,加上一個月的養老金,總共7300多元,而機關事業單位的退休人員,喪葬費補助費4000元,另外還要加上20個月的養老金,以及600元的補貼,高達11萬。
在今年的“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省長朱小丹指出:“當前改革最大的阻力是既得利益格局,而政府自身改革的最大阻力也來自于政府自身。革命革到自己頭上對政府是個考驗,我們是真改革還是假改革,是口頭上說改革還是實際上去促改革,這是一次很大的考驗”。“雙軌制”顯然是特權思想作祟,在現有的體制下,政策的制定者把自己劃入一個“特權群體”,為自己撈取了更多的利益,到嘴的肥肉怎會輕易吐出?
國外養老金制度值得借鑒
養老金屬于社會保障體系中最主要的一項內容,很多國家的社保制度都做到了老有所養,公民到了退
休年齡,不管過去工資高低,也不管是否交納過養老保險金,都有權利領取到基本養老金。中央和地方政府每年都會派出眾多官員出國考察,而在養老金制度方面卻幾乎“顆粒無收”。其實,很多發達國家的養老金制度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在美國,交納社保稅的人,不但自己可以享受退休金,如果家庭收入低、負擔重,即使從未交過社保稅,配偶和子女照樣可以領取養老金,領取的最大額度為交納社保稅的配偶或父母退休金的50%。如果社保稅納稅人去世,沒有收入的家屬還可繼續領取這份養老金。
在法國,不管是公務員還是私營企業職工,不管是工人還是農民,不管工作期間交沒交社保攤派金,也不管交了多少,所有法國人到了60歲(從2011年7月1日起為60歲零4個月)都享受相同的基本養老金,而且單身老人的最低養老金要比老年夫婦每人的養老金還要略高一些。
在英國,交納30年國民保險攤派金的退休人員,不論在職時工資高低,也不管交納的國民保險攤派金是多少,均領取相同的基本養老金。英國對貧困老人還給予特殊照顧(即使過去從未交納過國民保險攤派金)。2010單身“低保戶”每周發放97.65英鎊的生活費,與國家基本養老金一致,夫婦“低保戶”每周發放202.4英鎊的生活費,高于國家基本養老金,因為他們沒有其他收入,所以,領取的“低保費”反而比交納國民保險攤派金的人略高,這就實現了社會保障制度的再分配功能,體現了社會公平。
一些國家還設有養老金封頂制度。2012年,法國交納社保攤派金的工資上限為每月3031歐元,任何人退休后的養老金不超過工資上限的50%。2012年,德國的養老保險金交納上限是年工資67000歐元。設置養老保險金上限的目的,就是防止退休后領取的養老金差距過大,因為大部分養老保險金由雇主和納稅人承擔,如果不設置上限,無疑會增加雇主和納稅人的負擔。對國有企業來說,高管工資非常高,如果不設置養老金的上限,就意味著所有納稅人為高管購買天價養老金,這顯然不公平。
多管齊下促成“并軌”
“雙軌制”的極大不公,社會各界早已達成共識,但是在執行改革層面卻舉步維艱。正如國務院參事袁倫渠所言:近年來有關部門不斷提出改革機關公務員養老保險制度,但總是扭扭捏捏、猶抱琵琶半遮面,光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因此必須拋棄部門利益,痛下決心破除養老保險待遇的雙重標準,實現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養老保險制度的并軌和統一,以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這其中,部門利益和既得利益者是影響養老金改革的首要和主要因素。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認為,晚改不如早改。養老金“雙軌制”改革不宜一拖再拖,而應“一步到位”。鄭功成也在今年的“兩會”期間表示,不公平格局必須改變,不贊同這種狀態(養老金“雙軌制”)長期持續下去。此事不能等待,應當盡快積極行動起來,而分步推進制度變革,可能不失為可行之策。否則,再過五年也恐怕都很難有所進展。
機關事業單位改革試點從2008年在5省市試點,至今未有任何消息,試點成功到全面推廣不知還要等多長時間。現在的問題,已經不是改不改的問題,而是能不能狠下決心來改的問題。只要有了決心,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筆者認為,既然問題已經非常明確,就沒有必要進行所謂的“試點改革”,而應該直接拿出方案,直接執行。在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中采取統一政策,由單位和個人共同承擔養老金。與此同時,一次性提高企業退休工人工資,達到機關事業單位退休金的平均值。雙管齊下,一步到位,其他的細節及遺留問題再隨后逐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