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正氣


沒有內(nèi)心的寧靜不可能擁有真正的幸福。而這種寧靜是很難實現(xiàn)的,即使是在萬籟俱靜的深夜,或是當你跋山涉水到了人跡罕至的荒野、密不透風的史前森林、無人常住的太平洋小島,如果你胸中還跳動著一顆躁動不安的心,就依舊會心神不寧、心勞神疲。那么,如何達到和保持內(nèi)心的寧靜呢?
立即行動。很多時候,我們感覺不安、焦躁,是因為心里裝了太多的想法、計劃,太多別人或者自己給自己安排的任務。你感覺這些想法、計劃、任務太多太多,不可能一一實現(xiàn),但又無法不去想它們。但是如果你能立即行動,這種焦躁不安感就會迅速緩解,甚至消失。想給某人發(fā)個信息、打個電話,想讀一本書,想看一部電影,想去西藏,想寫本書,想換個工作,想讀研,想留學,其實這些都是很簡單的事情,而人們卻總是喜歡說:“等我有時間的時候……”或者給自己一個未來的日期:“我明天怎樣”、“我下周要怎樣”,“我下個月要怎樣”,——其實你現(xiàn)在就有時間,只是你停留在“心中裝著”,寧可讓這些想法發(fā)酵膨脹,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來,也不肯去付諸行動。其實,如果你有某個想法,不如馬上去做,不要拖到明天、下周、下月、明年,即使做過之后發(fā)現(xiàn)感覺也不過如此。但你嘗試過,你就無怨無悔了。如果什么都要等到退休了再去做,那就可能永遠都做不了。要知道,早做永遠比遲做好??鬃釉膭钌耘橙醯牡茏尤接校骸奥勊剐兄?,就是告誡他“聽到后就馬上去做”,這其實就是鞭策人們的一種“立即行動”意識?!肚f子·齊物論》里的猴子尚且知道“朝四暮三”要好于“朝三暮四”(早上四個橡子、晚上三個橡子,比早上三個橡子、晚上四個橡子要好),因為時間拖得越久,變數(shù)就越大,足見人與猿的情理相通之處。
與書為友。內(nèi)心不寧靜,很多時候是因為你心中沒有定力,不知道此時該干什么,或不知道該怎么干?于是只好整天在QQ上和別人談些“中午吃了什么菜”之類的廢話,或者在微博上@這個@那個,無聊之后是無奈,光陰日復一日地浪費,心里充滿了悔恨和不安。所以,你要保持內(nèi)心的寧靜,就不能只與電腦為友,與手機、微博、QQ為友,而要與書為友,與知識為友。正如雨果所說:“書籍是一種冷靜可靠的朋友”。學會和書本交朋友,它永遠不會把你的心事告訴別人,它會幫你條分縷析,給你指點迷津;它不會慫恿你不切實際的想法,對你大聲說:“GO,GO,GO!”然后等著看你的笑話;它會說出最幽默風趣的話逗你笑,而不是傳抄網(wǎng)上那些你知我知大家都知的灰色段
子;它會讓你足不出戶就見到澳大利亞神秘的艾爾斯巨石,讓你不坐時光飛船卻遍知萬物的起源。書會陪你說話,哄你開心,解答你的疑難,消解你的困惑,豐富你的知識,慰藉你的心靈,而當你不想理它時,你完全可以將它扔到一邊,而不會擔心“近之則怨,遠之則不遜”(孔子語)。所以,學會以書為友,則會讓你變成仁者智者勇者,讓你永遠不憂不惑不懼,驅(qū)除一切令你心神不寧的陰霾。
停止自責。生活和工作的壓力本來已經(jīng)很大,老板、主管、老婆(老公)的求全責備或許更加讓你無所適從,但應切記,即使你真的有了錯誤,也不要太過自責。人生自有“盡人事,聽天命”和“為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道理,諸葛亮把“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說得慷慨激昂、感人肺腑,但同時也把“成敗利鈍,非能逆睹”講得纏綿悱惻、婉轉(zhuǎn)凄涼。所以,即使你真的錯了,對自己也只進行事實判斷,不要進行價值判斷;只進行定量分析,不要進行定性分析;更不要對自己“一眚而掩大德”。如果你只是在一件事情上錯了,一個環(huán)節(jié)上錯了,一個細節(jié)上錯了,就不要因此就說自己是個“born loser”(天生就是個失敗者),不要把自己“判”得一無是處。同時,也不要太把別人的批評當回事,在美國有句笑談:“法官早上吃早餐的心情可能會決定今天的判決”,法官尚且如此,我們也好不到哪去。再說,社會、制度、家庭、客觀條件、工作環(huán)境,就沒有導致你錯誤的誘因嗎?只是今后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即可,沒有必要對此耿耿于懷,更不要因此全盤否定自己,甚至像海明威那樣因為無法拿出更高質(zhì)量的作品而選擇自殺,從而證明自己的勝利。
時常靜思。中國有句古訓:“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就是要我們保持自己內(nèi)心的寧靜。而此處的“過”可以做另外一種解釋,即靜思自己的“過往”,而不是緊盯自己的“過錯”,要從自己的“過往”中找尋成就感,常常靜下心來想想自己干了什么,看了什么,讀了什么,日子是怎么過去的,這樣就不會常常發(fā)出“好像一天什么都沒干?。 敝惖母锌?,因為雖然很多事情微小、瑣碎,但是靜思會讓你感覺到一種充實。靜思,并不是讓你如老僧入定,眼觀鼻,鼻觀心,或者如王陽明“格竹”那樣,瞪個大眼睛盯著竹子看個六七天。靜思可以無處不在,無處不行——刷牙時、洗澡時、散步時,主管在大發(fā)議論時,你都可以“靜思”,靜靜地想一想自己今天做了什么,還要做哪些事,一些事情做到什么階段了,完成這些事情還需要做什么后續(xù)工作,哪些事情是非常緊急的,必須搶做快做,哪些事情可以稍微緩一緩,一些難點怎么解決和處理,都可以通過靜思理出個頭緒,分出個輕重緩急。當你心中對你已做、正做、將做的事情,對過去現(xiàn)在未來有一個清晰準確的定位時,你的內(nèi)心就歸于寧靜了。
懂得分享。有時內(nèi)心不寧靜,是感覺有太多東西沒有釋放,或是沒有表達和顯露,所以要懂得與人分享,分享你的經(jīng)驗、你的智慧、你的感受、甚至你的金錢。當人向你求助、求教的時候,不要吝惜,因為無論是物質(zhì)財富還是精神財富,只有使用,才能實現(xiàn)它們的價值,不要把你的書房緊鎖,不要把你的心門緊閉,不要把你的錢袋緊扣,你的知識、經(jīng)驗和財富,就像是奶牛的奶,如果只是儲而不擠,或許就會爛掉。當你把知識傳給別人,你就多了一個志同道合的朋友;當你把金錢借給別人,周圍就少了一張愁眉緊皺的臉。學會分享,懂得分享,這比天天求神拜佛更會讓你內(nèi)心寧靜。因為你的分享而讓別人得到幫助,這是最虔誠的修行,也是最美麗的祭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