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端陽


《時間簡史》的作者史蒂芬·霍金,是一位運動神經元癥(ALS)患者,病魔使他喪失絕大部分的行動能力。20多年來,他被固定在輪椅上,不能說話和寫字,僅靠三根手指敲擊鍵盤與外界交流,然而他卻用大腦破譯了上帝對整個宇宙的宏偉計劃,成為一名卓越的相對論的理論宇宙物理學家。當有人問霍金對自己一生所取得的成就的最大感觸是什么,他回答的竟然是——“幸運”,在場的人無不驚訝。霍金于是艱難地敲擊鍵盤,大屏幕上出現了他的解釋: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維;我有終身追求的理想;有我愛和愛我的親人和朋友;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
還有一位叫黃美廉的女子,自小就患有腦性麻痹癥。這種病因肢體失去平衡感,手足會時常亂動,口里念叨著模糊不清的詞語,模樣十分怪異。在正常人看來,這樣的人已失去了語言表達能力與正常生活條件,更別說什么前途與幸福了。但黃美廉硬是靠她頑強的意志,考上了美國著名的加州大學,并獲得了藝術博士學位。她靠手中的畫筆,還有很好的聽力,抒發著自己的情感。
在一次演講會上,一個中學生竟然這樣提問:“黃博士,你從小就長成這個樣子,請問你怎么看自己?”在場的人都責怪這個學生失敬,不該提這樣的問題。但黃美廉并不在意,而是十分坦然地在黑板上寫下了幾行字:“一、我好可愛;二、我的腿很長很美;三、爸爸媽媽那么愛我;四、我會畫畫,我會寫稿;五、我有一只可愛的貓;六、……”最后,她以一句話做結論:“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沒有的。”
其實,生活中像這樣身處不幸而慶幸自己有“幸”的事例很多。一般人都會認為霍金和黃美廉是不幸的,而他們卻認為自己取得成就的最大感觸是幸運!這似乎不可思議。其實,你要是換一個角度看,或許并不難理解。人們之所以認為自己或他人身處不幸,著眼于與別人比,探尋的是不幸者失去了什么。若是檢點一下“我還剩下或得到了什么”,便會自然生出一種慶幸感來。他們在談到所取得的成就時,總是情不自禁地表達從不幸中看到“有幸”,從而激發了自己的奮斗精神。我們不妨這樣設想:如果不是這種不幸,他們或許也和平常人一樣,未必能取得現在這樣的成績。
臺灣作家林清玄曾經有一個朋友,想請他寫一幅字掛在自己的新居里,林清玄想了想,隨手寫下四個字:“常想一二”。他解釋說,人生不如意的事常常十之八九,我們應該督促自己常想那如意的一二,這樣對生活才能有信心。那個朋友起初不信,可過了一段時間,他又來找到林清玄說,自己每次回到家里,一看到那幅字就感到很充實,很快就會把白天遇到的煩惱忘掉,他要求林再給他寫出下聯,林隨即又給寫了:“不思八九”,還加了一幅橫批:“事事如意。”
他們的這種陽光心態在職場上是十分需要的。我們在職場上打拼,常常會遇到許多的不如意,即使這些不如意占到我們生活的十之八九,我們也不能被這些所擊倒,我們不要光想自己所沒有得到的,或已經失去的,而應當想想我們所擁有的和得到的。這樣我們才能在不如意中找到如意,在失落中找到滿足,在失敗中找到信心。
饑渴中如果有半杯水,悲觀的人會說:“糟了,只有半杯水了”,而樂觀的人卻會說:“太好了,還有半杯水!”這就是每個人對“幸”與“不幸”的不同態度。而前者可能就此沉淪下去,后者卻可能由此奮發起來,走向成功。
有句諺語說得好:“當你看到眼前有陰影時,你應該清楚,陽光就在你身后。”總之,少想那些心中的“不幸”,多看看并慶幸自己所擁有的,就會覺得灑在你身上的陽光總是充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