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張鴻雁教授在2011年第10期《社會科學》上發表題為《全球城市價值鏈理論建構與實踐創新論——強可持續發展的中國城市化理論重構戰略》一文,認為在全球經濟關系的整合中,中國的城市正在成為世界新經濟一體化中的重要環節和區位節點。但是,在以往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競爭中,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處于低端環節和下游區位,在總體上表現為資源與能源高消耗,經濟的整體發展是以喪失可持續的發展環境為代價的。中國原本就是資源匱乏的國家經濟體,在高消耗的經濟模式下,資源越發匱乏,對未來的可持續發展造成的負面影響越嚴重,抑或可以說,在全球化的競爭中,中國新的經濟體系與社會發展正面臨新的嚴峻挑戰,中國的現代化如果要尋求真正意義上的跨越式發展,就必須闖出一條非常規的發展道路——建構具有獨立的“循環型城市社會模式”,形成具有自我循環社會發展功能的、占據全球城市價值鏈高端區位的城市經濟社會綜合體。
為此,作者提出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五維競爭力模式”的建構與創新。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特點之一是大城市、特大城市為主體的城市群結構經濟模式,可以斷言,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中,中國應該建立全新的城市核心競爭力,提高中國城市的全球化指數,這是世界經濟競爭關系的必然選擇。中國多梯度的城市社會結構,不能僅僅需要城市的“綜合競爭力”,而是更需要結構化的城市價值的競爭力:一是城市綜合競爭力;二是城市特色競爭力;三是城市文化資本再生產力;四是循環社會型可持續自我生存力;五是社會民主與公平力。這是一種全新的國家與區域社會現代化的“五維競爭力”模式。從全新的全球價值鏈的角度來說,傳統經濟價值鏈中的“技術、原料和勞動力”僅僅是新全球價值鏈的基本要素。要形成全球價值鏈的高端模式和高端介入能力,僅僅有技術、原料和勞動力是不夠的,更需要文化資本、人力資本、社會公平力和區域性空間價值再造能力。特別是,在全球整體的發展中,區域性經濟體和城市可能通過“區域與城市的文化資本再生產”,創造全新的區域經濟體和單體城市的價值與能級,繼而通過國際化的經濟與“文化資本再生產場域”的建構,形成區域的“城市文化資本”再生產過程,實現在區域社會與城市的全球網絡中從低價值生產向高價值生產的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