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捷
我國歷史上統(tǒng)治者階級為了顯示其尊貴,在各個不同的歷史階段都制定有相當嚴密的等級制度,青銅鼎就是其中最為突出的表現形式。青銅鼎的制式雖然有各式各樣,型制不同,裝飾也有極大差別,但它們都代表著古代帝王的權力和地位。周鮮鼎就是鼎的一個重要形制,而周鮮鼎又為帝王定制,寓意治家如同治天下之道理。本文展現給我們的是一尊清末時期以錫等材料打造的鑲周鮮鼎,這尊鼎可謂 莊重大器,渾圓挺拔,精彩美觀,氣宇不凡,是一尊頗為少見和難得之器物。
鼎自古就是中國古代炊食器,早在七千多年前就出現了陶制的鼎。青銅鼎則是商周時期最為重要的禮器。青銅鼎又是貴族身份的代表,帝王又以鼎論封賞,鼎就成為安天下、定國家的象征。統(tǒng)治者給鼎制定了森嚴的等級,成為不可逾越的界線。典籍載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國家政權的象征。《左傳》有載:“桀有昏德,鼎遷于商;商紂暴虐,鼎遷于周。”鼎大多為四足方形和三足圓形,鼎的型制體現了天地融合、神人相通的形制。鼎足之勢,鼎立中原,莊重氣派是體現了古人對于鼎的藝術創(chuàng)造,賦予其文化內涵和非凡想象。
在介紹周鮮鼎的同時,必須了解一下我國已發(fā)現的最重要的青銅鼎有:四羊方尊、大克鼎、毛公鼎、司母戊鼎等,這些鼎都代表了青銅藝術的頂峰之作。“司(后)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所鑄,司母戊鼎也稱“司母戊大方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面外,其余各處皆有紋飾,藝術水平毋庸置疑,無不顯示出它的莊重大氣,達到了青銅器藝術的巔峰之作。周鮮鼎的相關記載見《欽定四庫全書提要》:“取魚的造型,是鼎煮烹飪,奉薦享,則烹鮮有職于此,故因其魚形而以鮮名之。”由此可見周鮮鼎就是古代帝王用來烹煮鮮美食物的專用器。《詩》言“誰能烹魚,溉之釜鬵”,可見此鼎的作用非同一般。古時候常常把治家與治國聯(lián)系在一起,也就是常說的“不能治家焉能治國”,所說的就是治家不容易的意思。但是,古代的家不是我們現在家庭的含義,它是一個家族、世家的概念。《混元》中所謂“治大國若烹小鮮”蓋烹鮮之術,止于嚴水火之齊,無所用力。古代統(tǒng)治者能把治家與治國聯(lián)系起來,從小到烹小鮮與治大國相提并論,說明治家與治國一樣重要,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做到事無巨細、但求全面、周密、審慎,達到圓滿的結果。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一尊清末時期的周鮮鼎,它以錫打造成鼎身、鼎蓋。鼎身的口沿處鑲嵌有銅邊,兩耳如人形直立外撇,鼓腹,器型飽滿。三足為鬲式直腿,十分有力。鼎蓋上塑造的南瓜形蓋鈕以及藤條、葉子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特別是南瓜身上鑲嵌著四顆紅綠寶石十分精美,令人生羨。蓋子的一面非常規(guī)整地鐫刻有“周鮮鼎”三字,蓋子的內壁和鼎身底部都嵌有“熊義興”印款一枚,這些特征都是那個時期通常使用的手法。鼎身為素面,渾圓,肩部一圈為收頸凹槽并帶有一旋紋。該鼎通高20厘米,最大腹徑18.6厘米,足高4.8厘米,耳高7.5厘米,鈕高3.6厘米。皮殼光潔透亮,保存相當完好,年代氣息十分清楚。它與青銅鼎重器比,雖然算不上重器,只不過是小巫見大巫。但是,比起歷朝歷代的鼎(爐)不論銅器、鐵器、陶瓷器來,它都彰顯出精美大度,十分氣派,有一種深沉的魅力所在。可是,這一尊以錫等材料打造的周鮮鼎,與真正意義上烹煮美食的周鮮鼎相去甚遠,因為此鼎本來就是不可以用火來燒煮烹飪的,從它的結構造型裝飾風格看,應該是一尊用于陳設展示作用的鼎。但重要的是這一尊鼎它告訴人們,古人打造它的真正用意和寓意是要讓人們明白一個道理,就是只有懂得治家才能做到更好地治理國家。周鮮鼎,它仍然帶著千古的傳誦,千載的傳承,千年的佳話,講述著治家與治國的良方。可謂是: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我們從這一尊鼎的裝飾、材料、工藝、型制上看,它應該是當時的富貴人家所能擁有,且平時也不常使用,大概只是在重要節(jié)日活動時作為陳設而已,這一點從它的保存狀態(tài)上看就很清楚了。
人類的歷史創(chuàng)造了無盡的藝術文化寶物,保存著千姿百態(tài)的藝術形態(tài),流傳著豐富多彩的經典故事,周鮮鼎在當今的日常生活中雖然已難見到,但中華文化必定源遠流長,歷史文化必然在不斷延續(xù),周鮮鼎的佳話也會一代一代傳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