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楊薇
【摘要】伴隨著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的廣播電視新聞宣傳從理念、到內容、再到形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電視新聞播音作為其中的一個分支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具體表現在電視新聞播音的外延不斷擴大、語言樣態愈漸豐富、風格呈現多樣化等,而“真實、清晰、準確”無疑是對電視新聞播音從一而終的要求,也是評價新聞播音質量的重要標準之一。筆者認為,電視新聞播音的“真”應該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即“吐字發音,規范飽滿”、“信息傳遞,準確清晰”、“披露事實,迅捷及時,滿足受眾知情權”。
【關鍵詞】電視新聞播音真實準確清晰
伴隨著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的廣播電視宣傳工作從理念、內容到形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新聞節目是廣播電視的龍頭、主體、骨干,這大約是不爭的事實。廣播電視的改革是以新聞改革為突破口的。這大約也是不可否認的定論。各國的傳媒、各廣播電視機構,都花大氣力抓新聞傳播,并不是巧合,應該說是‘英雄所見略同?!雹俳┠辏醒腚娨暸_以及很多省市級電視媒體都設立了專門的“新聞頻道”,以提高新聞節目的數量和質量,各省級衛視頻道也不斷強化“新聞立臺”的理念,在其探索和發展中,新聞播報始終是最重要的節目形態之一,也是在眾多語體中“廣播電視傳媒中播音員、主持人最主要的工作內容之一。新聞播報的質量直接影響著宣傳效果,各個臺的新聞播音員、主持人也往往成為這個臺的標識性人物,人們也往往拿他們的播報水平和主持形象作為評價一個臺的重要依據?!雹?/p>
新聞播音工作如此重要,在影響力大的電視媒體平臺上進行的電視新聞播音工作的重要意義自然不言而喻。電視新聞播音工作完成的好壞,不僅影響新聞播音員個人的聲譽優劣、事業前景,影響受眾對電視臺的評價,更可能影響受眾對廣播電視甚至整個黨的新聞事業的印象,并且關系到整個社會范圍內的輿論導向。
將新聞內容真實準確地表達出來、讓受眾聽清楚聽明白;將黨和政府的意愿真實準確地傳遞出來、讓受眾理解和接受,無疑是電視新聞播音工作的基本標準。著名播音員夏青就曾指出,“真實性和準確性是新聞播音的基礎,”③這里,筆者還想在此基礎上加入“清晰”的要求,即電視新聞播音員依據文字稿件,運用有聲語言和副語言手段,真實、準確、清晰地再現新聞事實,讓受眾準確無誤地知曉信息,明晰新聞所要傳達的觀點、主張。所以,筆者認為,電視新聞播音的“真”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即“吐字發音,規范飽滿”、“信息傳遞,準確清晰”、“披露事實,迅捷及時,滿足受眾知情權”。
一、吐字發音,規范飽滿
吐字發音規范飽滿是指電視新聞播音員在播音中要用標準規范的普通話進行有聲語言創作,在播音中不使用或夾雜方言俚語、港臺腔調等不規范語言,口齒清楚、吐字清晰,這也是讓受眾聽清楚聽明白的前提。2000年10月全國人大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再次強調了普通話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地位。事實上,地域色彩強的方言如果用于面向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播電視語言傳播,只能讓當地方言區的受眾理解和接受,而對于非該方言區的受眾在理解上只能“云山霧罩”,不明其所以然,也就很難實現信息的有效傳播。所以,也只有規范飽滿的吐字發音才具有語言傳播的普適性,因為它能夠讓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理解和接受,滿足最廣大受眾的信息需求。
除此之外,在電視新聞播音中吐字發音規范飽滿還具有一定的示范意義。人們大多都把電視新聞播音中使用的語言認定為是最標準的普通話,郭小武在《傳媒語文問題小議》中也指出:“似是而非的方言現象對普通話的干擾比迥然有別的方言現象還要嚴重。就方言語音來說,有的跟普通話差別較大;有的跟普通話差別較??;對于前者,你想聽也聽不懂,可以索性不聽,倒還不至于受到什么誤導;后者就不同了,它們會使不少人(特別是一些中小學生)誤以為那就是普通話而跟著學舌,結果學到的卻是‘方言普通話?!雹芩?,在播音中吐字發聲規范得體一方面滿足了最廣大的受眾知曉和理解的需要,為最廣大受眾提供了真實準確的信息服務,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形成對受眾的正面引導,有利于維護祖國語言的純潔。
二、信息傳遞,準確清晰
信息傳遞準確清晰是指在電視新聞播音中,播音員對稿件上的字、詞、句和新聞內容認知準確,不隨意改變稿件的原意、不對不確定的字音主觀臆斷,忠實新聞于新聞事實。對于一些多音字、生僻字更應該引起注意,例如,曾經就有播音員將“東莞(guǎn)”播成“東莞(wǎn)”;將“亳(bó)州”播成“毫州”;將姓氏“蓋(gě)”播成一般讀音“蓋(gài)”……這也容易對受眾形成誤導,影響受眾的認知能力。
另外,還有播音員在重音的處理上欠準確,例如,某臺新聞播音員在播報省領導慰問困難群眾的消息里,有這樣一句話:“……隨后,省領導又到部分特困職工家走訪慰問?!边@條新聞的本意是要體現政府對弱勢群體的關心和惦念,應該強調的是省領導“走訪慰問”特困職工的積極行為,而這位播音員則將重音放在了“部分”上,使句子又附加上“只慰問了部分特困職工,而不是所有特困職工”的意思。錯誤的重音選擇導致了錯誤的表意,實際上是背離了客觀事實的錯誤解讀,不僅沒能讓受眾真實、準確地了解新聞內容,還有可能激發受眾的不滿情緒,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正確的輿論引導更是無從談起。
同樣,不準確的停連也有可能會扭曲新聞觀點,造成極其嚴重的后果。例如“多倫多華人留學生/譴責××國支持藏獨”這則新聞,毋庸置疑,停連的位置應該在“多倫多華人留學生”之后,也就是“多倫多華人留學生/譴責××國支持藏獨”,但是如果停連使用不當,在“××國”后加上了停頓,則就變成了“譴責××國/支持藏獨”。很顯然,僅僅一個停頓就將多倫多華人留學生對待藏獨的態度由“反對”變為了“支持”,這種對政治意圖的誤讀不僅是對客觀事實的不尊重,無法保證信息的公開、透明,更是對黨和人民的不負責。
現今電視新聞播音的時效性越來越強,再加上直播手段的運用,使得播音錯誤大多數時候來不及更改,這就更需要電視新聞播音員本著對受眾負責的態度,嚴把準確關,以保證受眾知曉并聽清楚新聞的本意、對受眾形成正確的輿論引導。
三、披露事實,迅捷及時,滿足受眾知情權
迅捷及時地披露信息,滿足受眾的知情權是指新聞媒體在國家的重要決策、政府的重要事務以及社會上與普遍公民權利和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事件發生后準確及時地作出反應,將客觀事實真實、迅速、公開、透明地告知受眾,滿足受眾知曉、了解事實真相的權利。尤其是在突發的災難性事件引發公共危機后,迅捷及時地披露事實就顯得更為重要:一來可以滿足受眾對信息的知情權;二來可以消除受眾的不確定性,防止引起種種揣測和恐慌,杜絕流言的產生。2008年5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正式實施,從政策法規上對受眾的知情權給予了保護。電視新聞播音員作為媒體向受眾傳遞信息的關鍵一環,是最后一個把關人,也是媒體的代言人,對于迅捷及時地披露信息,滿足受眾的知情權負有重大的責任。
首先,播音員要以真實的身份出現在受眾的面前,把對該事件的態度和真情實感傳達給受眾,讓他們在第一時間知曉事實真相以及媒體態度。例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電視新聞播音員們對災情和救災情況的真實傳達、對真情實感的流露和表達,不僅最大程度地尊重了受眾的知情權,更在情感上給予受眾無限的慰藉,是人文關懷的最好體現。
其次,播音員作為黨和政府聯系受眾的紐帶和橋梁,還要在公共危機發生時,將黨和政府的態度真切、如實地反映給受眾。例如,汶川地震發生后,黨和政府第一時間作出反應,迅速趕赴災區指揮救援。電視新聞播音員將黨和政府面對災情心系人民以及果敢、堅定的救援態度如實地傳達出來,不僅有利于救援行動高效、有序地開展,更激發了廣大群眾強烈的愛國心和同情心,繼而匯成了一股股向災區捐款捐物的洪流,以輿論引導的方式幫助受災群眾度過了難關。
因此,迅捷及時地披露信息,滿足受眾的知情權,是信息化社會對媒體提出的一項重要要求,也是對直播下的電視新聞播音工作的一項新考驗。公開透明地披露新聞事實、準確真實地表露真情實感、真切如實地反映媒體立場、迅捷及時地表達政府態度,不僅消除了受眾的不確定性、極大地滿足了受眾的知情權,也穩定了民心、維護了社會穩定和團結。
綜上所述,電視新聞播音的“真”應該體現在規范飽滿的吐字發音、準確清晰的信息傳遞以及迅捷及時的事實披露上,這也是對當前電視新聞播音工作所要求的“真”的具體詮釋。曾耀農曾將傳播過程比喻成一棵大樹,并用“真”“善”“美”做出了詮釋。他說,“如果將傳播過程比作一棵生機盎然的大樹,那么,真是這棵大樹的根基;善是這棵大樹的葉;美是這棵大樹盛開的花朵和所結下的果實?!雹輳堩炘凇恫ヒ粽Z言通論——危機與對策》《關于播音標準的思考》《“口語至上”的批判》等多篇著作中都提到了語言傳播應該做到“真、善、美、新、雅、精”,李鳳輝在《語言傳播人文精神的闕失與重構》一文中也提出了語言傳播“立準、保真、向善、臻美、創新、趨雅、求精”的思考。電視新聞播音作為語言傳播的一個門類,在遵循宏觀上一般規律的同時也有其特殊性。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筆者也會對繼續電視新聞播音的“善”和“美”做出相應的論述,借此總結當前電視新聞播音的規律,探討當前電視新聞播音所取得的成就,希望能夠對指導一線工作起到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①張頌:《語言傳播文論》,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28
②高蘊英:《教你播新聞》,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1
③夏青,《克服報告新聞的八股腔》,轉引自付程:《播音創作觀念論》,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118
④郭小武,《一點收獲、兩點憂慮——傳媒語文問題小議》,《中國語文》,1997(2):158
⑤曾耀農:《現代傳播美學》,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4
(作者單位:北京電視臺)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