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彬
【摘要】傳播媒介的發展帶來的是信息傳播速度和廣度的改變。微博客作為一種新媒介,以140個字為限定,帶來的卻是信息傳播的無限可能性。面對這些“來勢兇猛”的新媒介,怎樣利用其傳播特性使信息傳播更有效,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微博客新媒介傳播特性
對于當今的世界來說,互聯網以聯系地域最廣闊,信息容量最龐大,傳播最迅速等優勢占據了傳播媒介的一席之地。當互聯網走進人們的生活,并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的時候,作為互聯網新產物的微博客就誕生了。
一、微博客興起與現狀
2006年,埃文·威廉姆斯(Evan·Williams)推出了可以讓用戶通過個性化Twitter(推特)網站即時接受和發送信息的服務。Twitter利用無線網絡、有線網絡以及通信技術進行即時通訊,是微博客的典型應用。在我國,從2007年起出現了模仿“Twitter”的微博網站。短短幾年時間,新浪,騰訊,搜狐,人民網,網易等各大門戶網站相繼開通微博,2010年也隨之成為微博元年。微博不但在各種媒體的激烈競爭中站穩腳跟,更以其“井噴式”的發展進入到廣大受眾的生活。微博用離散的傳播方式,使信息得到最迅速,最廣泛的傳播?!?010年中國微博年度報告》研究表明,“一種傳播媒體普及到5000萬人,收音機用了38年,電視用了13年,互聯網用了4年,而微博只用了14個月?!敝袊ヂ摼W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28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6月底,我國微博用戶數量以驚人的208.9%的增幅,已從2010年底的6311萬人暴增至1.95億?!?/p>
二、微博客迅速發展的原因
微博客在網絡世界中的發展速度超過了包括QQ、MSN、Facebook、博客等等。那么,是什么有如此之力量,使其迅速進入人們的生活呢?
首先,通信技術的加強,無線網絡的發展,使人們無時無刻不被網絡包圍。PC機、平板電腦、智能手機不再是人們眼中遙不可及的高科技產品,而是像普通家電一樣被人們廣泛使用。這些網絡終端的發展帶來了上網的便捷。
其次,微博客開辟了一條新的信息傳播通道,用區區140字以內的碎片化語言,讓社會各個階層的受眾不分時間,不分地點地成為信息的傳播者與接收者,也使微博客成為名副其實的“自媒體”。微博客的出現,給以“信息共享”為特質之一的互聯網注入了新活力。在網絡上搭建了一個能讓受眾隨時發表自己言論的平臺,并且, “草根”和“精英”不再遙相隔望,而是具有相同的話語權。
第三,新的信息傳播渠道彌補了傳統媒介的不足。以傳統的方式獲取信息,主要依賴于紙質媒介或電子媒介。由于技術的落后,限制了訊息的傳播。并且,傳統媒介與受眾的關系是單向的,受眾接受信息后,無法和媒介或信息的傳播者及時進行溝通。網絡媒介的出現,彌補了傳統媒介的這一不足之處。網絡快捷、方便、覆蓋廣泛,受眾可以自由選擇接受什么信息,并能在網絡上參與討論。微博客更是集迅速傳播與接受回饋,發表見解并參與討論這些優勢于一身,每個受眾都具有雙重身份,即傳播者與接收者。這些是由微博客的“自媒體”性質決定的,也是微博客迅速發展的原因。
三、微博客的傳播特性
計算機與手機功能的日益強大,使接受與發布信息不再受硬件、時間、空間的限制。依賴網絡的發展的微博客具有與傳統傳播媒介不同的傳播特性。
1、微博客的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
從微博“自媒體”的媒介特性與“只言片語”式的表達特性上不難看出,微博的使用者之間最初的交流和互動是從一對一的人際傳播開始的。一條微博一經發出,微博的關注者就會收到這一信息。當一條微博參與到一個話題的討論時,所呈現出的便是個人對群體的傳播。不論這種傳播是個人對個人還是個人對群體的,這種信息的交流都是通過快速、簡短、半廣播半討論式的人際傳播進行的,只不過這種人際傳播建立于網絡基礎之上,用網絡的方式來實現傳播的過程?!皞€人從事人際傳播的重要動機之一是自我認知和相互認知?!雹僬Q生伊始的微博是為了滿足人們在虛擬空間里進行自我表達,抒發己見,希望得到社會關注和認同的需要。一方面,人們可以通過微博進行自我展現。另一方面,也可以隨時和他人進行交流。微博的使用者可以提出話題發起討論,也可以主動參與到自己感興趣的微博中去,關注其他微博主,從而建立一種長期的人際關系。每個微博的使用者根據自己的興趣點去尋找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時,就形成了一種猶如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每一個微博使用者加關注的人都是他一對一傳播的具體對象,并且這種傳播是在網絡這一平臺上平等的、點對點的相互傳播,此時的傳播者和受眾具有不特定的雙重性。
微博客的發展,打破了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交際圈,網絡給人們帶來了選擇這種“圈”的主動性。正是這個原因,微博的大眾傳播是在初級的人際傳播基礎上的二次傳播。經過不斷的轉發,一條信息的發布呈幾何式的增長。在某種意義上,微博拉近了人們之間的距離,消除了時間與空間的概念。只要有網絡,不論是用電腦還是手機上網,就能掌握第一手訊息,并參與討論。網上流傳著這樣一個段子:當你的粉絲超過100,你就好像是一本內刊;超過1000,你就是個布告欄;超過1萬,你就像一本雜志;超過10萬,你就是一份都市報;超過100萬,你就是一份全國性報紙;超過1000萬,你就是國家級電視臺。雖然這一說法并不嚴謹,但是,微博的影響力卻可見一斑。微博的大眾傳播拋棄了傳統大眾傳播中傳播者由專業化媒介組織構成,開創了人人都是傳播者的時代,改變了大眾傳播的單向性,使傳播的范圍得到了擴大。
2、“把關”的弱化與“話語權”的實現
微博是一個沒有門檻的話語平臺,區區140字,可以記錄微博主認為有必要的事?!拔⒉┠壳笆菍儆谝环N個性化十分強烈的新媒體,作者有權利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決定自己所發布的內容?!雹凇?·23”動車事故、郭美美事件、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李娜奪冠、石門坎公益活動、免費午餐活動、小悅悅事件、藥家鑫案……這些2011年著名的微博事件都證明微博作為自媒體,它打破了身份和地位的界限,衍生出“全民記者”“圍觀中國”的現象。
正是由于微博傳播內容的多樣性,“把關”在微博客傳播中的作用似乎弱化。“把關”“其實際含義乃是指對信息的篩選與過慮”。③在傳統媒介環境下,“把關人”由少數組織者充當,但是在微博客這樣一個相對開放的環境下,任何一個言論的發布者,轉發者,評論者都可以是把關人。正是微博的零門檻,使把關的權力泛化。在傳播過程中,任何使用微博客的個體都可以充當“把關人”的角色,因為微博客使用者在進行信息發布和篩選時都很“自我”,并個性化,所以“把關”標準也不盡相同,使“把關人”形象進一步淡化。
微博客平民化的傳播方式使得大眾的聲音在這一平臺上得到了放大。傳統觀念認為“話語權”掌握在少數精英手中,平民的聲音總是處于弱勢。但是,在微博客的眾多使用者中,“草根”卻是主流。并且,微博問政和微博營銷時代的到來,構建了“草根”與“精英”的對話平臺,這兩種群體可以就同一件事發表自己的見解而不受約束。所有人都站在公平的起點上擁有相同的“話語權”?!霸捳Z權”的增強,使“草根”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國家與社會的建設中,增強了人們的社會責任感。同時,微博客的開放性,擴大了“草根”的知情渠道,社會管理部門也開始放低姿態,利用微博與公眾溝通。但是同樣應該注意到,開放的話語環境下也產生了虛假信息和對“話語權”的濫用。對此,微博使用者應保持清醒的頭腦,加強自身的媒介素養。有關部門也應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使微博客有良好的發展環境。
近年來,微博客作為一種新媒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微博客自身的特性也決定了微博傳播的特性。微博的力量不容小覷,了解微博的傳播方式是利用微博進行傳播不可或缺的部分。區區140個字所承載的是信息傳播方式的改變和輿論結構的改變,怎樣使用好微博客為社會服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①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85
②李慧,《微博客現象的傳播學探究》[D].江西:江西師范大學,2010
③李彬:《傳播學引論(增補版)》[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6:167
(作者:西北師范大學廣播電視藝術專業碩士)
實習編輯:金晨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