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匯鑫


摘要:兒童探索世界的游戲性心理要求兒童書籍具有感官性、立體性。兒童書籍形態可以通過三維表現、感官傳達架起創作者和兒童讀者的橋梁,創造出與書籍內容相吻合的氛圍。這填補了文字和色彩表現力的不足,充分調動兒童通過感性認知、理解書籍傳達的信息。因此,感官性立體形態的兒童書籍能夠有效地開發孩子智力,并使此類書籍達到增值效應。
關鍵詞:兒童書籍;感官性;立體形態
在電子媒體時代,紙質書籍前所未有地受到以信息革命為核心的電子技術的影響,正在悄然地向非物質信息的電子書籍轉變。然而,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依然是紙質書籍的忠實使用者,因為兒童一般不會使用電子書籍,且不宜長時間注視顯示屏。另外,更為重要的原因是兒童從心理、生理的角度而言,具有對所有事物充滿好奇的天性,這就要求兒童書籍滿足兒童讀者的活動需求。
一、兒童紙質書籍立體形態設計的感官性功能
在嬰兒時期,鮮艷的顏色、會動能發聲的事物可以吸引兒童的注意力,使嬰兒產生好奇心,作出積極反應,獲得愉快的情緒感受。兒童在低幼階段愿意體驗多感官、全方位的刺激活動。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在4~12歲的階段更加喜歡參與各種新鮮的活動,并且在游戲活動中認識世界和探索世界。這就要求兒童書籍具有立體形態,滿足孩子“探索與發現”活動的感官需求。因此,兒童書籍應該根據兒童的天性,在書籍設計上追求感官性的立體形態,使兒童在與書籍的互動中得到生動的感受、愉快的體驗和直觀的信息。
紙質書籍的趣味形態對孩子開發智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感官性立體“形態”,“形”是指多維造型,即設計制作出“立體”造型的書籍;“態”是指能夠營造氛圍的因素,也就是滿足兒童視、聽、觸、嗅、味五種感官系統的需求。形、態珠聯璧合,才能產生形神兼備的童趣性藝術魅力,從而使書籍洋溢出童趣的氛圍,達到滿足兒童的左右腦充分發展的需求。因此,研究具有感官性、立體形態的兒童書籍顯得尤為重要。
二、書籍的“形”——滿足孩子好動的天性
兒童的立體化書籍是將圖書的內容按作者思緒和兒童的想象力延伸到涉及多種材質、造型的三維形態,甚至是第四維度的時空狀態,如歷史遺跡的藝術形態。這使孩子在接觸不同材質、感受各種形態的同時,對文明產生感性的認識,從而在潛移默化中領悟藝術形態,在寓教于樂中以積極的心態了解人類的造物文明。
1.奇妙的異形輪廓
書籍的圓、三角、卡通、物品等異形的外輪廓適合童趣心理,可吸引孩子的視線,調動閱讀的興趣。事物的外部造型可以運用規則和不規則的幾何型組合,利用其不同性質塑造出不同的造型特點,如:圓形相對柔和,具有彈性和控制力;方形穩定大方,但相對死板;三角形活潑且具有速度感。遵循這些原則科學組合,書籍造型才有美感,有利于凸顯書籍的性格。在確定幾何形后,再對需要強調的細節進行夸張處理,會使外造型更生動、更具差異性,這樣既可以表現出書籍外在個性的不同,又可以產生視覺上的感染力和多樣性。例如,兒童書籍的外形可以制作成不同造型的動物、水果、交通工具等物品形象,再結合圖片、文字等,既形成直觀效果,又使孩子有興趣和信心認識其間的信息(如圖1)。
2.多樣的表現手法
兒童書籍可以結合孩子天性好動的特點,設計成符合開發智力和提高動手能力的書籍形態。通過造型方式,還可將書籍做出立體、微縮效果,使小朋友平日常見、卻只能仰望的參天大樹,瞬間轉換為可以用“巨人”姿態俯視的“小花草”。這使孩子能夠較為全面地體驗生活中的不同形態(如圖2)。書頁可采用剪紙、折紙、拼圖、拼貼、插拔等制作方式設計,做出鏤空、透疊、覆蓋、結合等三維效果,以滿足孩子探索世界的心理需求。立體繪本《好餓的毛毛蟲》就運用了物體的不同外形,采用插接、挖洞等多種方式,展示了毛毛蟲從破卵而出變成幼蟲,再到破蛹而出成為美麗蝴蝶的全過程(如圖3),使小讀者每翻一頁都充滿了新奇,培養了他們探索與發現的能力。
3.歷史藝術形態的熏陶
各國的藝術制作工藝是人類成長的見證,形式多樣的藝術形態是歷史長河中的文明載體。孩子在閱讀書籍的同時,還應該對歷史上的藝術形態進行感性的了解。仿古造型、泥玩具、木偶、布偶、編制工藝等融入書中,會讓孩子切切實實地了解傳統手工藝形式。比如德國的兒童手工書,隨書附贈線、珠、針等工具,通過手工制作游戲鍛煉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還可以培養孩子發現線索的邏輯能力,以及對數學幾何的形象思維能力。
三、書籍的“態”——滿足兒童感官的需求
兒童的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都相當敏銳,因此書籍不僅要賞心悅目,而且也應該讓孩子能觸到、聽到,甚至聞到、品到。兒童感官系統的調動與閱讀活動同步,才會有效地增強書籍的趣味性,充分調動兒童的好奇心。現代兒童書籍的信息應該做到準確的“觀感”傳達,用感性的表達方式表現書中的信息,使書籍能夠成為讓兒童怦然心動的“好朋友”。
1.豐富的視覺感受
色彩是書籍形態設計中表達情感、渲染氣氛的重要手段之一。兒童對色彩非常敏銳,他們借助色彩確認對象,甚至用自己對色彩的好惡來表達他們的情感、沖突和困難。因此,注意兒童色彩心理發育過程,結合色彩構成的明度、純度、色相和色彩冷暖調子,以及色彩的等級與搭配,就能滿足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對書籍色彩的心理需求。例如,2~3歲的幼兒偏愛暖色勝于冷色,低幼兒童書籍設計可以暖色調為主、以冷色調為輔。3~4歲的兒童能夠明確分辨紅、黃、綠、藍、黑、白,設計書籍時就可以偏重艷麗的、高純度的飽和色來吸引兒童的注意力。5~7歲的兒童區別色調、明度和飽和度細微差別的能力進一步提高,針對這個階段的兒童書籍設計可以適當加入灰色調的、飽和度適中的柔和色,以提高孩子的審美品位。此外,兒童對文字不敏感,因此文字可以較少,字體不妨大一些。如能采用兒童式的手寫體,他們感覺則更親切。
2.生動的聽覺刺激
由于兒童識字較少,因此兒童書籍可以結合科技產品,把書籍制作成集可聽、可視為一體的讀物,滿足兒童的綜合感官需求。“易讀寶”“洪恩”等有聲讀物,書中不僅有語言對白,而且還有涓涓的水流聲、清脆的鳥鳴聲,甚至模擬創造出太陽普照大地的聲音等等,這一切都營造了孩子閱讀時的氛圍。書中還用聲音制作了很多小游戲陪伴孩子,激發孩子探索的欲望。這一切彌補了孩子獨立閱讀學習的困難,使孩子更加集中注意力。有聲讀物成為了孩子的完美老師、家長的得力助手。孩子們也經常認為有聲讀物的點讀筆是閱讀的“小伙伴”。
3.自然的質感體驗
紙張質感的差異,會帶來美的不同感受。紙的美體現在它的纖維經緯、觸感色澤等自然質感。堅挺的紙質會給孩子冷峻硬朗的感受;柔軟的紙質會給孩子溫柔細膩的感覺;凹凸的紙質會給孩子以親切的觸感。書籍根據不同的內容采取不同質感的紙質,甚至是適當地加上布料、金屬、木頭、塑料等不同材質,會讓孩子在翻閱過程中充分領略書中所反映的內容,從而充分激發大腦的興奮區域。比如兒童圖書中為形象地呈現動物形象,可以把羊毛、雞毛、豬皮等動物的皮膚和毛發附在不同頁面上,展示給小朋友。這種既奇思妙想又合情合理的設計,可以幫助小朋友近距離地辨別不同材質。另外,可根據材料的特性制作書籍,使之可以運用于特殊的環境,比如,紙張怕水,如果采用塑料材質做書籍,在沐浴、水上玩耍或在潮濕的地方旅游時,給孩子準備一本這樣的書籍,就能滿足孩子在玩耍之余看書的需求。
4.營造味覺、嗅覺氛圍
在時尚雜志的香水廣告中就有具有香水氣味的冊頁,讓受眾能夠直觀地聞到香水的味道。兒童書籍中,如果根據不同的花香、食物香味,提煉相應的化學成分調配融入到能夠保持氣味的紙張中,使書籍也具有豐富的氣味,就會讓孩子能夠全方位地感受圖書中的信息。
5.逼真的多媒體環境
兒童書籍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將視、聽、觸、嗅等感官綜合為一體,營造出多媒體互動的娛樂環境。例如迪士尼系列圖書就隨書附贈小投影儀、MP3、照相機等科技設備,讓孩子在看書的同時,還能使用投影儀把書變成“大書”,有助于觀看圖像細節;孩子還可以自己當主持人給小朋友講解、播放書中的故事,或者充當小記者為小朋友拍照。這樣的形式使孩子們在閱讀時,還能與小朋友們游戲,增進孩子們的感情,帶來新的友誼。
兒童書籍的形態是一個立體的空間,創造一個舒適、準確反映信息的閱讀環境是現代兒童書籍的任務。閱讀圖書是一種動態的行為過程,是一段時間中感受圖書信息的過程,是結合孩子的想象力在閱讀時理解、建立信息的過程。兒童書籍形態通過三維表現、感官傳達架起創作者和兒童讀者的橋梁,創造出與書籍內容相吻合的氛圍,調動兒童綜合感官來捕捉書籍中傳達的內容,運用感性思維來理解、填補甚至是超越文字和色彩的表現力。因此,感官性的立體形態能夠使孩子的綜合思維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也使書籍超越成本價值,達到增值效應。
(作者系鄭州師范學院講師)
*本文系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根植于河南民間文化的原創動漫發展研究》(項目編號2010FWX020)階段性成果;2010年河南省決策研究招標課題《河南動漫創新與中原民間文化資源開發研究》(編號B764)成果
參考文獻:
[1] 格羅姻.兒童繪畫心理學[M]. 李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 社,2008.
[2] 呂敬人.呂敬人書籍設計教程[M].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5.
[3] 艾爾·赫維茨,邁克爾·戴.兒童與藝術[M]. 郭敏,譯.武漢:湖 北美術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