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衛民 董燦蕾
摘要:20世紀30年代,陶行知在上海積極為兒童編輯出版科普讀物,為大眾出版搖旗吶喊,給教育出版物增添現實生活元素,對出版語言提出了普通化要求,為民族解放和社會民主事業而密切聯系革命與進步出版人,成為其平民出版思想與實踐的精彩篇章。
關鍵詞:平民化出版;陶行知;平民教育
隨著中國出版業大眾化和“走出去”趨勢的加強,平民化出版正走進千家萬戶。何謂“平民化出版”?要言之,即出版視角的日?;?、出版對象的大眾化、出版內容的生活化、出版語言的普通化、出版過程的互動化和出版目標的民主化等。①其實,早在20世紀30年代全國的出版重鎮、文化中心上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結合平民教育和社會活動實踐,在平民化出版領域作出了諸多有益探索,從而造就了其平民出版家的氣質和精神。②
一、為兒童編輯出版科普讀物
關注兒童是陶行知平民教育與平民化出版的重要內容。1930年,陶行知被國民黨通緝后剛到上海時,就接受其曉莊師范的學生方與嚴的建議,整理出《知行詩歌集》,交給兒童書局出版(1933),以后又在該書局陸續出版了前集(1935)、三集(1936),為兒童讀物出版壯大聲勢,開辟蹊徑。1931年4月,陶行知協助方與嚴等在上海籌辦了小朋友書店,并出版《兒童生活》《師范生》雜志。他還親自為這兩個刊物撰寫稿件,創作出了《一只白鴿》《烏鴉歌》等許多兒童詩歌,以兒童為中心宣傳生活教育理論,并逐步將重心轉移至兒童科普讀物上來。
1930年10月至1931年春,由于國民黨政權的高壓,陶行知被迫流亡日本。在此期間,他到處考察日本的發展狀況,認為“日本之所以強,強在它的科學發達”③。1931年夏,回國不久的陶行知就在上海提出了“科學下嫁”主張,即科學大眾化,把科學普及到工農大眾中去,讓老百姓、讓兒童享受到近代科學知識。他說干就干,并得到著名報人史量才捐款10萬元的大力支持,在上海西摩路(今陜西北路)創辦了自然學園。自然學園與位于亞爾培路533號(今陜西南路235號盧灣區圖書館)的中國科學社距離非常近,為自然學園平添了濃郁的科學氛圍。
科普工作其實相當艱苦,但心念廣大兒童亦能帶來諸多樂趣和力量。在自然學園,陶行知與高士其、戴伯韜、董純才、丁柱中、方與嚴、陶宏等一起搞科普創作,其間他與長子陶宏共同研究化學、電學和天文學。在陶行知的領導下,自然學園共編輯出版了108冊《兒童科學叢書》,包括近代生物、化學、物理、天文、礦物、數學、農業、生理衛生等知識,陶行知親自編寫了《兒童科學指導》《兒童天文活頁指導》《兒童的度量衡》《空氣的科學把戲》《肥皂的把戲》等11冊。
在主編《兒童科學叢書》時,陶行知要求圖書內容既要反映科學前沿,又要通俗易懂、生動有趣,適合兒童閱讀,目的“在引導小朋友把自己造成科學的孩子”,④他還鼓勵兒童注重實踐創造:“若能獨出心裁干得與書不同,這孩子將來便有發明創造的希望?!雹?/p>
20世紀30年代初,上海少兒讀物市場上有很多小學生讀的連環圖畫小說,但“供給兒童看的讀物實在太貧乏”⑥。陶行知在為兒童編輯出版科普讀物時,既注重積極引導中國少兒的現代性認知,還注意培養他們科學的日常生活習慣。
二、堅持不懈地推進大眾出版
為大眾出版吶喊助威,并付諸行動,一直貫穿陶行知平民教育的始終,無論是積極支持他人進行科普創作,還是義無反顧地投身于民族救亡運動,都能鮮明地反映這一點。
當時,陶行知曾看過科普作家高士其在上海創作的四本科學小品集:《我們的抗敵英雄》《細菌與人》《抗戰與防疫》《細菌大菜館》,對其大加贊賞,認為這些作品正合乎自己的心意。他鼓勵高士其要多寫,因為這類作品是小朋友的需要,是勞動大眾的需要,是祖國和人民的需要。這讓身殘志堅的高士其頗為感動,并堅定了他繼續進行科普創作的信念。⑦
20世紀30年代,隨著日本侵略中國日甚,中華民族救亡運動日益高漲。1935年“一二九”運動爆發后,陶行知與馬相伯、章乃器、王造時、鄒韜奮、沈鈞儒、鄭振鐸等280名文化教育界名人,聯名發表《上海文化界救國會宣言》,肯定學生運動,反對日本侵略,并要求國民政府保障人民結社、集會、言論、出版等自由。
1935年12月27日,陶行知等成立了上海文化教育救國會。1936年1月6日,上海文化界教育救國會通過了陶行知起草的《國難教育方案》,主張推進大眾文化,推動報紙、雜志、戲劇等的民族解放宣傳;1936年1月23日,陶行知提議成立了國難教育社,并領導起草了近期工作任務,要求出版大眾社會小叢書、大眾自然小叢書、大眾劇本、大眾詩歌、大眾小說、大眾唱本、大眾說書、大眾連環畫、大眾國難讀本、各級學校國難補充教材等。
1936年5月10日,陶行知和郭一岑主編的《大眾教育》在上海創刊,他在創刊號發表《大眾教育與民族解放運動》一文,認為大眾教育是大眾自己的教育,是大眾自辦的教育,是為大眾謀福利除痛苦的教育,并積極呼吁與民族解放聯系起來。
陶行知也以實際行動投身于生活書店的進步出版活動。1936年5月,上海生活書店負責人鄒韜奮策劃了《中國的一日》,這是我國首部大型報告文學集,編委會名單中包括陶行知、王統照、沈茲九、金仲華、茅盾、章乃器、張仲實、傅東華、鄒韜奮等。《中國的一日》展現的是全國各地各行業、各階層作者的現實生活,以此反映各地民眾抗日的呼聲,從而與國民黨當局的不抵抗政策形成鮮明的對比,全面揭示國家和民族生死存亡關頭的黑暗與光明。該書不僅在當時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影響深遠。
三、給教育出版物增添現實生活元素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這一思想也充分反映在其出版思想和實踐中。1934年2月16日,陶行知主編的《生活教育》半月刊在上海兒童書局創刊。在給該刊創刊號題詞時,他闡明了自己在上海寶山創辦的平民教育機構“山海工學團”的宗旨:“工以養生,學以明生,團以保生?!币院螅粩嘣谠摽锷习l表文章,不僅論及生活教育的內容、實質及其現代化要求,還結合自己在山海工學團的實踐,論述普及教育和“小先生制”等?!渡罱逃奉H具生活特色,在每期封面上,都配有陶行知生動活潑的親筆題詩,加之時事言論、世界大勢、科學新知等欄目的豐富內容,深受時人歡迎。
1935年秋,陶行知為普及教育編寫的《老少通千字課》四冊全部出版。該書共含112課,每冊28課,每7課為1單元,每單元最后一課為復習課文。課文內容多取材自農村社會生活,反映勞動人民疾苦;課文形式多樣,有詩歌、民謠、謎語、笑話、小故事等,通俗易懂。“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可以說關注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也一直是其平民化出版的中心內容。
四、對出版語言提出普通化要求
結合平民教育和生活教育主張,陶行知一貫主張語言的普通化,并身體力行。陶行知在上海與高士其交往期間經常說:“寫文章,就是寫話,要用口語才好?!雹噙@不僅影響高士其一生,更讓讀者看到了許多生動明了的科普作品。
他也公開主張使用大眾的普通語言。1935年12月,陶行知曾為《生活教育》撰文:《大眾畫報——一個需要,一個建議》,向著作界和出版界提出明確建議:“編輯出版一種真正的大眾畫報,要求是:灌輸現代知識,培養前進思想;用大眾語寫,要趣味勝過正經;用連環圖畫寫,要圖畫多于文字;編排清楚;價錢便宜?!雹釤o論是口語化,還是大眾語,都反映了陶行知出版思想中語言普通化的基本要求。
五、為民族解放事業而密切聯系進步出版人
1936年1月28日,面對民族危亡,上海各救國團體的800余名代表共聚一堂,紀念“一二八”抗戰四周年,宣布成立上海各界救國聯合會,當場選舉宋慶齡、馬相伯、沈鈞儒、章乃器、陶行知、李公樸、鄒韜奮等30人為理事,并決定創辦《上海救國會會刊》和《救亡情報》。
1936年5月31日至6月1日,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簡稱“全救會”)在上海成立。陶行知雖不在滬,但仍與鄒韜奮等人被推選為全救會執行委員,成了上海各界救國會聯合總會的負責人,并受全救會委托,前往世界各國宣傳抗日救國。
1936年7月11日,作為國際新教育會議代表及全救會的國民外交使節,陶行知前往英國出席國際教育會議。出國前夕,為響應中共中央發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號召,陶行知在香港和鄒韜奮修改了由胡愈之起草的《團結御侮的幾個基本條件與最低要求》(即《團結御侮宣言》)公開信,還“在港先行簽字,再持至上海作最后修正,并由沈鈞儒、章乃器二先生加入簽名發表”⑩。公開信于7月15日發表,公開呼吁國共合作、共同抗日,引起了全國各方面的重大反應。8月10日,毛澤東親筆回信,向陶行知等人表達敬意,并委派潘漢年攜帶《中共中央致中國國民黨書》副本交與他們,轉達了中共中央關于團結御侮的信息,以期共同推動抗戰。與革命和進步出版人的深入聯系與合作,不僅是陶行知平民化出版思想和實踐的必然結果,而且更反映了其出版目標中對民族解放和社會民主的追求。
結語
20世紀30年代,陶行知在平民教育思想和實踐基礎上,既充分利用上海大眾傳媒和出版的力量,進行兒童科學普及教育及大眾教育等,也與諸多出版人密切聯系,進行民族、民主思想傳播,推行國難教育和救亡運動,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出版實踐、平民教育和社會活動的結合與互動——新出版、新教育、新文化、新生活的自覺融合,從而構筑了嶄新的平民化出版形態。
(楊衛民系上海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副編審;董燦蕾系河南省鄭州市緯五路一小高級教師)
*本文系上海大學第五屆創新基金項目(項目編號SHUCX111017)、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 (項目編號09YJA770040)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 謝鴻輝.出版的平民化視角[J].出版科學,1999(3):21~22.
② 許宗元.論出版家編輯家陶行知[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1992(1):94~99; 吳奕寬.陶行知對中國現代報刊業與出版工作的貢獻[J].浙江師范大 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4):117-120; 孫景峰.陶行知教材編輯出版思想與實踐[J].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 社會科學版,2001(5): 110~113頁.
③ 戴伯韜.陶行知的生平及其學說[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52.
④ 華中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研究所主編.陶行知全集(第六卷)[M].長沙:湖 南教育出版社,1985:332.
⑤ 華中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研究所主編.陶行知全集(第六卷)[M].長沙:湖 南教育出版社,1985:333.
⑥ 張靜廬輯注.中國近代出版史料(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57:292.
⑦ 安徽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會.陶行知一生[M].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4:327.
⑧ 安徽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會.陶行知一生[M].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4:323.
⑨ 華中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研究所主編.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長沙:湖 南教育出版社,1985:912~913.
⑩ 陶行知.陶行知詩歌集[M]. 北京:三聯書店,1981:181.鄒韜奮.韜奮文集(第三卷)[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55: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