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倩倩 葉紅
【摘要】當下的輿論是公眾、媒介、政府三方的博弈,三者都想爭取主動,把輿論引至自己希望的方向。公眾是輿論的主體,大多數公眾的意見便是輿論;媒體,尤其是新媒體的興起使其呈現出強大的力量,媒體代表、引導甚至制造輿論;新媒體環境下政府意識到,不能再用老方法來對待插上網絡翅膀的輿論。
【關鍵詞】輿論格局公眾媒體政府
2008年6月20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人民日報社考察工作時特別強調:“必須加強主流媒體建設和新興媒體建設,形成輿論引導新格局。要從社會輿論多層次的實際出發,把握媒體分眾化、對象化的新趨勢,以黨報黨刊、電臺電視臺為主,整合都市類媒體、網絡媒體等多種宣傳資源,努力構建定位明確、特色鮮明、功能互補、覆蓋廣泛的輿論引導新格局。要把發展主流媒體作為戰略重點,加大支持力度,擴大覆蓋面和影響力?;ヂ摼W已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我們要充分認識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媒體的社會影響力,高度重視互聯網的建設、運用、管理、努力使互聯網成為傳播社會主義文化的前沿陣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有效平臺、促進人們精神生活健康發展的廣闊空間。”①這一論述為新時期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指明了方向。
一、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公眾的覺醒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普及,一個互動傳播的時代,一個網絡化的社會已經形成。在這樣一個傳播媒介和傳播技術相互融合的時代,信息流動的自由展現了前所未有的時間和空間維度。網絡社會中的受眾比之前任何時候都更具有主動性、參與性和個性。新媒體的出現使得過去那種傳播資源只掌握在少數傳播機構和個人手中的壟斷成為歷史。信息的多渠道,觀點的多樣性使得“傳者”和“受者”已經不再是過去那種簡單的“傳”和“受”的關系,兩者的區分變得模糊。在互聯網上人人都有話語權,人人都是傳者和受者。
網絡時代到來公民找到了可以發聲的渠道,每個公民都可以披露信息,利用網絡讓社會了解自己的遭遇,再通過輿論的力量促進事件朝自己期待的方向發展。一系列的網絡事件使公民意識到輿論的強大力量,于是公民開始積極尋求輿論的主動權。此外,輿論領袖在輿論引導中的作用不可忽視,尤其是微博關注度較高的用戶,因其擁有用眾多粉絲,他們的意見傾向可以影響輿論的發展方向。網絡的異軍突起打破了傳統媒體一統天下的局面,也打破了原有的輿論格局。網絡媒體發展起來以后,新聞事件中只有媒體在唱主角的時代一去不復返,輿論的主體回到了公眾,而且以公眾為主體的輿論在輿論監督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每次重大的公共事件都能引起網民聲勢浩大的輿論潮,公眾對新聞真相窮追不舍、刨根問底形成了有力的監督。
二、新老媒體聯手搶占輿論陣地
在新的輿論格局中,媒體依然是重要的一方。媒體引導輿論甚至引發輿論的作用,而且與互聯網聯合后,媒體呈現出更加強大的力量。李良榮教授認為,“新媒體是真正大眾化的媒體”。尤其是微博的興起,現在幾乎每一個重大的公共事件都是首先從網上曝出,李良榮教授形象地稱之為:新媒體點火,傳統媒體煽風,政府滅火。
新媒體在形成輿論中的作用不可小視,一個重大信息往往首先在網上出現,然后眾網友圍觀,大家對這個事件進行討論,逐漸形成了輿論,但是這種輿論要想成為一股“颶風”,就必須從網上走到網下,也就是傳統媒體的跟進。如果沒有傳統媒體的跟進報道,網上的這一小股輿論會很快被下一個網絡事件代替。所以,縱觀當下的輿論環境,新媒體的重要作用當然是毫無疑問的,但是由于新媒體自身面臨著理性、公信力、權威等方面的問題,傳統媒體仍然起輿論導向的作用,傳統媒體的立場觀點對輿論的發展方向起著重大作用。李良榮教授認為,在新輿論格局下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互動中,新媒體、傳統媒體和政府是角逐輿論主導的三方力量,在三方力量中如果有兩方站在同一個立場,那么就會引導輿論朝自己的立場發展。在當下輿論事件中,三方的站隊基本上有兩種情況。
1、新媒體加傳統媒體VS政府
在這種情況中,新老媒體站在同一個立場,而政府的立場和意見是和新老媒體不同的,這種站隊在我們當下的輿論事件中比較常見的。比如在溫州動車事故中,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一致向政府提出訴求,要求查找真相以及對有關責任人進行處分,輿論呈現一邊倒,傾向媒體與公眾。
2、政府加傳統媒體VS新媒體
媒體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媒體一項重要的作用就是宣傳黨和政府的觀點和政策。在輿論事件中傳統媒體和政府的立場保持一致。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和傳統媒體共同應對新媒體,輿論的方向會傾向于政府和傳統媒體這邊。例如,在“錢云會事件”中,網上的聲音堅持錢云會是被謀害致死,輿論一時嘩然,政府出來辟謠稱錢云會的死只是一場普通的交通事故,公眾并不信服,但隨著傳統媒體的跟進,披露公安部門的有關調查證據,輿論才最終平息下來。
三、輿論新格局的訴求與未來
輿論有鮮明的指向性,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政府指令性的行政管理手段幾乎是管理媒體和輿論的唯一方式。因此,傳統主流媒體在應對社會突發事件時往往受到各種因素的束縛而不能及時作出應對,從而滿足社會公眾的“知情權”。正是因為傳統媒體無法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對事件真相遮遮掩掩,才使得互聯網上的意見更加引人注目。隨著網絡尤其是微博的發展,公眾可以通過網絡表達觀點。但新媒體“自由”、“個性”、“民主”的潛質并不是制度化的民主實踐,網絡上發出的聲音,正是對建設制度化民意表達渠道的呼喚和需求。網絡有情緒化、非理性、缺乏權威等缺點,所以建設一個官方的、權威的發聲平臺更加迫切。②
輿論環境發生變化后,政府部門意識到,在新的輿論環境下必須改變工作方式,消除公眾的不信任。公民的最大訴求就是“求真相”,越是想辦法掩蓋真相,用些幼稚的理由搪塞公眾,公眾越是窮追不舍。如何引導輿論,把握輿論的主動權。在新的輿論格局下,相關部門也一改過去的做法,開始有了一些良性的轉變,比如及時發布權威信息,接受公眾和媒體監督等。
參考文獻
①《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
②李良榮、張嫄,《新老媒體結合 造就輿論新格局》,《國際新聞界》,2008(7)
(作者:均為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1級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