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昭旭
河南省臺前縣侯廟鎮金莊村有一位20歲的雙目失明殘疾青年,被臺前人民譽為“最具有愛心的青年人”。他叫楊守錢,自幼喪母,七歲時因意外致雙目失明,失去母愛又雙目失明的他,真是喪失了活下去的信心。在慈悲善良的奶奶呵護下,在好心的親戚鄰居的關愛和鼓勵下,他戰勝了自卑,堅定了自強、自立、自信的決心,勇敢面對現實。他知道世間還有真情在,人間還有無限愛。他要感恩,要奉獻。十幾歲他便謀求自食其力的門路,一個十幾歲的殘疾孩子,如何謀求職業?在現在正常人都就業困難的情況下,一個雙目失明的人又如何生存?他找到了另一位盲人,求其傳授他《易經》,學一技之長,求生存之路。這位盲人老師把易經知識手把手傳授給他,于是他開始了用易經知識為人服務的漫漫人生,對于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人們又對易學存有“迷信”之戒心,這一生路何等艱難,可想而知。但他從小聰明,加上他的自信和執著以及生存的渴望和報恩的堅強,他用心思悟易學的博大深奧。終于贏得了人們的認可,他得到了收入,除了自己必要的費用外,他孝順年邁的奶奶,救助那些與自己同樣不幸的孩子和孤寡老人。他的報恩善舉更加贏得了社會的尊重。
2009年,他得知我縣成立了慈善總會,知道了這是一個募集慈善資金以救助困難群體的社會團體,他想這不正是自己所要依賴的機構嗎?于是,他坐上三輪車來到縣慈善總會,開始了他的慈善捐款之舉。他剛到慈善總會,我們認為他是來求救的,誰知他從口袋里掏出三百元,說我是來捐款的。從此他便與慈善總會結下了不解之緣。2010年9月至今,他已75次來慈善總會共捐款2.5萬元,并建立了“楊守錢慈善基金”。已按他的意愿救助孤兒,單親困難小學生81人、孤寡老人2人,發放救助金1萬余元。會長林英潮考慮到他的收入不多生活又很艱難,家中還有80多歲的奶奶,況且他還沒有成家,勸他積攢點錢也好照顧奶奶,但他執著地說:“不用勸我,我知道還有很多像我一樣的青年,他們上不起學,生活困難,我沒有理由不去幫助他們,我在最困難的時候得到了愛,我應當用愛去回報。”他的愛心感動了臺前,感動了臺前人民。縣委書記牛春堡高度贊揚了他身殘志堅、奉獻愛心之舉。
他的事跡傳出后,有不少中央、省市媒體前來采訪,人們期待把這位殘疾愛心青年的事跡傳播出去,以激勵和引領更多人尚慈崇善,為慈善事業作貢獻。然而人們的期待化為烏有。經過我們了解,多數媒體認為他的職業是通過《易經》來獲取錢財,有傳播迷信之嫌,所以不敢報道。對此,我們十分不解。為什么對慈善如此苛刻。如果照此思考,那么質疑不就更多了嗎?領導干部慈善捐款有沒有貪污受賄之嫌?企業老板捐款有沒有偷稅漏稅之嫌?難怪,對陳光標那樣重量級的慈善人物忽悠、質疑也易如反掌,而對一個20歲雙目失明的殘疾青年楊守錢的猜測質疑就不足為奇了。
我國慈善事業正處于大普及大發展階段,對慈善事業應當結合我國國情,結合我國慈善事業現狀,結合客觀實際,不能強求苛刻,應當平和包容、鼓勵支持,多一份關愛、少一分質疑,多一份鼓勵、少一分批評,多一份理解、少一分隔閡,真正讓慈善愛心得到慰藉,促進慈善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我想借用貴媒體開展一次大討論,使大家統一認識,更好地使慈善愛心人士播灑愛心而不猶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