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紹喜 夏丹
摘 要:瀕危語言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已經成為語言學家研究的新領域。本文就什么是瀕危方言,怎樣界定瀕危方言做初步的探討。
隨著工業化程度的進一步加深,地球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遭到嚴重威脅。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其多樣性也在日趨消失。瀕危語言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已經成為語言學家研究的新領域。近年來,我國語言學家在關注瀕危語言的同時又提出了“瀕危方言”的說法。
瀕危方言的提出對方言研究有著重要意義,因而引起了語言學界的重視。然而,語言學家對瀕危方言的定義及界定標準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如果把漢語方言當作一個整體,或即使按現行的辦法分成10種方言,那么可以預料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漢語方言不會有‘瀕危之虞。”所以,我們認為瀕危漢語方言是指使用人數少,代際傳承性差,社會使用功能日趨萎縮的方言。
一種語言是否瀕危,不能僅憑該語言的使用人數的多少來定,某些方言就目前而言使用人數多,但因下一代開始使用雙語,導致母語的使用域日漸縮小,那么這種方言的生命力也不旺盛,有瀕危的可能。相反,某些方言雖然使用人數不多,但其代際語言傳承性強,后代仍然在各種場合使用母語,這樣的方言自有其活力和生命力,自然不能歸入瀕危語言。所以,要界定某方言是否為瀕危方言,可以參考如下幾個因素。
一、社會功能
語言具有交際功能、載體功能和情感功能。考察方言的社會使用功能也可以從這三個方面著手。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對同一方言的族群成員而言,該方言是他們交際的主要工具。不同方言的使用域不同,參考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相關文件,可將方言使用域走向分為幾個層次:(1)通用:該方言用于所有領域、所有功能。(2)多語交替:多數社會域、大多數功能使用兩種或多種語言或方言。(3)正在收縮的語域:該方言用于家庭和諸多功能,但強勢語已開始滲入家庭。(4)有限的語域:方言使用的社會域有限或功能有限。(5)非常有限的語域:該方言只用于非常有限的語域,功能甚少。(6)滅絕:該方言不用于任何領域,無任何功能。其中屬于(1)層次的方言穩定性最強,屬于(2)~(5)層次的方言分別有著不同程度的瀕危性。
方言的載體功能主要體現為某方言對該方言區的民俗和傳統文化的承載。不同方言的載體功能強弱不同,而方言載體功能的強弱首先體現在該方言是否有一套完整、固定的文字系統。如果某方言擁有固定的文字系統,那么該方言就擁有記載歷史與文化的文獻資料,后代能夠依據文獻資料更好地掌握母語,所以這種方言相對于沒有固定文字系統的方言而言,其使用者上一代與下一代之間對母語的授受情況要好,方言的活力要強。方言載體功能的強弱其次體現在該方言是否擁有一套固定的語音系統。某方言雖沒有一套固定的文字系統,但擁有一套固定的語音系統,不易受到周邊方言的侵入,能保持自身的穩定,并依靠這套固定的語音系統實現方言的載體功能,那么這種方言相對語音系統呈多變性、流動性的方言無疑更具生命力。
方言的情感功能體現在同一方言族群成員聽到彼此的口音,就知道同屬于一方言,進而拉近彼此感情。如果同一方言族群成員交流時,無法因彼此口音相同或相近而產生親近感,從而導致方言的情感功能喪失,那么該方言可能已經分化,甚至正在走向滅亡。
當然,在界定某方言是否瀕危時,方言的三大社會功能并非處于同一平面,而是以交際功能為主,載體功能和情感功能為輔。因為后二者是以前者為基礎的,如果某方言的使用域極其有限,甚至不用于任何領域,那么該方言的載體功能將嚴重削弱,甚至消失,情感功能更是無從談起。而后二者又以載體功能較為重要,因為如果某方言既無固定文字系統又無固定語音系統,那么該方言的情感功能將失去依托。
二、代際傳承性
所謂方言的代際傳承性是指方言族群成員上一代與下一代之間對母語的授受情況。根據方言代際傳承性強弱,我們可將方言的代際傳承性分為6個層級:(1)安全:各年齡段都使用。(2)不安全:所有兒童在有限場合使用,部分兒童在所有場合使用。(3)確有危險:多為父輩和更上代人使用。(4)很危險:僅限于祖父母輩及更上輩人使用。(5)極度危險:僅有極少曾祖輩人使用。(6)滅絕:在世者無人使用。
除以上兩個要素外,要界定某方言是否瀕危,還要考慮到該方言的分布狀況。如果方言族群呈較大規模聚居,即形成板塊狀的方言島,那么在同等條件下這種方言瀕危的可能性要小;如果方言族群呈小規模聚居,即形成點狀的方言島,那么在同等條件下這種方言瀕危的可能性比較大;如果方言族群呈散居狀況,那么在同等條件下這種方言很可能成為瀕危方言;如果某方言族群成員與另一方言族群成員呈雜居分布,那么在同等條件下這種方言也很可能成為瀕危方言。另外,語言的內部差異程度、國境內外的分布狀況、交通狀況等因素也要考慮在內。
對瀕危方言的研究是漢語方言瀕危的現狀所需,它將有利于我們加深對自身語言現狀的認識,促進語言研究向縱深層次發展,也有利于保持語言文化的多樣性,促進文化多樣性與生態多樣性的協調發展。我國對瀕危方言的研究尚屬起步階段,許多問題諸如瀕危方言的具體數量、分布狀況、瀕危程度以及其瀕危有無規律等還不能解答,有待方言學家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曹志耘.關于瀕危漢語方言問題[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l,(1).
[2]我國瀕危語言問題研討會紀要[J].民族語文,2000,(6).
[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語言活力與語言瀕危[J].民族語文,2006,
(2).
[4]孫宏開.少數民族語言活力排序研究[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6,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