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面臨新挑戰
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求,同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圍繞“三強三?!薄獜娍萍急0l展、強生產保供給、強民生保穩定,進一步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奮力奪取農業好收成,全力促進農民較快增收,努力維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實現“三強三保”,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面臨難得的好形勢。延續多年好勢頭,2011年,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八連增”,農民增收實現“八連快”,現代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加快推進,水利建設和農村民生改善取得實質性新進展??梢哉f,2011年的農業農村發展,是整體提速、全線飄紅的一年,是農民順心、農村祥和的一年,也是本世紀以來總體發展最好的一年。
但也必須看到,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更為復雜嚴峻,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加深,我國耕地和淡水資源短缺壓力加大,農業發展面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明顯上升。實踐證明,要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實現穩中求進,必須避免農業出現閃失,避免主要農產品供給出現問題。
為此,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絕不能因為連續多年增產增收而思想麻痹,絕不能因為農村面貌有所改善而投入減弱,絕不能因為農村發展持續向好而工作松懈。
政策有新亮點
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緊緊圍繞保障農產品供給,突出強化農業科技創新,提出了一系列理論性、指導性強的新觀點、新論述,出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操作性強的新政策、新舉措,有不少新的亮點。
在政策設計上,明確“三大指向”,強農惠農富農,就是強化農業基礎、惠及農村發展、富裕農民生活。
在總體思路上,提出“三強三?!?,強科技保發展、強生產保供給、強民生保穩定。
在“三農”投入上,要求“三個持續加大”,持續加大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持續加大國家固定資產投資對農業農村的投入、持續加大農業科技投入,確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
在農業科技定位上,界定“三是三性”,農業科技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支撐,是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選擇,是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決定力量,具有顯著的公共性、基礎性、社會性。
在提升農技推廣服務能力上,集中出臺“三大政策”,即實現在崗農技推廣人員工資收入與基層事業單位人員工資收入平均水平相銜接,2012年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縣項目基本覆蓋農業縣(市區場)、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條件建設項目覆蓋全部鄉鎮,集中解決基層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人員待遇低、推廣經費缺、工作條件差的問題。
保供給必須強科技
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長期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根本出路在科技。因為我國農業發展依靠繼續消耗農業水土資源的余地越來越小,依靠不斷增施化肥農藥也越來越難以為繼,必須要更多地通過農業科技進步,來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
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農業科技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支撐,是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選擇,是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決定力量。意味著我國已到了必須更加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歷史新階段。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勢,必須盡快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
立足國內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保障主要農產品供給,對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來說,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必須確保糧食生產不滑坡、菜籃子產品供應不斷檔、農產品價格不大起大落。必須加大農業投入和補貼力度,在投入方面要持續加大農業科技投入,確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在對農民的直接補貼方面,繼續加大補貼強度。必須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必須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政策。
與此同時,長期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還應繼續改善設施裝備條件,不斷夯實農業發展物質基礎;提高市場流通效率,切實保障農產品穩定均衡供給。
(人民日報記者朱雋)
數字鏈接
11424億斤:2011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11424億斤,總產量、平均單產、人均占有量、三大谷物產量均創歷史紀錄,主要農產品全都增產。
1萬億元:據財政部門初步統計,2011年中央財政對“三農”的實際投入首次突破1萬億元大關,達到10408.6億元,同比增長21.3%。
52%:“十一五”末,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2%。農業科技已成為推動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
95%: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我國培育主要農作物新品種2600多個,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
0.6%:2009年,我國農業科研投入占農業GDP的比例僅為0.6%左右,力爭2015年達到2.2%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