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吉甫
文章編號:1008-0546(2012)04-0050-01中圖分類號:G632.41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4.023
2011年12月3日,泰州市教育星光大舞臺化學教師教學技能展評決賽在姜堰市南苑學校舉行,筆者有幸參加賽課并獲農村組一等獎。
我選的課題是滬教版九年級化學第五章第四節“石灰石的利用(一)”(當時該校剛學完第四章)。課上,我首先用多媒體展示了“奇峰怪石”、“溶洞內的鐘乳石”、“人民英雄紀念碑”、“天安門前的華表”、南苑學校內鐫有“天道酬勤”的文化石等圖片,同學們如入“石海”,課堂氣氛,立即活躍起來,大家盛贊“石之美”。欣賞之余,學生按照學案自學課本相關內容,結合生活實際小組討論三個內容:石灰石的用途;其他含有CaCO3的物質;你對石灰石、大理石已經有了哪些認識。學生又是一陣讀書、討論、交流。大組交流后化學課代表在黑板上展示了實驗室用石灰石或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制取CO2的化學方程式,全體同學都認識了CaCO3的這一化學性質。接下來,老師順勢展示Na2CO3、K2CO3、NH4HCO3樣品讓大家猜一猜,它們能否與稀鹽酸反應生成CO2呢?師生共同實驗,結論是肯定的。老師適時引導學生分析思考,為什么以上物質都能與稀鹽酸反應生產CO2呢?經過討論,大家一致認為,它們都有共同的成份“”,很自然地引入碳酸鹽的概念和化學性質。
碳酸鹽都能與稀鹽酸反應生成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CO2——檢驗碳酸鹽的方法。
課堂至此花了8分鐘時間,余下的12分鐘時間,布置學生進行檢驗碳酸鹽的實驗探究,學生分成八個小組,按照屏幕上提示的要求進行探究,并把實驗現象、結論和發現的問題記錄在表中,老師行間巡視指導。這是課堂的中心部分,同學們積極動手,仔細觀察,勇于探索,實驗成功的笑聲、“失敗”的爭論聲不絕于耳,整個過程既緊張又活躍。
最后一個高潮是交流討論,學生提出了許多生成性問題,也有由于操作失誤出現的問題,討論非常熱烈,老師適時作了點撥和總結,由于時間關系,學生們還帶著一些深層次問題下了課。
課后,金惠文特級教師(滬教版九年級化學教材編委)進行了現場點評。金老師首先肯定我的課題選得合理,本節內容與第五章前三節沒有直接聯系,又有實驗室用石灰石或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制取CO2和化學方程式的書寫作基礎,過渡自然。褒獎我的課堂是十幾位參賽選手中課上講話最少的,始終以學生活動為主,效果很好,這是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教學理念。學生實驗探究活動中遇到了老師預設課堂中沒有想象到的問題,如貝殼與稀鹽酸反應產生了大量的CO2,但學生說石灰水未變渾濁,老師很尊重事實,很尊重科學,引導學生繼續探究問題所在,而不是把預設的結論強加于學生,這是一種科學的態度、科學的個性,值得發揚。
課堂教學的高效率是時下所有教師的追求,筆者結合本節課和平時教學實踐談三點體會:
(1)教學情景是課堂教學的一個基礎要素,也是教師引導學生深入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創設合適的教學情景,不僅能激發學生對化學學習的濃厚興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全面理解,還能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促進學生積極探索、勇于創新、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是情景創設的有效性。本節課我除用壯觀的“奇山怪石”、“溶洞內的鐘乳石”、“人民英雄紀念碑”、“天安門前的華表”圖片作為情景展示外,還現場采集了南苑學校內的文化石圖片制作課件展示,這就更貼近學生生活,學生認識到石灰石、大理石就在身邊,一下子明白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任務,從而激發了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課堂氣氛自始至終非常活躍,高潮一個接著一個,效果超出我的預想。
(2)一節課精彩與否不在于老師講得天花亂墜,而在于學生動了多少,收獲如何。正如專家點評所說,“這節課老師說的話很少”。我的課堂流程主要是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實驗探究,教者參與其中。問題由學生提出,結論由學生討論而得,教者只是適時做些點撥。我覺得“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才會真正體現課堂上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互動面越廣,互動層次越深,課堂教學越有效,課堂教學越有生命力。
(3)用科學的態度對待學生探究活動中生成性的問題,讓學生所學知識得到升華和延伸。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肯定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有些是教者預設和預想的,但也有可能出現意外的。對于出現的生成性問題,我順利地用科學的態度幫助學生解決了。如第七組提供的藥品是鵝卵石和雞蛋殼,探究結果石灰水未變渾,這在我的預設之中,鵝卵石不含碳酸鹽,與鹽酸接觸無氣泡產生,蛋殼與稀鹽酸接觸緩慢地產生氣泡,石灰水未變渾,教者引導學生分析。原因可能有三個:(1)CO2太少;(2)石灰水變質;(3)鹽酸太濃。而第二組的學生提出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問題,貝殼與稀鹽酸劇烈反應產生大量氣泡,而最后石灰水仍然澄清,這時我指導學生將反應裝置的導氣管伸入新盛有石灰水的試管中,可見石灰水立即變渾濁,問題迎刃而解,再引導學生探討分析該組出現問題的原因是觀察不仔細,實驗時,只注意著裝置內反應劇烈,覺得很好玩,而未顧及到石灰水瞬間變渾即變清了,引導學生查閱資料,了解過量的CO2與生成的沉淀CaCO3反應,生成可溶性Ca(HCO3)2以后再也不會變渾。這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深層次的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會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學習的興趣,同時為高中學習打好基礎。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在新課改和“五嚴”背景下,如何提高課堂效率,是全體同仁都在探討的問題。固定的教學模式不一定適用于每一節課,而重在老師精心策劃、靈活運用,真正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在實踐中求知、解惑,在探究中感悟、創新,為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基礎,應是我們從事基礎教育的教師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