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年 曾力 袁心平
摘要:藝術類設計人才是社會主義高素質文化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教學是應用型藝術類設計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之一。我國工科大學藝術類設計人才培養存在教學觀念與教學條件、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等諸多問題,構建實踐教學目標、方法、內容、保障體系的“三層次、四方法、五模塊、六建設”模式,是工科大學應用型藝術類設計人才培養的創新舉措。
關鍵詞:實踐教學模式;藝術類設計人才;工科大學;培養創新
《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隊伍是基礎,人才是關鍵”,要求“加快培養造就德才兼備、銳意創新、結構合理、規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隊伍”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優化專業結構”。藝術類設計專業人才(如產品設計、環境藝術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影視媒體設計、動畫設計等)作為社會主義高素質文化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中堅力量。實踐教學是藝術類設計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對構成藝術類設計人才的合理知識、智慧結構,啟迪思維,提高綜合運用知識技能解決設計問題的能力發揮著重要作用。構建工科大學設計類藝術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模式,既是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精神,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的必然選擇。
一、工科大學藝術類設計人才培養狀況掃描
工科大學在我國高等教育和國民經濟建設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至七八十年代,工科大學的規模比重、專業數量曾占整個高等教育的三分之二。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工科大學面臨著學科間相互交流、相互促進和相互交融的問題,以工為主,理工結合,多學科協調發展成為現代工科大學發展的新模式。很多工科大學為推進學校綜合化進程,豐富校園文化,培養復合型人才,在保持人才培養目標、學科結構、社會服務領域的特色基礎上,將科學性、工程性與藝術性緊密結合,或合并、組建傳媒、設計、美術、服裝等院(系),或在建筑、機電等傳統院系開設藝術類設計專業。初步形成與文科大學、師范院校、藝術院校并行的工科大學應用型藝術類設計人才培養模式。
根據中國校友會網發布的2012年中國理工科大學排名和設計在線網(2011-03-19)發布的相關資料[1],筆者選擇理工大學排位在前40名的院校,結合設計藝術學科建設情況,分析發現:截至2012年年初,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34所大學(占85%)開設有藝術設計、媒體設計、工業設計、服裝設計等藝術設計類專業;設計藝術學博士點2所,占全國11個設計藝術學博士點的17.5%;具有設計藝術學及相關博士點大學6所,占15%;設計藝術學碩士點28個,占全國134個碩士點的20.8%,70%的學校具有培養設計藝術學研究生人才的資格。工科大學每年為社會輸送數以萬計的藝術類設計專業畢業生,為我國應用型設計人才的培養、設計學科的研究以及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二、藝術類設計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問題透視
我國工科大學藝術類設計人才培養與學科建設工作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取得了輝煌成就,但藝術類設計人才的工程設計應用能力、實際動手操作能力、自主創新創業能力等與社會期望存在差距,實踐教學存在的諸多問題成為工科大學藝術類設計人才培養的軟肋。
(一)教育觀念與教學條件的問題
2011年2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議批準了經過調整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藝術學成為“學科目錄”中第13個“學科門類”,設計學成為一級學科。藝術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仲呈祥稱,“這是我國高等教育史、學科建設史和人才培養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是21世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藝術自覺、藝術自信、藝術自強的一項重大舉措”。藝術學科歷時14年之久,終于贏得一場“獨立戰爭”,這足以說明在我國高等教育中,藝術教育觀念問題根深蒂固。觀念偏見導致個別工科大學存在重工輕藝的現象,藝術學科的特殊性往往不被理解和尊重;藝術設計等專業發展存在被邊緣化的趨勢;甚至個別大學新辦藝術設計等收費較高的熱門專業,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短視性、盲目性和趨利性。同時,工科大學藝術類設計人才培養的專業教育發展速度過快,導致師資數量缺乏,學歷層次、知識結構不合理。部分教師由繪畫、工藝美術和機械、材料等改行,缺乏全面系統的設計訓練,不少專業教師缺乏市場、工程等知識和實踐經驗。教師疲于應付教學任務,無暇考慮教學質量的提高。實踐教學普遍投入不夠,工作室場地、設備設施、環境氛圍問題存在較多,尤其缺乏市場和商品化運作的實習實訓、實踐教學基地。藝術設計實踐教學與企業互補互利的產、學、研、用機制急待完善。
(二)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的問題
相對而言,工科大學藝術設計專業開辦時間較短,起步較晚,存在實踐教學環節不明確和實踐課程教學大綱質量問題,導致教師很難在實踐課程指導中區分“實踐”和“實驗”的含義,對實驗課程名稱、實踐課程內容的理解存在盲區。[2]實踐教學過程中,師傅帶徒弟的家長式和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模式普遍存在,忽視培養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學能力。由于側重藝術感覺的審美層面和藝術表現力的培養,繪畫性的效果圖和制作圖成為學習設計的主要流程。學生不熟悉生產環節和材料工藝過程,紙、電腦、教室、黑板仍然是教師與學生表現和交流的主要場所和媒介。實踐教學與課程基礎脫節、與科學技術脫節,停留于紙面和模型效果訓練。畢業設計虛擬題目較多,與設計市場、社會需求、生產消費環節脫節,過程玩套路,手法玩花樣,扼殺了學生設計創意的潛力。實踐教學課時總量不足,選擇實習單位困難重重。實踐課程作業布置缺乏科學性,學生忙于應付,課業負擔過重;實踐課程成績評定主觀隨意,實踐教學過程管理流于形式。
三、藝術類設計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創新
藝術類設計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是由藝術實踐教學活動中的各要素構成的,與理論教學相互配合、相互依托的有機聯系的總體。工科大學應用型設計人才培養的關鍵是實踐教學的體系構建與保障條件建設問題。
(一)三層次——實踐教學目標體系
目標體系是根據藝術類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的要求,結合專業自身特點制定的專業總體及具體環節教學目標的集合體。培養應用型設計人才是工科大學藝術類設計專業實踐教學的根本目標。三層次是指基礎層次、專業層次和創新層次?;A層次是以提高學生美學素養為重點,著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品德修養和綜合職業素質,以學生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訓練為主,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初步能力以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設計表達基本技能;專業層次是以設計訓練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綜合把握和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解決專業領域分析問題和解決技術問題的能力;創新層次是以綜合性、設計性、探索性項目設計訓練為主,突出訓練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展第二課題內容,強化學生的創造性、探索性思維能力培養。要實現實踐教學的三層目標,必須轉變教學觀念,樹立“實踐才是專業根本”等教育理念,聘請行業企業一線專家、知名大學品牌專業教授擔任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委員,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加強藝術類設計專業與工科大學優勢學科專業融合,從人才培養定位、專業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方面突出實踐教學的特殊地位。
(二)四方法——實踐教學方法體系
方法體系是促進教學內容順利完成,在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各個層次都能有效培養學生能力和激發其創新意識的手段。四種方法包括課堂實踐教學、項目實踐教學、行業實踐教學和社會實踐教學。
課堂實踐教學一般以課堂為教學場所,是以課程結構和內容為主體,圍繞相應課程中的知識吸收、技法訓練、思維引導等開展具有實踐意義的教學。除少數純理論課程(設計史、設計概論、美學、設計心理學等)外,所有課堂教學課程應配有實踐教學計劃大綱,建立與理論教學相匹配的實踐教學方法體系。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教學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為教,學也不能成為學。很多專業性或技術性較強的課程需要邊講課、邊實踐,既可請知名大學品牌專家學者、專業教授來講學,也可請社會生產實踐一線的知名工藝師、設計師、工程師來授課;項目實踐教學是讓學生參與學校、社會、教師不同層面的橫縱向科研課題項目,在真實的項目運作中鍛煉從實際調研、目標規劃、創意設計、創作制作到營銷及管理分析等整個流程的素質和能力。每項課題都可讓多名學生參加,可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具體情況,進行統籌安排。實踐學習的地點可以是教師工作室,也可以是設計制作公司,還可以在設計施工工地;行業實踐教學是在現實的藝術策劃、設計創意、生產實施中以創作、創意為核心,激發創造潛能,培養創新思維,直接鍛煉并檢驗職業素養、從業能力。在行業實踐過程中了解行業狀況,能使學生看到行業競爭帶來的人才競爭現實,有利于提高其學習的自覺性和自律性。社會實踐教學是在最廣闊的空間中全面培養學生的設計自律意識、社會責任使命等價值觀、倫理觀,使設計人才適應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需求,服務社會并引領生活。社會設計實踐既能檢驗學生在學校學習的效果,也能培養其團隊精神,還能為其從學校到社會提供一個緩沖地帶,為自主創業奠定人脈資源基礎。
(三)五模塊——實踐教學內容體系
內容體系是各個實踐教學環節,通過合理結構配置呈現的具體教學內容,是實現藝術類設計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特色的核心與關鍵。五模塊包括實習實訓,設計展覽,實踐制作,科技創新和素質拓展。它們既是實踐教學的核心內容,也是非常重要的五個教學環節。實習是單項活動的串聯,是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強調實踐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包括認知實習、采風實習、專業實習、畢業實習、金工實習、制圖實習和參觀實習等。實訓包括課程設計、項目設計和畢業設計,是對專業知識綜合運用的進一步提升,強調實踐的多方面和深層次性。其中畢業設計是實現專業培養目標的重要實踐環節,是對大學所學知識進行深化與升華的過程,是對學生綜合素質與實踐能力的全面檢驗。設計展覽有課程展覽、實習展覽、畢業設計等專題展覽和社會、行業交流展覽,既是學習成果匯報,也是學習經驗借鑒,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作為視覺盛宴,它對于校園文化氛圍塑造、文化傳承意義重大。實踐制作特指涉及技術、科技層面的工藝、材料項目實驗論證,運用實驗設施、設備完成的各類設計成果的制作,如材料工藝、人機工學、設計構成、展示模型的驗證、制作加工、各種作業圖冊打印裝幀等等,鍛煉了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蒲辛㈨棥W科競賽、行業競賽、報刊雜志公開發表作品(論文)等科技創新活動,能讓學生緊跟社會設計潮流和社會設計熱點問題。學校可以通過設計競賽,找到自身在國內外同行中的地位、優勢和缺點。學生可以通過設計競賽檢驗自己所學的知識、設計創意與服務社會的能力。學校還可以通過軍事訓練、公益勞動、學生社團、各類培訓、考試考級、社會活動來拓展學生素質,將學生參加講座、報告會、志愿活動內容納入實踐教學內容,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以此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職業素質、創新能力、創業能力。
(四)六建設——實踐教學保障體系
校內實習資源建設。發揮工科大學實驗教學場地面積較大、設施設備較先進及國家、省部共建實驗室較多的優勢,整合校內實驗、實踐教學資源。如充分利用城市建設設計學院的土木工程、建筑學,資源環境學院的城鄉規劃,機械自動化學院的機械設計、工業工程,汽車交通學院的車輛工程,材料冶金學院的材料成型控制等相關專業實驗室,開設材料工藝、景觀生態、建筑設計、光環境、交通工具設計等課程實踐。還可采取教學性公司模式(以專業師資為主體,注冊實體公司的校企一體、教學做一體的實習訓練基地)或鼓勵社會資源通過投資、參股、掛牌等方式參與實習資源建設,共創產、學、研、用合作教育基地。[3]
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傳統工科大學有著行業部門或與企業長期合作的傳統,可合作共建實習基地或“準就業”基地,進行訂單式培養。目前,一些政府部門,設計培訓機構也在積極創設專門的實訓基地,如上海公共實訓基地大學生實踐園區、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大學生實訓基地、蘇州國際科技園培訓中心等,這也是市場運營模式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新模式。
實踐教師隊伍建設。高素質實踐教學師資隊伍要求具備現代教育理念和掌握過硬技術,既有一定教學能力,又樂于教書育人,且熟悉實踐教學業務流程。應該由“雙師型”教師、實驗室(工作室)技術人員、特種工藝技師或機械技師與專業教師、科研骨干、管理人員組成?!半p師型”師資既可以通過引進知名工藝師、一線設計師、工程師任職解決,也可以選派教師到企業進行實際操作,強化教師理論和設計施工、工藝實踐相結合的意識與能力,還可以聘請專家、技術骨干作為兼職實習、實訓指導教師。同時,要求現任實習、實訓指導教師參加國家崗位技能培訓,取得崗位等級證書或職業資格證書,通過強化專業技能考核來提高專業教師的實踐能力。鼓勵理論教師定期開展實踐教學研究活動,豐富實踐教學經驗,提高實踐教師隊伍整體素質。
實踐教學組織機構建設。學校層面的組織機構,如實踐教學辦公室,對全校性的實踐教學進行宏觀管理,制訂相應的管理辦法和措施,負責學校實踐教學經費下撥、實驗資源平臺共享的協調等。院(系)二級單位的教學機構,如藝術學院教學辦公室,則具體負責每一時段、每一環節實踐教學的組織與實施,負責實踐教學計劃制訂、過程落實等。學校、院系兩級教學管理機構協調合作,齊抓共管,是實踐教學工作高效運行的組織保障。[4]
實踐教學考核體系建設。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知識內容和形式有所不同,其評價考核體系也應不同。教師考評主要看教學計劃是否符合專業特色,教師是否做到每一次或每一個實踐單項都有目的、有要求,檢查實踐項目能否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荚u教師應注意收集學生反饋意見,發現問題,并及時調整解決。教師實踐教學事故認定辦法和處理規定具有可操作性。制訂學生考評方案,對不同實踐環節的效果都有合理要求,明確考評內容與方法(如筆試、口述、操作、報告、設計成果、展覽與答辯等),考核地點既可校內,也可校外;既可由校內指導教師,也可校外教師或校內外指導教師聯合考核。做到每一次實踐教學都有報告或成果,成績評定、記載與歸檔工作規范及時。用科學公正的指標體系評價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成效性和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創新性。
實踐教學質量管理體系建設。規范藝術類設計專業實踐教學大綱、課程設計指導書、實習任務與指導書等綱領性文件;建立實踐教學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實行網上預約,實行項目責任管理。做到計劃落實、教師落實、任務落實、經費落實、場地落實的多維監控;突出管理的制度化、系統化和人性化。只有建立完善的實踐教學保障體系,實施實踐教學條件保障的系統工程,才能順利地完成實踐教學任務,實現工科大學藝術類設計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藝術學成為中國第13個學科門類,設計學升級為一級學科[EB/OL].http://www.dolcn.com/data/cns_1/news_21/school_213/sgen_2139/2011-03/1300475443.
html.
[2]2009全國藝術與設計類專業實踐教學研討會院校長論壇紀要[EB/OL].http://www.doc88.com/p-985701570085.html.
[3]黃喜來,劉健.藝術類專業實踐創新教學模式研究[A].第八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
[4]袁家慶.高校實踐育人工作手冊[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
(責任編輯陳志萍)